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西南部和中部的傳統地方戲。又稱“高調梆子”,是“高調”或“高調梆子”的簡稱。因其高亢激越的特點,被稱為“舍身梆子戲”。
主要流行於魯西南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的廣大鄉鎮。因為疫區不同,群眾對它的稱呼也不壹樣。
如以菏澤為中心,號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重點,稱為“汶上梆子”或“夏魯調”,統稱為“高調”,以區別於流行於魯西南的“大平調”。1952,取名為“山東梆子”。
2008年6月7日,山東梆子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萊蕪梆子
萊蕪梆子,又稱萊蕪梆子,是中國特有的劇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壹朵奇葩。
2008年6月7日,由山東省萊蕪市申報的萊蕪梆子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棗梆
棗梆是山東省傳統地方劇種之壹,主要流行於古曹zhǎo(今菏澤),在山東,又稱“地方、山西”。是由“山西”壹詞構成的新詞。
意思是山西上黨梆子傳入山東後發生了變化,受當地語言的影響,演唱者多為本地人,所以名字就出來了,意思是“山西本地梆子”,所以叫趙梆子,其源頭來自山西東南部的上黨梆子,所以又叫澤州調。
棗邦的唱腔高亢激昂,委婉活潑。她用真實的聲音說話,並假裝在發聲。而且真聲和假聲是完全分開的,是突然從真聲上升到假聲的。這種假聲裝成“咿呀”的樣子,腔很長,給聽眾壹種揮之不去的感覺。這是棗梆特有的節奏。
2008年6月7日,紅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