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道士來源於清代《聊齋誌異》的稱謂,又稱嶗山道士。
茅山道源於道教茅山派。分為北茅山道和南茅山道。北部茅山其實是鎮江茅山的發源地,南部茅山派是廣東羅浮山。
2.性質不同:
嶗山道士是作者虛構的人物,故事寓意深刻。
茅山道是道教的壹個流派,是真實的。茅山宗的弟子統稱茅山道。
3.不同的教派:
嶗山道士沒有道統,也沒有門派。
茅山道教有正統,也有門派,屬於道教的“茅山派”。
擴展數據:
茅山的歷史:
茅山道教是中國道教清教學派的發源地,是中國道教茅山派的搖籃,也是“三毛真君”修建寺廟、寺院的駐地。
歷史上的茅山是當時都城金陵的後山,尤其是劉宋時期。朝廷收兵禦敵,皇帝坐鎮山巔,官僚退世,文人彈琴彈墨,善男信女朝聖,都匯聚於此。
茅山宗的前身是道教的上清派。陶弘景繼承了楊、等傳世的上清經,精心編撰了《真誥》、《升真秘法》、《真靈位圖》等200余卷道教典籍,具體記述了上清派早期的教義和神功,使上清經發揚光大。
後來經過他和弟子幾十年的苦心經營,教學理論和組織逐漸完善。後人以茅山為祖籍,逐漸發展為後來的“茅山派”,這也是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上清派的別稱。
百度百科-嶗山道士
百度百科-茅山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