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種美麗的地貌,造就了許多可以開發利用的自然景觀資源,比如天宇。除了自然景觀,縣內還有許多人文景點,如建於清康熙十壹年(1672)的萬福寺、被徐霞客稱為“西來第壹”的白幹通天巖、供奉農智慧的農將軍廟(又稱杜軍廟)等等。此外,還有龍角天池、獨秀峰、安寧洞、龍盤山、天然盆景、飄巖等美景。
天等民間藝術豐富,尤其是天等民歌和打郎舞。
天等民歌也被當地人稱為“唱詩”或“唱西”。他們的歌詞大多是通過壯語和漢語、意大利語的口頭記錄流傳下來的。現在民間藝人還在用這種叫“地方壯語”的詞來編歌詞。唱歌相對自由,變化多端。天上經常有歌會,年輕人經常徹夜吟詩表達愛意。
天等奏郎舞,壯語稱“特戲”。是壯族地區最流行的民間自娛性舞蹈。是壯族地區人民從打稻子中發展起來的民間舞蹈,是天等壯族地區勞動人民不可缺少的壹部分。隨著歷史的推移和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與郎共舞”不僅是快攻活動中的壹個項目,也是壯族特有的民間舞蹈。表演時可以選擇其中壹個,還可以隨意延長表演時間,更換舞者。當妳筋疲力盡或感到疲倦時,妳可以暫停壹下。
然後再表演另壹套動作,不然另壹批人會接手表演。幾年來,踢踏舞從壹種自娛自樂的民間舞蹈,經過精湛的藝術加工和創作,被搬上舞臺,成為系統的舞蹈節目,受到各界藝人和群眾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