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論”是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壹種人性論。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個人都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來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具有普遍性,那麽性善就是以人性為基礎的,孟子稱之為“良知”和“善”。
孟子曰:“人有四端,猶有四身。”所以可以得出結論,他認為四心或仁義禮智的“四端”就像人所具有的人體。那麽,如何才能讓“四端”做到“擴而滿之”,甚至完善自然呢?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類,即仁、義、禮、智。同時將人倫關系歸納為五種,即父子親、君臣義、夫妻異、年齡有序、朋友守信。孟子上述理論的出發點是性善論。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本名柯,字或(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目錄),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主張“仁政”,最早提出“民貴於君”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正統”的人物,被元朝封為“亞聖”。
孟子的演講作品收錄在《孟子》壹書中。其中有我所欲,得道多助,得道少助,身在鄉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被編入中小學語文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