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這個古老的習俗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當時只有和尚在放生池燃放河燈,後來流傳到民間。人們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和對生者的祝福已經成為壹種美麗的習俗。
3.宋代規定中元節要燒河燈,救助孤魂,放火燒嘴,進行壹系列表演。此後每年七月半舉行元宵節,並隨著道教和佛教的傳播而風靡全國。這壹天,人們在家中擺好酒碗,燒紙錢祭祖,並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祭祀或道場活動。
4.有壹種說法是淹死的孤兒很多。為了重生,他們經常
把人拉到水裏淹死,換取輪回。民間人們用“放河燈”為它們超度,希望這些水鬼能早日投胎,不再受苦,以免危害世界。傳說地球上的河流與豐都鬼城的河流相連,人們通過河燈將對祖先的思念和對地藏王菩薩說的話帶到冥界。
河燈也叫“荷花燈”。壹般都是在底座上放上燈或者蠟燭,中秋節的時候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浮。河燈的作用是把鬼和其他鬼淹死在普渡水中。
現代女作家蕭泓的《呼蘭河傳》中的壹段話,就是這個習俗最好的註腳:“七月十五是鬼節;死鬼養不活,在地獄裏徘徊很苦。他們想養活自己,卻找不到方向。這壹日,愚人若持河燈,便要供養性命。”大概這條從陰間到死亡的路很暗,沒有燈看不到路。所以開燈是壹件好事。可見活著的先生們並沒有忘記死去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