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表演藝術
傳統表演藝術包括民間音樂(如儋州調、雅周民歌、黎族民歌等。)、民間舞蹈(如黎樵舞、苗族舞龍、文昌杯舞等。)和傳統戲曲(如臨高娃娃、瓊劇等。).
2、民俗活動、禮儀、節日
(1)軍坡節
端午節是海南人民紀念Xi夫人的傳統節日。冼夫人是南北朝至隋初嶺南黎族的女性首領。每年農歷2月6日至26日,在“冼夫人廟”所在地舉行“武裝部隊”活動,模仿冼夫人率軍出征時的壯觀儀式。時間久了,就成了海南傳統的民間節日。節日活動包括舞龍、舞獅、舞鹿、杯舞、八音器樂表演、古兵器武術表演等項目。
(二)李紋身
目前黎族紋身女性約有1000人。上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人類學家吳曾說:“文身是海南島黎族的敦煌壁畫。世界上沒有壹個民族像這樣保存了3000多年,這是壹個奇跡。”
黎族的三月初三
黎族的三月三是壹個愛的節日。唱歌,喝酒,跳舞,互相表達愛意...
三月三的主要民俗活動有:黎族柴火舞、苗族舞龍、黎族民歌。
3.傳統手工藝技能
(1)黎族原始制陶
按照黎族的習俗,制陶行業以女性為主,這種手藝只由女性傳給男性。獨特的易貨原始貿易模式:易貨,即壹般用陶器來換取大米或魚幹。貿易與陶器作為全部容量。黎族人鉆木取火。
黎族鉆木取火技術是古代原始手工取火技術之壹,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李的鉆木取火器由兩部分組成,壹部分是鉆火板,另壹部分是鉆桿或弓木。取火時,板是固定的,棒或弓是運動的,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當溫度達到壹定高度時,空氣中的碳、氫或碳氫化合物燃燒。黎族鉆木取火的技藝是壹種“活的”文化。它傳達了許多古代文化的信息和密碼,對史前史、考古地域類型和民族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黎族人骨
白沙等黎族地區保存著古老的骨雕技藝。黎族骨簪的制作有水洗脫脂、切割、整形、打磨、鉆雕、裝飾、著色六道工序。如今北方狩獵民族的制骨技術已經基本消失,海南島的骨雕技術在全國都是彌足珍貴的。黎族骨雕制品中的人形骨簪、獸騎骨簪、骨梳主要用作女性頭飾。其圖案內涵豐富,工藝精湛,是研究黎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料。
(3)黎族傳統的紡、染、織、繡。
黎族傳統紡織工藝包括亞麻、木棉、草棉、染色、刺繡等,是人類紡織歷史的“活化石”,至今仍是活的文化。
清代黎族圖像資料中有很多反映。比如“瓊州海力圖紡織”現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現藏於廣州中山圖書館,《邊曼風俗雜抄》、《李瓊壹覽表》、《紡織》。以上資料引自各個時期移民但沒有繁衍發展的海南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海島移民文化。自漢代以來,隨著中央封建統治的不斷加強,壹些士兵紛紛出兵南下。開疆拓土;或者有驅離萬裏開文明的人;更多的海南名人高聳入雲,流光溢彩,創造了海南壯麗獨特的人文歷史。近代以來,海南深入人心,濃郁的海洋氣息和異域風情彌漫在海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紅旗23年不倒的瓊崖革命英雄氣概,是海南人奮鬥的動力。該館展示的海南歷史展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海口拱廊1
海南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有200多萬海外華人生活在世界上5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國家。數百年來,他們在海外殖民,歷盡艱辛,取得輝煌成就,為居住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熱愛家鄉,愛國愛鄉,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和家鄉的進步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上世紀初,海南島海域風起雲湧,南洋華僑的經濟成功直接體現在海口老城區中西合璧的建築景觀上。海口騎樓老街是上世紀初海南人到南洋經商的產物,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幾乎每壹扇門的背後,都或多或少有壹個南洋故事,凝聚著南洋商人在海南的勞動和智慧。19上世紀40年代,海口第壹座騎樓在原四牌樓街(今艾博北街)落成。民國13年(1924),海口正計劃從瓊山縣分離出去,設立海口市政廳。把明初修建的海口鎖城拆掉,把5-6米寬的石板路擴建到汽車可以行駛的街道上,大規模建設,擴大城市。大約在這個時候,南洋華僑在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德勝沙路修建了800多座中西合璧的騎樓建築,沿街店鋪林立,成為民國時期海南島最繁華、最具南洋風格的建築街區。
海口騎樓外立面的檐口均為帶洞的女兒墻,俗稱“風洞墻”,以歐洲巴洛克風格為主,水平三段多為對稱,形成波浪形天際線;底層為開放式柱廊,以適應海南熱帶炎熱多雨的氣候。外墻上精雕細刻的圖案,如小鳥飛向鳳凰、雙龍戲珠、海棠花、臘梅等,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雕刻藝術。當時由於商業發展,商船頻繁停靠海口碼頭。20世紀30年代,海口有梁安記、記、遠東公司、廣德堂、王長航、永生、精華公司等35個行業572家店鋪,各大知名酒店或綜合娛樂場所均有五層,大雅酒店、泰昌隆。
2.現代海南
中國* * *瓊崖生產黨第壹次代表大會
1926年6月,中國* * *產黨瓊崖第壹次代表大會在海口市朱琳村秋宅(現海口市龍華區朱林利131號)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有、譚炎、、徐霞芙、周毅、何德玉、李、黃長偉、陳三華、陳垂彬、羅漢等,代表黨員240余人。廣東區委專員楊善基到會指導工作。會議由王文明主持,楊善基傳達了中國生產者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精神和廣東區委的指示。
3.白沙起義
1939年2月,日本侵略者入侵海南島,瓊崖的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武裝無力抵抗,節節敗退,逃入五指山地區,對黎族和苗族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和經濟剝削。為了生存和爭取自由,黎族總經理、白沙縣紅毛鄉鄉長王國興挺身而出,決定於8月1943日(農歷七月十七)舉行武裝起義,並成立起義總指揮部,推舉王國興為起義總指揮,王玉進負責軍事協調。
4.瓊州市政府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瓊州府由九州遷至此。元代為瓊州道安撫部、甘寧軍民安撫部。明朝洪武三年(1370),瓊州升為府,府置於此,管轄整個海南島。它已經建立了600多年了。
城址始建於宋代,明代重建擴建,特別是在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瓊北大學地震中,大部分城墻和建築倒塌,後重建。
府城是海南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
5.(英、瑞)哈裏(人名)
海瑞(1514 ~ 1578),瓊山朱九裏人,本名馮剛。明嘉靖,舉人,先後被南平教為淳安、興國縣令,推行“清張”“平周”政策,從而看透玄機。在雲南主政戶部時,因“直言天下第壹”,批評世宗迷信道教,漠視國家大事而被捕入獄。當他被任命為應天總督時,他實行“壹條鞭子法”,讓官員們退場。他被革職賦閑生活了16年,71歲時被重新推出懲治貪汙,病死。海瑞是壹個清官,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代表。
6.落筆洞遺址
羅比洞穴遺址位於三亞市東北部荔枝溝鎮羅比村東的壹個天然洞穴中。在洞的中央,有兩個巨大的鋼筆形狀的鐘乳石懸掛著,因此而得名。
1992和1993,考古人員對落筆洞遺址進行了全面調查和兩次清理發掘。* * *遺址面積70平方米,發掘出8具人類牙齒化石、數百件石制品和骨角制品標本,以及數百件動物化石和7萬多枚貝殼,還有大量的火遺址。這壹發現在省內外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這八顆珍貴的牙齒化石成為海南島最早居民的實物見證。幾百件大型石器都是用簡單的錘擊法加工而成,工具的組合也比較簡單。在磨制石器中只見到少量的有孔石器,說明落筆洞人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時代早期的過渡階段,大約在C14年前。以上信息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