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種子
中國種子和品種資源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傳統文明社會裏,我國植五谷、飼六畜,形成了農桑並舉、耕織結合的傳統農業模式,也同時形成了獨特的精耕細作、用地養地的農業技術體系,取得了許多世界領先的農業科技成就,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在動植物育種方面,我國在長期發展中培育和積累了大量品種資源,總體上可以概括為農作物和畜禽兩類品種。
從農作物品種方面來看,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已經提到“嘉種”選育,並記錄了許多優良品種;漢代已經發明“穗選法”的品種選育技術;南北朝時出現了類似現在“種子田”的防雜保純措施;北魏《齊民要術》總結了扡插、分根、壓條、嫁接等無性繁殖技術;清代農書和地方誌收錄的水稻品種就有3000個以上,農作物品種資源呈現顯著的多樣化特點。
從畜禽品種方面來看,早在原始社會,馬、牛、羊、豬、狗、雞等傳統六畜已被獨立馴化並人工飼養。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家畜繁育技術;漢代在選育畜禽良種和家畜遠緣雜交方面實現了較大突破,選育了華南豬、華北豬、秦川牛、關中驢等優良品種;唐代選育的同州羊,至今仍然是優良的綿羊品種之壹;明清時期畜禽品種更是大幅增加,出現了文昌雞、北京鴨等知名品種。
十九世紀之前,中國是壹個農業社會,以農養政,以農養兵,以農養城,以農養國,國家機器的運轉靠的就是農業稅收。直到2006年1月1日,全國取消了農業稅。而農業每次發生質的飛躍,關鍵取決於種子的革命。就中國而言,小麥、優質稻和玉米、地瓜等品種的引入,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種子革命是農業社會經濟繁榮昌盛的源泉。
北宋初年,當占城稻被泉州商人從東南亞帶到福建泉州後,農民發現,這個以原產地位於當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而得名的水稻,既早熟、高產、耐旱,又適應性強、生長期短,還可以稻麥復種輪作,壹年可收兩茬,單位畝產增加。於是占城稻迅速擴散到長江流域和中國南方,宋代墾田面積達到了7.2億畝,江南地區也因此確立了經濟中心的地位,“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正是誕生於這壹時期。優良稻種的引入,激發了整個宋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有三大發明產生在宋代。宋代當時企業規模之大,超出了之前乃至之後的很多朝代,據測算,宋代的GDP占到了世界的壹半,是真正的超級大國。這都是壹粒種子的貢獻!
2、中國種業
二十世紀以來,現代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逐漸應用於農業,促進了農業研究從傳統經驗到現代科學的轉變。因為,種業的專業性比較強,考慮到其科學性和嚴謹性,還是用規範性語言表述。
1914年,金陵大學選育出我國第壹個現代小麥品種,之後我通過了各種方法和途徑育成了壹大批農作物優良品種,主糧作物單產平均提升五倍以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作物遺傳育種技術不斷發展,累計育成新品種7000余個,實現了5—6次大規模的品種更新換代。
水稻方面:我國20世紀50年代,育成了矮腳南特等壹批矮稈品種;20世紀70年代,實現雜交水稻“三系”配套;20世紀90年代,育成了“兩系”雜交水稻,實現了水稻育種技術的三次飛躍,為保障糧食安全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小麥方面:我國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以抗病穩產、70年代以矮化高產為目標的兩個階段後,在20世紀90年代步入優質高產育種階段,先後育成了小偃系列、濟麥系列等壹批優良品種,為我國小麥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
玉米方面:我國育種技術經過經驗育種,以配合力為核心的初級商業化育種階段,已經全面進入以雙單倍體育種、分子標記輔助選育、基因工程等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生物育種階段,中單系列、鄭單系列、京科系列等優良品種不斷湧現,有力推動了我國玉米單產不斷提升、品種更新換代。
棉花方面:我國20世紀90年代,先後創制成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單價、雙價抗蟲基因,培育出了壹大批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成為全球第二個獨立自主研制成功具有知識產權抗蟲棉的國家,累計推廣面積超過5.8億畝,占我國抗蟲棉總面積的97%以上。
近代以來,我國逐步建立起了現代畜牧科研體系,在畜禽和牧草品種選種選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畜牧業水平不斷提高。從20世紀初開始,陸續續引進國外優良品種與本土品種進行雜交改良。到20世紀70年代,培育出了中國荷斯坦牛、哈爾濱白豬、中國美利奴羊等壹批市場急需的畜品種。近年來,陸續培育成功渝茶壹號豬、延黃牛、巴美肉羊、京星黃羽肉雞、Z型北京鴨、農大3號小型蛋雞、五指山豬近交系等眾多優良畜禽新品種。壹些國產品種已占據40%以上的國內市場,囯外品種依賴度明顯降低。
以2000年頒布的《種子法》為標誌,我國種業逐步由政府主導型的全封閉發展模式進入了產業化、市場化階段。種子是農業生產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業科技的重要載體。它對農業增產增收、提升農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壹是種業市場需求大。2018年,我國種業市場規模為1174億元,2019年,種業整體市場規模迎來拐點,達到1192億元。預計,2021年,我國種業市場規模將達1242億元。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國際種子市場。
二是種業品種集中。壹方面,我國種業品種分布集中,主要由玉米、水稻、小麥、大豆,以及馬鈴薯組成,2019年這五個品種的份額合計占比約70%。另壹方面,我國種業企業集中在農業大省。目前,全國種業相關公司***有3.6萬家,15個省市種業企業數量超1000家,多為農業大省。其中吉林多達3450家,山東也是3075家。
三是種業創新加速。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育種活動主要集中在農業科研院所,種子企業整體育種熱情不高,參與度較少,也不具備足夠的經濟實力和科研人才與農業科研院所展開深入合作,因此,中國種業研發成果及新品的推廣壹直較少。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種子法》頒布後,脫離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我國種業及種子公司,逐步走上了自主研發育科,集“育、繁、推”為壹體的綜合型的企業道路。
3、中國種質資源
種子庫的起源。種子庫是種業競爭的基石。自20世紀20年代,前蘇聯著名植物學家尼可萊·瓦維洛夫建立了世界上第壹個種子庫—瓦維洛夫種子庫。目前,全世界已建成種子(質)庫約有1750座,***收集保存了740多萬份種質資源,其中包括大量的珍稀瀕危植物、地區特有植物、重要經濟植物、重要農作物和重要農作物野生近緣種種子。
種子庫“三個”之最。壹個是世界上保存體系最健全的作物種子庫,就是美國國家遺傳資源保存中心。其保存豐富的動植物和微生物資源而聞名於世,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超低溫技術、保存體系最健全的作物種子庫,也是世界上第壹座現代化種質庫。二個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植物種子庫,就是英國千年種子庫。三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農作物種子庫,位於挪威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
中國國家作物種質庫於1986年10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成,保存了糧、棉、油、果、蔬、茶、糖、桑、草等340種作物種子,主要任務是對農作物、蔬菜、牧草等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種質資源進行長期戰略保存。截至2020年,我國作物種質資源長期保有總數量達到52萬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農作物種質庫。
在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方面。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國家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壹座、復份庫壹座、中期庫十座、種質圃43個為支撐,214個原生境保護點為補充的國家級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長期保存作物種質資源51.7萬份。國家作物種質長期庫新庫建設將於今年年底完成,建成後將具備150萬份的資源長期保存能力。
在林草種質資源保護方面。我國已經建成林木種質資源庫99處,其中原地保存庫9處,異地保存庫90處,保存各類林木種質資源5萬余份。國家林草種質資源庫設施保存庫啟動建設,建成後將具備300萬份的資源長期保存能力。將逐步建立起國家、省兩級和原地庫、設施庫三種方式的種質資源保存體系。
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是全省首個綜合性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利用的服務性公益平臺,設計保存種質資源15萬份。截止目前,該庫已經收集保存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我國各地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3萬多份,主要包括水稻、辣椒、油料、瓜類等種質資源,已經建成全世界最大的辣椒種質資源庫。該庫向全國17個省和隆平高科等10多家種業公司提供種質資源26000多份次,有力支撐了國家生物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
劉帥於長沙
? 2021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