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風流名士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這壹時期男子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習俗,稱為袍的袖端當收斂,並有祛口,袖口寬敞。
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有所改進,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壹塊帛帶系紮。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服 :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壹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制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壹體。
隋唐:
隋唐服裝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反映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唐初,婦女的短襦小袖,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以絲帶系紮。披帛,又稱“畫帛”,通常輕薄的紗羅制成,印畫圖紋,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
圓領式樣很早便出現,到隋唐才盛行為官式常服。延續了唐,五代,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唐代男子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壹種首服。唐代後,人們在襆頭裏面增加了壹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其形狀各個時期不同。除巾子,襆頭的兩腳有許多變化,晚唐五代,已由軟腳改變成左右各壹的硬腳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於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以及官員,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壹些重要場合,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壹樣,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中晚唐時期壹般婦女袖寬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壹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簪有金翠花鈿,又稱“鈿釵禮衣”。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壹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
宋朝
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於朝會及祭祀等重要場合,皆朱衣朱裳,佩帶和襯以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衣飾,還有相應的冠冕。公服是官員的常服,式樣是圓領大袖,腰間束以革帶,頭戴襆頭,腳穿革履或絲麻織造的鞋子。庶民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後又允許流外官、舉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實際生活中,民間服色五彩斑斕,根本不受約束 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壹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宋代壹般婦女所穿服飾有襖、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褲等。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婦女的穿著與漢代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襦和襖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宋代的襦裙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身上的裝飾並不復雜,除披帛,只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增加壹個玉制圓環飾物,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史書所稱的“玉環綬”,就是這種裝飾。
宋朝流行褙子,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系住,宋代是垂掛著作裝飾用。穿褙子時,在腰間用勒帛系住。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在男子穿在公服裏面,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後加長,發展為袖大於衫、長與裙齊。
元代:
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穿統壹顏色的服裝,稱「質孫服」。
元代婦女服裝分貴族和平民兩種衣。貴族多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多為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袖口窄小,袖身寬肥。這種袍式肩部裝飾十分華美。面料質地十分考究,采用雲錦、茸類及毛氈織物,顏色多為紅色。
明朝:
中國各朝代服裝特點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是華夏近古服飾藝術的典範,當今中國戲曲服裝的款式紋彩,多采自明服飾。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豪奢,織繡技藝邁向頂峰,文化內涵更豐富。棉花為服裝的主要原料。明代女裝上衣拉長,露裙縮短,以圓領為主。裙邊有繡邊,裝飾作用。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備。有壹種特殊式樣的帔子,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與“鳳冠”壹起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貴婦禮服,壹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時穿戴鳳冠霞帔。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在年輕婦女中間,加壹條短小的腰裙便活動。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裙幅初為六幅,後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明末,腰間的褶襇變密,每褶有壹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掛壹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絳”,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以壓裙幅,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官員戴烏紗帽、襆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即壹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壹方補子,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明代穿公服其制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以上服飾,與展腳襆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
清:
清朝入關後,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在服飾中取得了統治地位。特點為用料節省、制作簡便、穿著便利。,清朝旗袍多為圓領,衣扣均在右側,壹般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邊、領邊和袖邊都飾有寬邊花紋,整體看來較為保守。不同時期的旗袍個性特征的。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有壹種為“馬甲”或稱“坎肩”,男女皆著。壹般穿在裏面, 樣式較窄小。壹種多鈕扣的馬甲,四周鑲邊,正胸釘壹橫排鈕扣,***十三粒,俗稱“壹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
清代禮服壹般無領,穿時需在袍服上另加壹硬領。春秋用淺湖色緞,冬用絨或皮,稱“領衣”,形似牛舌,俗稱“牛舌頭”。質料用布或綢緞,前為對襟,用鈕扣系之,束在腰間。還有壹種形似菱角,上面繡以紋樣,多用於官員朝服。
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不斷的演變後形成壹代特色。凡後妃命婦, 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壹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袍衫(旗袍)也深受漢族婦女的喜愛,不過滿族的女裝沒有漢族的寬大。滿族女裝壹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面加坎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