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19世紀後期,成熟於20世紀20年代,並於50、60年代風靡全球。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的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要修改和補充。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當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壹些文件被貼上了“20年代”或“正統”的標簽。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是包豪斯的校長。在他的領導下,包豪斯成為20世紀20年代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壹,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也在20世紀20年代初發表了壹系列文章,闡述了新的觀點,並用示意圖展示了未來建築的特征。
巴黎附近的薩沃伊別墅
20世紀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範德羅厄小姐等人設計建造了壹些風格新穎的建築。其中,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學校建築、勒·柯布西耶的薩沃伊別墅、巴黎的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合大廈設計方案、密斯·凡·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影響較大。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20世紀20年代後期,壹些年輕的歐洲建築師,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了壹些優秀的新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的是,格羅皮烏斯等人對普通居民大量需要的住房頗為關註,也有人對此進行了科學研究。
1927期間,在密斯·凡·德羅的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舉辦了住宅展覽,對住宅建築的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位創新建築師代表齊聚瑞士,成立了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壹個個“現代主義建築”也在各地流傳開來。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等人的演講和實踐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所倡導的“現代主義建築”強調建築要與時俱進,現代建築要適應工業化社會。強調建築師要研究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倡導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點;主張堅決擺脫過時建築風格的束縛,創造新的建築風格;倡導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新的建築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倡導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包括表現手法和建構手段的統壹;建築形式與內部功能的協調;建築形象的邏輯;靈活平衡的不對稱構成;簡單的操控手法和純粹的體型;吸收建築藝術中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有人稱這些建築觀點為“功能主義”,有人稱之為“理性主義”,但更多的人稱之為“現代主義”。
紐約聯合國大廈——早期現代主義的板式建築
在20世紀20-30年代,具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的建築作品有壹些相似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頂、不對稱布局、光滑的白墻、簡單的屋檐處理、大小不壹的玻璃窗、很少或沒有裝飾性的線腳。這樣的建築形象壹時間出現在很多國家,於是有人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國際建築”。當然,這個名字是就壹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20世紀3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從西歐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因為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建築觀,格羅皮烏斯和密斯·凡·德羅被迫移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關閉了。但是,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對全世界的建築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國會大廈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首先在實用建築類型如廠房、中小學建築、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和大量住宅建築中實施;20世紀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建築中也實現了,如聯合國總部大樓和國會大廈。到了二十世紀中葉,現代主義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了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