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典趙華
劉文典小時候,家裏請了私塾老師和美國基督教會的院士教他經典、古文和英語,所以劉文典很早就接觸了中國的古典和西方文化。後就讀於蕪湖皖公學堂,師從陳獨秀、劉等名師。在這裏學習期間,劉文典接觸到了當時的進步思潮。留學日本後,認識章太炎,成為張門弟子。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劉文典回國擔任《人民日報》的編輯和英文翻譯,在當時有很大的社會影響。不久,範鴻賢等人前往安徽蕪湖,決定組建壹、二方面軍,商議袁的行動。後來“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要搞革命,劉文典不得不再次赴日。
1965438+2004年7月,中國革命黨成立大會在東京召開,孫中山任總理。劉文典被介紹為中國革命黨黨部書記,主要負責起草孫中山的英文電報。袁世凱倒臺後,劉文典回國,經陳獨秀介紹,在北京大學擔任預備教授,並兼任北大研究院國學系教員。
從65438年到0926年,劉文典致力於在安徽創辦安徽大學。安徽大學成立後,劉文典被選為文學院籌備主任,並出任校長,主持校務。後來因為和蔣介石在維護學生利益上的矛盾,於1928從安徽大學辭職,回到北京大學任教。
1942,西南聯大學生邀請劉文典到普洱漠河講學。後來,西南聯大以誣陷劉文典為由開除了他,但很快劉文典在壹位朋友的推薦下繼續在雲南大學任教。抗戰勝利後,劉文典選擇留在雲南大學任教,並在雲南陪伴家人直至去世。以上是對劉文典生平的介紹。
劉文典的軼事
劉文典,壹個奇怪的英雄,批評他的生活的缺點,並為他的才華感到自豪。但壹生中有壹次,他心甘情願地接受了別人的“棒”。劉文典說:“這輩子,除了壹個老和尚,沒有人敢打我。蔣介石雖然把我關進牢房,卻不敢打我。”這個老和尚是誰?
姓
當劉文典在清華大學教書時,他遇到了壹個需要解決的佛教問題。北京西山香山寺的佛經亭中藏有大量珍貴的佛經。劉文典決定去香山寺了解壹下情況。雖然他不是信佛的孩子,但是他得到了主人的授權可以借書。借書前,方丈給我們講了我們寺借書的規矩。方丈走後,劉文典在講堂裏看書直到深夜。他有點累了。當他看到房間裏有壹張空床時,劉文典正躺在床上看書。不知不覺,我睡著了,手裏的佛經掉在了地上。方丈想和他談談佛法。他進來看到這壹幕,非常生氣。他拿起掃帚,把它叫了回來。吃了壹根棍子後,劉文典突然醒了。他求饒,在佛寺裏跑來跑去。方丈見他甘於挨打,毫無主子架子,轉怒為喜。
從壹個
劉文典,民國國學大師,1889年生於安徽合肥,卒於1958年。他壹生致力於研究古典文學,狂傲不羈,不受世俗束縛。他可以生活在喧囂的民國,卻無法忍受紅歌的喧囂時代。那麽清高孤傲的劉文典是怎麽死的呢?
劉文典墓碑
那時,老教師劉文典是雲南大學中文系的老師。1952期間,全國高校“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改革運動的序幕拉開,老教師劉文典成為思想改造的重點對象之壹。他的古詩詞也被誣為反動詩詞。從65438年到0957年,劉文典先生被視為右派,受到批判,直到65438年到0958年的交心運動。然而,劉文典的性格是,他決不允許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1958年,大雲張貼了他的海報,但這些有政治意義的做法遭到了劉文典的嘲笑。劉文典總是鄙視和鄙視這些侮辱,這使得劉文典成為批評的中心。當時,大雲市委書記在會上公開強調,劉文典是中文系不可逾越的堡壘。盡管劉文典放縱和傲慢的個性會讓他無視這些誹謗,但壹次次的批評已經讓這位70歲的老人受到了創傷。
至於劉文典是怎麽死的,劉文典的死除了他的精神毀滅之外,還有其他原因。眾所周知,劉文典先生是壹個無煙和不愉快的老煙槍。早在他還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的時候,他就對香煙上癮了。煙桿和煙鬥袋是他的標準。說到興奮,他喝了兩口。和他壹起上的課總是硝煙彌漫,但很多學生就是愛聽他的課。他教給他知識、傲慢和幽默。但是這些年來,他的健康受到了傷害。在被批評期間,他被診斷出肺癌晚期,但得知自己得了癌癥的劉文典並沒有透露病情,躲過了批評,面對那些詆毀,依然傲慢自大。最後,在7月1958日,劉文典先生在昆明因病去世。
劉文典評估
劉文典,安徽合肥人,曾在北京大學、國立安徽大學、清華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和雲南大學任教。他是傑出的國學、文史大師,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之壹。劉文典善於自吹自擂,見解獨到,以傳統士大夫為榮,以壹個“瘋學生”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那麽世界對劉文典的評價是什麽呢?
劉文典的照片。
學劉和章泰言,交胡適朋友,自稱仰慕陳寅恪“十二萬”。他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當老師的時候,忽略了朱自清和沈從文。
我跟著孫中山,救了陳獨秀,趕走了張,痛斥了蔣介石。他的內心追求永遠是獨立和尊嚴,堅持思考和感嘆社會的命運。
評價劉文典的壹個重要部分是劉文典的教學和學術研究。劉文典壹生都在進行嚴謹的研究。“壹言以蔽之,萬卷書的收藏”是劉文典研究的座右銘。劉文典學識淵博,壹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他的課程有《淮南子》、《莊子》、《先秦諸子》、《唐西域記》、《論衡》、《杜甫》、《史通》和《校勘學》。劉文典的主要著作有《文選》、《淮南子鴻烈筆記》、《莊子補正》、《說苑補遺》、《三余筆記》等。他的學術地位和對中國教育的貢獻值得我們永遠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