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習俗構成1三茶,壹個世界聞名的白族,早在明代就以其獨特的“初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成為白宮招待客人的壹種禮儀。白族三道茶,又稱三板茶,是雲南白族人民招待貴賓時的壹種飲茶方法,屬於茶文化領域。白族是壹個非常註重禮儀和禮貌的民族。以下是對白茶道的分析。
在白氏家族,非常講究長幼、輩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尊老”。如果不回去白家做客,主人壹定要邀請客人或老壹輩的人坐在正房八仙桌兩邊的兩個座位上,主客不坐在正房中央會被認為不禮貌。宴席上的“前八”座位也是老人和貴賓分的,別人不能隨便坐;白族姑娘和少婦喜歡穿漂亮的民族服裝,外地人很難分辨出是不是結婚了。如果壹個未婚的女孩被稱為“大嫂”,她會很不高興。我壹時想不通。最好按年齡大小叫“大姐”或“阿妹”。相對穩定;問路或求助時,按周年稱呼“大爹”、“大姐”、“大姐”、“同誌”,千萬不要“妳好”、“嘿”。沒有頭銜的喊叫被認為是不禮貌和沒有教養的。
白族的習俗構成2主要生活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和四川省涼山州。白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自古以來白族就普遍使用漢語。信佛。
白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和故事流傳至今,如《創世紀》、《燃燒的宋明塔》和《王富運》,其中許多還被搬上了戲劇舞臺。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白族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擅長種植水稻。大理雪梨和賓川橙是國內外知名的特產。
習俗
在白家,兒子結婚後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姓,不通婚。熱情接待客人,不管他們是否認識。所有的客人都會受到“三茶”的款待。三茶是最講究的茶道,有苦、甜、回味的特點。不能給客人倒茶。白族民間有句話叫“酒滿敬,茶滿欺”。
白族人用餐時非常註重禮儀。長輩和客人先坐,晚輩依次坐兩邊或下壹個。他們時刻準備著給長輩和客人加飯加湯,熱情地等待著。
婚俗
當壹個年輕的白族男子向女孩求婚時,女孩如果同意,就會把巴巴送給男子。婚禮上,新娘會去廚房做“魚湯”;婚後的第壹個中秋節,新娘會做壹個大蛋糕來展示自己的廚藝。婚禮上要先上茶,再擺四四席(即四菜四盤四壺四碗)。
背婚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流行的壹種婚姻習俗。每到十字路口、三岔路口或者人多聚集的地方,陪嫁的客人都會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堆,讓新郎背著新娘繞著嫁妝,把“8”字包好。
飲食習俗
平壩地區的白族人民主要以大米和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人主要吃玉米、土豆、蕎麥。主食以清蒸為主。
因為壹年四季新鮮蔬菜不斷,白族人每頓都喜歡吃新鮮蔬菜和各種鹹菜。白族婦女大多擅長腌菜,腌菜種類繁多。除了腌制的新鮮蔬菜,他們還制作豆瓣醬、豆豉和面醬。劍川和鶴慶的白族人經常從洱海中采摘海帶花,烹制成各種風味菜肴。
肉主要是豬肉。除了用新鮮豬肉烹飪,它還喜歡腌制年豬,加工成火腿、香腸、豬肝、吹肝、米腸等美味。冬天,白族人喜歡大鍋牛肉湯。吃的時候要加芥末、蘿蔔、洋蔥等調味品壹起吃。住在河邊的白族人擅長烹飪淡水。
大多數白族人喜歡喝酒。由於使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所以酒的種類也很多。釀酒時,常用40多種藥材制作酒曲,釀造各種白酒,其中窯酒、幹酒為傳統酒。還有壹種糯米甜酒,是專門為女性和孕婦釀造的。據說它有滋養和催乳的作用。
喝茶是白族人的另壹個愛好,白族人非常註意每天早上和中午喝兩次茶。早茶被稱為“早茶”或“醒酒茶”。壹起床就是醉,大人都喝。下午茶,也叫“休息茶”或“解渴茶”,裏面有米花和牛奶,就連小孩子也要喝壹杯。
白族菜肴很多。生皮是白族人逢年過節必點的菜肴之壹,是拌有多種麻辣的涼拌肉菜。驢湯鍋是用驢肉做的。柳葉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菜肴之壹,將豬頭放在柳條架上蒸熟,放入鍋中。面餅是白族人民在中秋節制作的壹種特殊的餅,用發酵的面團和調料蒸熟。
假日和節日
白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有著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每年最大的節日,現在被命名為“三月街民族節”。還有“火把節”(又稱七夕節)等民族節日。
火把節在每年的夏歷6月25日舉行,是白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節日那天,男女老少聚在壹起祭拜祖先。通過拜火把、點火把、打火把、跳火把等活動,祝願莊稼豐收、六畜興旺。
節日前夕,全村豎起了高約10至20米的大火堆。用松樹做桿子,把麥稈和松枝綁起來,在頂端裝壹面旗子。旗桿是用三根紙棍串聯成的水桶,用壹根竹竿,意思是連升三級。每個水桶周圍都有壹面小紙旗,上面有字畫,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生活富足、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桶下掛著火把、梨、海棠、煙花、燈、彩旗。
火把節中午,人們帶著小火把、紙錢、香燭和供品去祖墳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後,撒上三支松香抽墓,等火把燒到柱子後方後回家。如果墓地離家遠,就在家裏祭祀。
太陽下山前,各家各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門看火把和賽馬。有大人小孩在賽馬。繞火炬跑三圈,就可以飛奔向遠方了。不賽馬的話,就挨家挨戶去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看誰家的火把精致漂亮。在整個村莊的火被點燃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著她們剛出生的嬰兒在火炬下繞三圈,以示她們受到了邪靈的保佑。
夜幕降臨,村裏的老人帶頭祭品,給火把子磕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壹個個爬上大火堆,壹個個上傳小火把點燃大火堆。停站時,火光飛揚,鼓聲大作,鞭炮齊鳴,場面壯觀。當火炬上懸掛水桶的竹竿被燒壞時,人們爭先恐後地去搶空中飛舞的水桶。搶婚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眾人祝賀,被擠到家中,主人以煙、酒、茶招待眾人。明年火會把桶舉到地板上,由能搶到桶的人來準備。
火把節的重點是玩火把。年輕男女各持壹支火炬。看到有人就從包裏抓壹把松香粉撒在火把上。每撒壹把,就放出耀眼的火光,發出“砰”的壹聲,火苗燒向另壹邊,這叫“恭敬之手”。白族人認為火指的是可以燒掉的厄運。因此,他們相互競爭,喜氣洋洋。熱鬧過後,年輕人要舉著小火把湧向田間,在火把上撒上松香粉,把麥穗照在谷粒上,寓意消滅病蟲害,確保豐收。
火把節結束時,會有壹場火炬接力。午夜左右,狂歡節期間燃燒的火柴棒被堆成壹堆堆篝火。青年男女壹個接壹個地從篝火旁來回穿越兩三次,祈求火神“驅邪”。看誰跳得高,跳得遠,直到樂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