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目前我國學校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是什麽?

目前我國學校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是什麽?

壹、學校德育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1,德育評價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德育評估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有助於有關部門了解學校德育活動的現狀及其效果,也有助於進壹步改進和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然而,目前德育評價在我國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主要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因為我國現行的中考、高考不註重對學生品德的考查,全社會對辦學水平的評價主要看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基本不看學校的德育情況。這就導致了有關部門在評價學校辦學水平時,只重視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而忽視了對學校德育的考核。在壹些地方,有關部門基本沒有組織過學校德育評估,即使偶爾開展學校德育評估,也只是流於形式,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德育評價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是目前我國德育實效性不高的壹個重要原因。

2.評價的目標太高太抽象。

德育是理想的,提出更高的德育目標有激勵作用。然而,當代中國的德育目標往往過於抽象、模糊和統壹,目標之間缺乏應有的層次。而且不符合學生和學校德育的實際,難以體現學校德育的個性和學生思想道德的特點。與其說它具體,不如說它抽象。以脫離實際、過於抽象的德育目標作為學校德育評價的目標,難以達到加強規範管理、促進學校德育科學發展的目的。

3.評價指標體系缺乏科學性,過分強調* * *和大勢。

德育評價的首要任務是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因為它有指揮棒的作用,直接影響辦學方向。建立科學的學校德育評價指標體系是壹項非常復雜的工作。目前,我國對建立什麽樣的學校德育評價指標體系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尤其是在指標體系分解、指標體系權重確定、指標等級設計、指標體系檢驗與驗證等方面。因此,我國尚未建立科學、權威的學校德育評價指標體系。近年來,壹些地區的有關部門制定了壹些大學、中學和小學德育評估的指標體系。但這些指標體系往往過分強調* * *和總趨勢,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的價值。用這種不完善的指標體系來評價德育,其效果和作用必然要打折扣。

4、評價方法單壹,過於依賴量化結果。

目前,我國德育評價方法比較單壹,過於依賴定量結果,很少采用反映新評價理念的定性評價手段和方法。究其原因,是人們崇拜科學,盲目認為量化就是客觀、科學、嚴謹、公正的代名詞,於是追求客觀化、量化成為教育評價的趨勢。事實上,在當今的綜合評價內容中,當以量化的方式描述和評價學校德育時,呈現出僵化、簡單、膚淺的特點,紛繁復雜的學校德育迷失在壹組抽象的數據中。而且量化評價把復雜的德育現象簡單化或者只對簡單的德育現象進行評價,往往會失去德育中最有意義、最根本的東西。在德育評價中采用量化評價的方法可能更容易操作,但不壹定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學校德育的情況。

5.評價主體單壹,被評價者處於負面評價地位。

在傳統道德教育中,有壹種觀點認為人的德性是由某種外力賦予的,這種德性外在決定論的觀點必然會把道德教育評價的權力交給人的德性決定者。在傳統道德教育看來,統治者及其代表統治者的教育管理者擁有無可爭辯的權力來評價道德教育。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我國德育評價的主體往往是教育行政部門或其他代表政府的機構,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普遍沒有自我評價的權利。在這種評價中,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基本上扮演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評價者大多處於被動地位,缺乏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必要的互動,被評價者大多處於不得不接受評價結果的被動狀態,沒有形成評價者、教師、學生、家長等多主體參與、互動的評價模式。

6.忽視德育過程的評價,沒有形成真正的形成性評價。

目前,我國的德育評價更註重對學校德育結果的評價,往往將其視為學校德育的終結,註重從已有的結果中衡量學校德育的水平,但並不十分重視學校德育的過程評價,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和努力,缺乏對學校德育的動態評價,未能形成真正的形成性評價。簡而言之,強調靜態評價,忽視動態評價。這就不能充分發揮評價在促進發展中的作用。

二,提高學校德育評價質量的措施:

1.完善教育評價體系,促進學校德育科學發展。

目前,我國德育評價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根本原因是教育制度不健全,尤其是教育評價制度不完善。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教育評價體系,特別是推進中考和高考制度改革,改變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為唯壹標準評價辦學水平的做法,把學校德育作為評價辦學水平的重要內容,制定符合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學校評價標準和實施辦法,引導和鼓勵學校加大德育投入。有關部門應當重視學校德育評價,成立專門的學校德育評價機構,加強學校德育評價的研究,制定科學的評價方法,促進學校德育水平的提高。

2.確立先進的德育評價理念和科學的德育評價目標。

德育評價是壹把雙刃劍。它既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也能起到消極的作用。特別是當評價理念、評價標準或評價過程不公平、不公正時,會產生更大的負面效應。提高德育評價質量,必須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評價理念,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淡化評價的篩選診斷功能,努力通過評價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進步。在評價學校德育時,要註重綜合評價,註重個體差異,鼓勵學校德育有自己的特色,以是否有利於學校德育過程的優化控制、學校德育效率的提高和學校德育效果的增強作為衡量學校德育評價質量的判斷標準。此外,評價不應局限於學校德育的絕對水平,還要看學校德育是否提高和德育水平是否提高,重視對學校德育投入和產出效率的評價。

要提高學校德育評價的質量,還必須確立科學的評價目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德育評價的目標應立足現實,貼近現實,高於現實。德育評價既要重視理想取向,也要重視現實取向,以時代精神充實評價目標,避免德育評價的空洞化。

3.與時俱進,建立科學的德育評價指標體系。

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經驗和教訓來看,建立科學的學校德育評價指標體系都是非常重要的。德育評價要遵循德育規律,根據教育理論,確保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基礎上,同時考慮地區和被評價者的實際情況,準確把握評價體系中各指標要素的內涵、功能、結構和關系。德育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以德育目標和德育評價內容為基礎,並根據其要求確定評價指標體系的範圍和重心。

當前,應加強對中小學德育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與時俱進,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我們認為,指標體系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各項指標應與考核目標相壹致;(2)指標是可測試的;(3)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應相互獨立;(4)指標體系應完整;(5)指標應具有可比性;(6)各項指標合格。

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要鼓勵和允許教師、學生、家長等社會成員積極參與,讓他們發表意見和建議。

4.堅持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方式多樣化。

早期的德育評價主要采用測量、統計等定量分析方法。這與過去主觀評價相比是壹個進步,重視客觀公正性,減少主觀隨意性。然而,隨著德育評價的逐步拓展和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感到無法對德育現象進行完全量化,因為學校德育評價面對的是壹個復雜的系統,很難用簡單的量化關系來表達,更不要說有些德育內容難以準確量化,即使能量化的也是相對準確的。此外,許多用於功能診斷和改進的評估結果不需要完全量化。因此,學校德育評價必須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評價對象采取不同的定性或定量方法,或者將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合,更客觀地反映評價對象。

定性評價是以印象和經驗為基礎,用語言對評價對象進行描述、解釋和分析的方法。準確的定性評價能達到穿透效果,準確反映評價對象的長處、優點和缺點;不準確的定性評價是蒼白無力的,不能準確反映評價對象的特點、優缺點,導致評價結論不準確。雖然定量評價有其局限性,但可以避免定性評價的隨意性。因此,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將有助於更加客觀、準確地評價學校德育,促進學校德育的改進。

在評價學校德育時,可以將問卷調查、觀察、討論等定性分析方法與測量、統計等定量分析方法有機結合起來。

5.堅持參與互動、自我評價和其他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

實踐證明,沒有被評價者的積極參與,任何評價都難以達到預期目的。當代教育評價已經不再把被評價者作為被動的考核對象,而是把他們作為評價的主體,采取各種方式方法使他們積極參與評價過程。當今世界各國的教育評價都逐漸成為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甚至專業研究者參與的互動過程,這也是教育過程逐漸民主化和人性化的體現。讓評價者成為評價主體的壹員,加強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既能使被評價者積極配合,保證評價工作的順利進行,又能促進被評價者積極檢查自己的工作和成績,改進自己的不足,借鑒他人的經驗,有利於進壹步完善自我。因此,學校德育評價應堅持參與互動、自我評價與其他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6.堅持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註重德育過程評價。

學校德育評價既能看到學校德育的結果,也能評價學校德育的過程;既要看到學校和學生的現有表現,也要看到學校德育的發展潛力和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趨勢。換句話說,德育評價不應只關註學校德育的結果,而應同時關註結果和過程。註重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是面向過去的評價;註重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是壹種面向未來、註重發展的評價。傳統的評價往往只關註學校德育的結果,而對如何獲得這樣的結果的過程漠不關心。這會導致壹些學校搞形式主義,只註重結果,忽視過程,不利於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只有關註學校德育過程,評價才能深入到學校德育發展的全過程,充分了解學校德育存在的問題、努力和進步,才有可能有效地指導學校德育的可持續發展和改進,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因此,學校德育評價不應以鑒定、認同、評選和表彰為主要評價目的,而應註重個體在評價過程和形成性評價中的積極體驗,從而調動評價對象的積極性,實現德育評價的最高目標。

  • 上一篇:生態旅遊項目生態旅遊項目屬於哪個建設類別?
  • 下一篇:戴帽子的“帽子戲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