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兩大流派中,北派以長拳為代表,有壇、茶、華、弘、寶五門。此外,還有六合、同安、分亨、二郎、太祖、短打、吉米、螳螂、八極扇、番子、地劍、羅漢、戳足。南派的主流在福建、廣東兩省。福建有龍、虎、豹、蛇、鶴、五祖拳。廣東有劉、洪、蔡、李、莫、詠春。此外,流傳在江南(如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的武術流派,都屬於南派(又稱南拳)。
以武打分:內家外家。內外之分,代表了拳法的剛柔。
明末清初,大學者黃宗羲撰寫的《王正南墓誌銘》說:“少林以拳法勇猛著稱,但以與人鬥為主,人亦可乘虛而入。如果有所謂內家,那就是靜制動,違法者應該是下人,所以不要把少林搞成內家。”黃宗羲之子黃百加編著的《家法》壹書曾記載,張三豐早年在少林拳《駕輕就熟》中學習禪宗武功秘笈,後對少林拳進行改革,從而創造了武堂宗門拳,後被稱為“家法”。《家拳法》全面介紹了王政南拳的拳法,並開始自稱“家拳”。《內家拳法》這本書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吳唐門功夫的練習者中。由於王政南拳的拳法理論與太極拳接近,很多太極拳家在清朝以後開始冒充“家傳拳”。所以少林等門派的功夫都歸入“外家拳”。內家外家的理論逐漸傳播開來。
內家拳註重體內精、氣、神的鍛煉,研究內勁;強調的是進攻的力度,內功要靜。不靜則氣不清,神不定。還是剛柔並濟,內拳法以禦為主,以靜制動,剛柔並濟,然後攻敵。外家拳講究拳腳功夫,註重筋骨的鍛煉;踢樁、打包等硬功夫是拳法的基礎,拳法剛強多變,主張主動出擊,先發制人。所謂“先下手為強,後下手為強。”對外工作要勤快。不動,手不靈敏,腳不敏捷,身體不靈活。武功多為軟鋼,以攻為主。內家拳以太極、形意拳、八卦為代表。門派以武當為典範;我家叫少林,分南北兩派。
少林武術講究“禪武合壹”,內功修煉,是每個少林武僧的必經之路。《少林拳經》說,“拳腳擊頂,氣由腹沖”,“從腹吐氣,集中於掌”,“心念相和,意氣相和,氣力相和”等等。僧人練易筋經遵循內外兼修的整體訓練原則——先練“內功”,再練“外功”,強調基礎,疏通筋脈,理順人生。強化五臟六腑,使全身血液暢通無阻,力量藏於腹部,再練各種拳法。所以少林功夫不只是簡單的拳法和拳法動作的組合,所有的招數都是用內力,無形中傷人。在少林七十二般武藝中,無論是竹指、飛毛腿、飛越絕壁還是過蔭溪,修煉者都有深厚的內功。
武當武術是在中國古典哲學“易經”和道教養生學的影響下創立的。這種拳法以陰陽五行八卦理論為基礎,將氣功溶於拳架之中。少林、武當派,明清以來分支眾多。雖然他們的訓練方式不同,但目的是壹樣的。至於剛柔相濟論,少林學派主張以力取勢,先剛後柔。吳唐派主張以柔為先,先柔後剛。說到底,是離不開祖先的。可見,國內外的區別只是武術方法運用上的區別,沒有拳種之分。在家練心態,在家練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