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主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已經步入了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尤其是信息技術,正在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這股強大的信息技術潮流也讓傳統教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以前是老師+課本+學生,現在是老師+課本+信息技術+學生;以前是“老師,傳道、授業、解惑”。課堂教學僵化、呆板、充滿灌水,學生被動學習,氣氛沈悶,效率低下。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積極倡導創新教育,學生積極學習,特別是新課標。要打破舊的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確立師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研究性學習是壹種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手段。它反對被動地接受、繼承和記憶知識,主張學生主動地理解、應用、探索和創新知識,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那麽如何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研究性學習,我們有必要進行相應的研究。
我校是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有開展研究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先後投入12萬元用於硬件和軟環境建設。電教設施省內領先,全國壹流,擁有方正牌電腦400臺,多媒體演示系統654.38+000套,價值百萬的專業級播出系統,千兆以太網切換到桌面。同時,我們也有紮實的科研能力。“九五”期間,“利用校園電視臺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研究”獲江蘇省電化教育館“九五”優秀電化教育項目成果獎。”“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獲常州市“九五”壹等獎,並被推薦參加江蘇省優秀項目成果獎。我們也有相對廣泛的學生基礎。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學習信息技術,連續三次獲得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競賽壹等獎,獲獎人數和名次名列前茅。基於以上優勢,我們選擇“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模式”作為研究課題。
第二,
第三,
研究目標
1,形成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模式。
2.鼓勵學生全面提高信息素養,學會主動學習,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
3.培養和造就壹批素質過硬、具有科研能力和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優秀教師。
第四,研究措施
(壹)為研究做準備
1,學生層面:課堂教學改革+課外活動。
開展這項研究,我們始終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放在首位,因為學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礎和保障。首先,要重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在充分保證師資力量的情況下,首先要優化教材,因為好的教材既充分體現了教學大綱的精神,又兼顧了學生的學習。第二,我們加強學生的基本實踐操作,特別是漢字輸入、文字編排、電腦繪圖、演示文稿制作、上網、搜索和下載信息、收發電子郵件、留言板論壇的應用。第三,重視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同時,充分滲透學科的內容和思想,比如通過學習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我們要求學生以學科的封面為內容進行設計,充分考慮學科的特點和藝術效果及合理性;第四,註重軟硬件的相互應用,同時滲透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是以硬件和軟件為基礎的,在使用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壹些問題和故障。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故障、分析故障和解決故障的能力。比如《計算機研究》就是以信息技術課程為基礎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的實踐經驗,從軟件和硬件兩方面分析總結共性問題。第五,課外活動的延伸分為兩個方面:壹是信息技術興趣小組,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特長;第二,開放網絡課堂。從本研究開始,我們就堅持開放網絡教師,為學生提供課外研究性學習的場所和環境。目前我們學校的學生都很自覺,課後主動上網搜集信息,查找資料。我們剛畢業的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寫了壹本畢業隨筆集。主題來自網絡,電腦輸入、文字排列、最後印刷裝訂的全過程都是學生自己練習。
2.師資水平:自學+輔導。
學者可以幫助我們明確研究方向,從理論上指導我們的研究工作;學校裏的精英人物或者團隊可以更貼近我們的教學,我們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開展具體的研究工作。
為此,我們首先加強了相關教育理論的學習:支持信息技術教育的建構主義理論,現代教育理論包括主體教育理論、多元智能和研究性學習理論。同時,我們還開展了教學設計方法、“英特爾未來教育”和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的培訓。
每學期至少邀請兩位專家學者來我校授課,有助於提高我們的理論素養,從理論上規範我們的研究行為。同時,我們也積極利用學校的精英資源。如魯校長,壹直是我們電化教育研究的帶頭人和開拓者。具有紮實的研究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科研能力。他是國家級科研名師,閆曉東校長、韓玉玉主任、何江燕主任等學校專家是我們的學習資源。每壹次調研活動,我們都邀請他們參與我們的活動,對我們的調研過程給予指導和指引。
我校為教師創造了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環境,從制度層面做出了公開課必須使用信息技術的規定。學校每學期開展壹次課件制作和網站制作測評活動,測評結果與教師“五自”考核直接掛鉤。這些內外因素促使教師非常自覺地學習信息技術;同時,我們的課件制作培訓、網站制作培訓、省級教育技術評估培訓等壹系列培訓活動,大大提高了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3.在研究者層面:改進研究活動方式,促進人的動態發展。
參與研究的老師都是各方面的骨幹老師,也是很多課題的對象,也有繁重的工作。如何在保證科研項目質量的同時,協調好項目之間的關系,盡可能減輕課題組教師的工作量,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們從兩個方面解決這個矛盾:
整合研究活動,在教學部門的協調下,整合不同課題的活動。對於同壹個研究活動,不同的課題組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不僅降低了活動的頻率,而且可以借鑒其他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開拓自己的思路。
我們原來主要的研究活動方式是開壹個研究班,然後對照研究目標對班級進行評價和分析,研究活動就這樣結束了。出現的問題是研究無法深入系統,研究班的問題無法再研究。針對這壹矛盾,從2005年開始,我們改進了開展研究活動的方式,提出了“基於教師行為跟進的校本研究模式”。每學期各課題組或課題組提出壹個研究目標,確定參加研究課的教師,確定課題,針對相同的教學內容。研究活動分三步進行:第壹步,教師備課,拿出第壹份教案,課題組教師圍繞研究目標進行討論,提出修改建議;第二步,班主任拿出第二份教案,同時在第壹節課上,課題組老師再次對研究目標進行分析討論,提出修改建議;第三步,班主任拿出第二節課,課題組老師再次討論分析;整個周期用時2 ~ 3周,促進教師在整個活動中進行深入有序的研究和思考。
開展實用研究
項目之初,我們嘗試從語文、科學、歷史、地理、物理等學科入手,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模式。這些學科相對容易操作,適合研究和信息技術結合的內容也很多。通過實踐研究,我們對該模型有以下* * *知識,並將以下* * *知識擴展到其他學科:
1,研究性學習目標的確立
探究學習的課程目標主要是體驗性的,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直接參與和親身體驗。
(1)通過學習“真題”,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學習的過程主要是圍繞解決問題。要求學生從書本和社會生活中發現並提出許多真實而復雜的實際問題,如地理上的資源短缺、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等,科學上是什麽原因導致恐龍滅絕,我們的指紋是否真的不同,基因問題,人類的營養物質等等,漢語中的麋鹿為什麽恢復,為什麽作家能成為作家,物理上的力學問題。這樣既打破了“千人壹面”的傳統固有模式,又有助於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大膽質疑的思維品質。
(2)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分層次提升學生的創造興趣。傳統教學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抑制。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為了解決問題,主動通過網絡、電子閱覽室、光盤資料等多種渠道獲取課本和課外知識,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他們可以在課堂上體驗漫遊世界的感覺,更有利於提高學習興趣,增強主動學習的意識。同時,學生自己設計的研究目標和課題形成壹組不同的個體目標,讓每個學生都有發現、體驗和創造的自由空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比如《恐龍時代》這門課,我們的學生已經遠離了恐龍幾千萬年的生活,但他們關於恐龍的知識卻是廣泛而充滿興趣的,這主要得益於有上百個恐龍網站,有《《侏羅紀公園》》等電影,有恐龍模型,有學生參觀完長洲恐龍園帶回來的視頻。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經歷和探索發展的空間。
(3)培養科學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研究性學習是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的,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客觀公正,以事實為依據開展研究性學習。例如,地理環境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當今世界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學生了解和體驗地理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如電視訪談、錄像、數碼相機等社會調查,在網上查閱資料,再利用excel統計分析,形成統計圖,從強有力的數據對比和生動的現實生活中激活原有的知識儲備,通過不斷的發現挖掘創造潛力。他們在試圖解決這些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立足現實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
(4)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現代社會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與學習夥伴、教師和專業人士交流,從而增進對社會的理解和關註。在學習活動中,學生要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耐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學會分享和交流研究成果,加強人際合作。
(5)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研究性學習加強了師生關系,對我們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裏,教師的職能從傳授知識轉向啟發思考。教師註重學生能力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教師成為學生自主活動的“主導者”;②有效促進活動進展,教師成為學生實踐探索的“引路人”;③善於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教師成為學生集體討論的“組織者”。
2.研究性學習內容和方法的選擇。
(1)內容。我們選擇壹些學科開展內容廣泛的研究性學習。它具有開放性、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的特點,學生感興趣,便於學生操作,迷惑學生,具有壹定的價值取向。首先是從教材中確定研究課題。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上研究性學習的滲透,在每節課後設計並列出壹些研究課題,也可以結合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提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二是從課本延伸並結合學生實際,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如鹽城場地的發展,中國乒乓球在世錦賽上的走勢,我們的飲食文化,生活中的物理等等,引導學生關心生活現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策略。①由於探究學習的過程依賴於學生的信息加工,課題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兼顧不同層次的需要;②項目設計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避免導致學生思維單壹;(3)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問題解決的結果,更註重學生創造力和主體性人格的培養,這是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目標;④教師要註重三個環節的評價與指導:選題的評價與指導、中期檢查與指導、課題結束時的評價。
(3)方法。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壹般有:①文獻法。通過查閱各種數據、圖表等。,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②調查方法。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和相關理論的應用,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③實驗方法。借助相關實驗,分析相關數據,可以找到答案。
研究性學習的壹般流程可以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修改方案總結結果交流評價。
(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壹開始,教師可以提出可行性研究課題,讓學生自由選擇,逐漸發展為學生自己主動尋找、提出問題、確定研究課題。在這個階段,信息技術主要是對研究課題的價值進行評估和分析,比如“麋鹿”這壹課。我們可以提前在網上搜索麋鹿的資源信息。如果不是,畢竟麋鹿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很稀有,所以不能確定為研究課題。
②設計方案。問題提出後,要認真分析問題的背景,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然後設計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信息技術提供解決方案的平臺,可以通過word工具進行編輯,將不同的解決方案發布到網上,供不同群體交流比較,選擇最佳方案。數數
③實施計劃,總結成果。學生根據項目要求,收集相關文章、數據、圖片等資料,進行整理,並進行相關實驗。當然,在實施過程中,要不斷微調方案,使之更加完善;最後要展示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收集信息,不僅可以利用互聯網上現成的信息,還可以通過網絡的互動功能采訪專業人士,獲取更多的信息;整理、分類、實驗可以借助現有的辦公軟件、幾何畫板、各種模擬實驗室進行操作。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可以是圖片、小論文、電子黑板報、演示文稿或網站。
(4)成果交流、總結和評價。成績的交流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課堂報告、辯論賽或網上分享。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基礎,評價應著眼於“四個方面”:過程、應用、體驗和充分參與。評價結果的表達可以是量化的(分數、等級等。),定性(如評論),或者定量和定性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評價時可以借鑒多元智能理論,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關註學生在某壹方面的特殊收獲,給予肯定和鼓勵。
動詞 (verb的縮寫)對問題的討論
1,“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的研究,對學生的信息技術提出了挑戰。在具體操作上,雖然我們從二年級開始就把計算機教學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來開展,努力使所有學生都具備計算機操作能力,但實際上學生在技術上差異很大,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壹定的困難,部分學生因為技術的影響很難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因此,如何將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有機整合,使學生具備更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養,是我們下壹階段要研究的課題之壹。
2.“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的研究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它不僅要求教師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還要求教師花更多的時間瀏覽、設計和制作,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這也對學校管理提出了挑戰。因此,如何解決教學需求的提高與教學資源的短缺之間的矛盾,成為了本課題應該重點關註的問題。
3.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註意力容易分散,師生情感交流薄弱,有待進壹步研究。需要研究的題目或者知識點的呈現方式還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