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後發優勢是發展中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發展本國經濟的首選戰略。只有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認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采取相應的經濟發展戰略,才能獲得後發優勢,實現經濟快速發展。
[關鍵詞]後發優勢跨越式發展
壹,後發優勢概述
後發優勢是指後發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和緩慢而形成的有利條件或各種機遇。後發優勢的內容壹般包括技術和制度兩個方面。後發國家的技術優勢在於後發國家與先發國家的技術差距。差距越大,勢能越大。制度後發優勢是指後發國家對先發國家的制度學習,即模仿和學習各種先進制度並通過本土化加以改進而產生的收益和好處。
20世紀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首次明確使用“後發優勢”來表述落後國家對先進國家的追趕潛力。格申克龍通過對歐洲經濟史的研究,在1952發表的論文《用歷史的眼光看經濟落後》中提出了後發優勢假說,即經濟落後具有積極作用。他認為,落後國家不壹定具備先發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的經濟發展前提條件,而是可以用壹些替代品替代這些前提條件,進而實現經濟發展。他還認為,相對落後程度越大,國家的替代作用就越大。在落後國家,如果政府不承擔應有的責任,工業化的機會就會消失。
第二,中國貿易發展的優勢分析。
作為典型的後發國家,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近年來,貿易發展更加明顯,後發優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下面從制度和技術後發優勢兩個方面分析中國貿易的發展,分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制度優勢分析。雖然貿易增長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制度變遷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壹。因為系統的效率分析很難量化,這裏我們對交易系統的效率做壹些定性的判斷。
(1)放權讓利,使企業擁有自主經營權,成為真正的貿易主體。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的下放,加劇了外貿企業之間的競爭,帶來了貿易整體運行效率的提高,各行業新的分工水平也有所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躍上了壹個新的臺階。隨著我國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市場功能的日益發揮,經濟效率在帕累托中不斷提高。
(2)資源有效配置,產業結構趨於優化。越來越多符合國際慣例的標準化保護方式,對不同產業、不同產業成長階段給予不同程度的保護。雖然改革之初可能不會降低整體保護水平,但用相對顯性的保護取代隱形的計劃保護,本身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利用出口退稅、出口補貼等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來抵消保護造成的扭曲效應,這是貿易制度和貿易戰略趨於中性的特點。外貿改革促進了中國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明顯體現在中國價格與世界逐漸接近,中國出口產品越來越真實地體現中國的比較優勢。
雖然制度落後的優勢令人欣慰,但是在學習提升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壹個令人困惑的重視技術模仿而忽視制度模仿的問題。基於制度模仿的復雜性和敏感性,中國經濟發展過於依賴技術模仿。正如楊小凱提出的“後發優勢陷阱”理論,由於技術後發優勢,取得了眼前的經濟利益,從而延緩了制度變遷的壓力,損害了長遠的經濟發展利益。目前,我國制度效率低下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進壹步發揮技術落後優勢的瓶頸。
2.技術優勢分析。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通過技術許可、咨詢、技術服務、合作生產和成套設備或關鍵設備等方式引進技術,並采取引進外資和鼓勵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利用技術擴散效應吸收某種技術,從而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使中國實現了壹定程度的跨越式發展。
(1)國內技術補齊,產業競爭優勢提升。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模仿以及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的空白,從而提高了我國各行業的競爭力。比如中國的汽車行業,中國入世後,全球前十大跨國汽車公司全部進入中國。20年前,上海大眾和廣州本田以組裝CKD開始合資生產,如今又推出了自主品牌榮威和飛度。近年來,中國幾乎成為新車型出現頻率最高的汽車市場,整體價格也與國際價格接軌。20年來形成的龐大零配件體系,也大大降低了自主品牌的投資成本和采購成本,獲得了走出國門的世界競爭力。
(2)對外貿易起飛。外商直接投資是中國技術進步的源泉之壹,與中國出口產業的快速增長密不可分。外商投資企業日益活躍的貿易活動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增長點,貿易額從1986年的4.04%增長到2006年的58.57%。隨著外資企業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外資企業對外貿易的增速遠遠超過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增速。可以推斷,外資企業對外貿易的大幅增長,使其對中國對外貿易增量的貢獻極為突出。
從1982到2000年,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了1.66%,其中80%的貢獻來自技術進步,只有20%來自效率提高。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目前中國的效率提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如此之低(雖然中國每年的進出口貿易額巨大,但高技術貿易產品很少,對中國的效率提升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這說明中國的後發優勢發展存在相當嚴重的問題。中國這幾年房價暴漲主要是因為經濟效率低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大量社會遊資找不到投資方向,而競相投資房地產這種利潤回報率較大的非生產性行業,這恰恰是“東亞危機”的主要原因。
總之,中國要想在當今國際經濟中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建立和諧社會,完善法制,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在技術學習方面,要在引進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註重技術的消化吸收,同時大力倡導技術創新,實現中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調整與中國貿易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對新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進行了調整,主要體現在在多邊貿易體制下尋求更多的法律保護,重新強調進口保護,從非關稅措施的顯性保護轉向隱性保護,從單純的貿易政策轉向經濟和競爭政策。這些調整對中國的貿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何應對這些調整,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貿易保護主義;非關稅壁壘;政策調整
70年代,隨著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崛起,美國經濟面臨的國際競爭加劇,貿易逆差和經濟滯脹隨之而來。美國開始中斷自二戰以來壹直推行的貿易自由化政策,轉而實施以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為主要手段的貿易保護政策,從而在戰後掀起新壹輪貿易保護主義浪潮並延續至今。為了區別於歷史上各種以關稅措施為主要保護手段的貿易保護主義,人們將這種思潮及其政策表現稱為新貿易保護主義。
壹、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調整
自從新貿易保護主義出現以來,直到20世紀80年代,基本上都是通過配額、補貼和許可證等非關稅手段將國內產品推向國外市場。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單邊保護措施不斷遭到國際社會的報復。90年代中期,國際多邊貿易體制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以鄰為壑”保護政策日益受到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約束。新的國際背景使得西方發達國家調整了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1.從單邊保護到多邊貿易體制下的法律保護
WTO成立後,關稅、配額、許可證等傳統的貿易保護手段受到WTO規則的限制,其作用日益弱化。發達國家在保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不得不在政策手段上考慮國際影響,以免失去國際多邊體系帶來的利益。因此,WTO所允許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已成為當今各國最重要的政策措施。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反傾銷案件呈上升趨勢:2006年,全球共提起134起反傾銷案件。2002年上半年,世貿組織1438個成員對43個成員作出了反傾銷終裁,而2006年為11。各國還立法規定了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使這些政策合法化、制度化和合法化。
2.從促進出口到重新強調進口保護。
壹般認為,新貿易保護主義獎的重點是鼓勵出口。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市場競爭加劇,剩余空間有限。尤其是在國內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對國內進口市場的保護被重新強調。以美國為例。21世紀,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從199年的4.1%下降到2006年的0.3%,於是美國政府加強進口保護:(1)借助WTO規則,濫用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條款保護國內日益衰落的紡織業。自1995 WTO成立以來,美國提起的反傾銷案件數量猛增,1998為37起,1999和2000為47起,2001為74起,2002年為75起。(2)恢復關稅和配額的傳統手段。2002年3月,美國單方面決定對部分進口鋼材加征30%的關稅,並於6月5438+065438+10月對從中國進口的三種紡織品實施配額限制;(3)構築技術壁壘,阻止國外優勢產品的進口。據統計,2002年上半年,美國和歐盟的進口分別下降了6%,而日本的進口下降了10%以上。事實上,新的保護主義國家從來沒有在某個時候單獨采取鼓勵出口或保護進口的某種方式,而是將它們結合起來使用。在1980年,美國進口的產品中約有1/8受到保護,到80年代末,這壹數字已達到1/4。新貿易保護主義正在回歸傳統的進口保護。
3.從非關稅措施的顯性保護到隱性保護。
新保護主義國家主要采取非關稅壁壘,但進口許可制度、自動出口配額、出口補貼、進口配額等顯性非關稅措施越來越受到WTO規則的嚴格約束,而技術標準、質量認證、檢驗程序、環境保護、國家衛生標準等隱性技術壁壘則是最佳選擇。從1995到2002年,WTO成員來自TBT(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和SPS(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的通知總數達到8507件。2002年,技術性貿易壁壘和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的通知總數達到1429,增長了6.4%。發達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和競爭優勢,利用WTO協議中的壹些例外條款,擡高各種技術壁壘,從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還延伸到金融信息等行業,形成了復雜而龐大的技術壁壘體系。美國制定的標準有5萬多項,包括政府采購的技術法規和細則,私人標準機構、專業學會和行業協會制定的標準有4萬多項。歐盟針對各種進口產品制定的詳細技術標準也達到了65438+萬。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對大米進口只實施幾項農藥殘留檢測指標,90年代中期增加到幾十項,現在已經達到123。各國的技術壁壘都是以WTO的TBT和SPS協議為基礎,形式合法,名稱多樣,範圍廣泛,手段靈活,特別是打著保護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旗號,具有更大的隱蔽性,從而為新貿易保護主義找到了更實際的出路。
4.從簡單的貿易政策到全面的經濟和競爭政策。
長期以來,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手段與傳統貿易保護主義壹樣,主要側重於邊境管理,基本上執行貿易政策,有效範圍僅限於國內境內。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社會聯系進壹步加強,貿易問題的普遍性突出,如環境保護、國民健康等問題都是全球性的。因此,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措施已經開始從貿易政策延伸到對方國家的經濟競爭政策甚至社會政策。主要表現在:(1)歐盟以“公平貿易”為由,在1997年強烈反對美國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合並,以通過限制對方公司的合並為歐盟企業爭奪國際航空市場;(2)控制對方政府利用行政權力阻礙競爭的行為,特別是出口補貼,以消除對方歧視性商業政策造成的不公平競爭;(三)幹涉他國經濟政策。2003年9月,美國和日本強烈批評我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要求人民幣升值,以減少我國產品出口;(4)以對方國內社會政策為借口,要求對方執行與自己相同的社會福利、勞動工資、社會保障等標準。最近美國開始強制推行SA8000標準認證,將勞工權益與訂單掛鉤,要求向美國出口產品的企業在賺錢的同時承擔對環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這是世界上第壹個將貿易保護政策延伸到社會責任的認證標準,直接影響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對美國的出口。
第二,新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調整對中國貿易的影響
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經濟增長和出口貿易壹直保持強勁。從2001到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從95933億元增加到116694億元,增長率從7.3%提高到9.1%。出口總額從266654.38+億美元增長到4383.7億美元,增速從6.8%提高到34.6%,與發達國家形成鮮明對比,也引起了以美國、歐盟為代表的新貿易保護主義者的激烈抵制。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和制裁不斷增加,中國成為新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重災區之壹。
1.頻繁的國際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嚴重影響了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
在中國出口產品中占有較大比重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壹直是發達國家的敏感產品,因此中國壹直是國際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的重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新保護主義國家更加重視進口保護,對中國實施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愈演愈烈。全球平均每6-7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案,就有1起針對中國產品。據統計,自1979年歐盟對中國出口的糖精和食鹽進行反傾銷調查以來,截至2002年10年底,已有33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544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其中反傾銷調查502起,保障措施調查42起,涉及4000多種商品,影響約6000種中國產品。2001,* * 17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67起,比2000年增長55%,其中反傾銷55起,保障措施12起,分別增長41%和200%,涉案總金額近65438+。2002年,* * * 18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60起,涉案金額近124億美元;2003年,中國企業共遭遇反傾銷47起,涉案金額6543.8+0.875億美元。壹個接壹個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將中國的許多頂級產品趕出了進口國的市場。
2.中國貿易發展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國際環境。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其他成員原來對中國的單方面限制將根據世貿組織規則逐步取消,這些成員反過來加強對中國出口的技術壁壘。2003年,歐盟正式禁止銷售320種農藥,涉及中國60多種農藥產品。中國的紡織品配額管理除了執行《多纖協定》外,還制定了針對中國的單邊配額限制,並於2004年上半年取消了光學儀器、鐘表等6種。日本將從中國進口的大米殘留檢測項目由1995中的56項增加到104項。為防止中國產品進口激增,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國家針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制定了針對中國保障措施的法律法規,大幅降低了備案標準,以避免保障措施只在中國對全球帶來的壓力。美國也準備修改反補貼法,將反補貼範圍擴大到非市場經濟國家。種種跡象表明,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貿易面臨的國際環境將日益嚴峻。
3.中國的貿易條件在惡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下降。
新的保護主義國家基本上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它們對中國產品不斷采取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極大地限制了中國產品的出口,提高了中國產品在這些市場的競爭力,從而進壹步加劇了中國產品出口價格的下降;另壹方面,中國龐大的進口市場使得進口價格難以下降,因此中國的貿易條件在壹度改善後正在惡化。從1998到1999,我國出口價格連續兩年下跌,總指數下跌11.6%。與美歐日等發達貿易夥伴的貿易條件呈現整體惡化趨勢。2001年,我國對歐盟、美國、日本出口分別增長7.65438。與此同時,根據公認的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凈出口貢獻,自1995以來,凈出口貢獻壹度在1997和1998處上升,雖然在2002年有所回升,但總體處於下降趨勢(見表1和圖65438+)
圖1 1995——2003年中國凈出口增長
表1 1995——2003年中國凈出口貢獻(單位:十億美元)
年齡
進口總額m
出口總額x
GDPY
凈出口貢獻(%)
1995
1320.8
1487.8
6989.03
2.42
1996
1388.3
1510.5
8153.87
1.5
1997
1423.7
1827.9
8978.41
4.48
1998
1402.4
1837.1
9577.18
4.59
1999
1657.0
1949.3
9911.97
2.95
2000
2250.9
2492.0
10797.58
2.23
2001
2435.5
2661.0
11590.73
1.95
2002
2952.2
3255.7
12371.84
2.45
2003
4128.4
4383.7
14099.10
1.81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國家外匯管理局和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歷年來,美元GDP都是按照當年人民幣平均匯率計算的。
三,中國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對策
1.積極應對貿易摩擦,調整優化貿易結構,維護國家整體利益。
鑒於我國面臨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日益增多,應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和政府的積極性,協調應對,采取“誰應訴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涉案企業積極應訴,挽救市場;組織行業協會代表全行業應訴反傾銷;商務部代表國家,幫助企業與外國政府談判。既要鼓勵企業積極應對國外反傾銷,又要督促企業加強自我防範意識,及時申請反傾銷調查。這就要求我們研究和運用WTO規則,借鑒國外經驗,完善我國自己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制度,實施理性、克制的保護,避免國內部分產業受到嚴重損害。1997中國首次申請對原產於加拿大、韓國和美國的新聞紙進行反傾銷調查,最終征收9%-78%的反傾銷稅。2000年2月20日,中國正式對原產於英國、美國、荷蘭、法國、德國和韓國的二氯甲烷發起反傾銷調查,基本上使過去處於被動地位。
2.充分利用多邊機制限制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改善我國的貿易環境。
積極參與世貿組織運行機制的完善,使其向更加均衡的方向發展,重點優化世貿組織允許的保護規則。不可否認,新保護主義國家的政策調整主要是針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因此,中國應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在環境保護、國民健康和競爭政策的國際協調方面達成相對有利的世貿條款,充分利用發展中國家在世貿組織中的差別優惠待遇,並將這種待遇擴大到中國內地。鑒於我國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在經濟增長水平和人均收入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無論什麽標準,它仍然是壹個發展中地區,應該享受與發展中國家相似的待遇。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談判要求歐盟繼續給予中國中西部地區普惠制待遇。
3.推進“引進來、帶出去”戰略,努力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
誠然,新保護主義國家是目前中國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進口規模的逐年擴大,日益成為新保護主義國家的重要市場。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度越來越高,1995年進口額為1320.8億美元,2003年為41284億美元。預計2003-2005年三年間,中國貨物進口總額將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進口的大部分是來自發達國家的各類制成品。壹直占當年進口總額的70%以上,進口增速比較大。1997年,中國進口11375億美元,到2002年,進口額達到24593億美元,是197的2.16倍。這是壹個如此巨大的市場。我們可以打“進口牌”,爭取發達國家在處理貿易爭端中的對等讓步,從而引起發達國家之間的充分競爭,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
4.提高中國的技術標準,以應對更多隱藏的技術壁壘。
應該承認,技術標準作為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手段,往往是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標準。目前國內很多技術標準仍遠低於國際標準,這也是我們的產品屢屢遭遇技術壁壘的原因之壹。發達國家出於國家安全和環境保護的原因而采取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在壹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不能認為是故意的。因此,我國必須大力推進國際標準化戰略,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和規則意識,加快國內技術標準和措施的國際標準化進程,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和協調,使國際標準盡可能反映我們的意見和要求;企業還必須高度重視並積極開展國際認證,建立和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此外,要充分利用TBT的例外條款,根據協定在產品法規、標準、認證、檢疫制度等方面落實非歧視和國民待遇原則,堅決抵制新保護主義國家違反協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維護我國產品在出口國家和地區應享有的平等待遇。
[參考文獻]
[1]商務部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3年秋季)》課題組。
[2]劉:中西貿易,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張爾貞,馬,,:《貿易投資壹體化與中國戰略》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張二珍,馬:國際貿易,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
[5]謝文傑:《論新貿易保護主義》,《中央黨校學報* * *》,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