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臘八節?有什麽習俗?

什麽是臘八節?有什麽習俗?

臘月初八(12月)叫臘八節,古代叫臘八節,是壹個古老的民族傳統節日。廣義來說,夏歷十二月初八的臘八,十二月二十四的祭爐,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都是傳統春節的壹部分,臘八標誌著整個辭舊迎新活動的開始。

“臘八節”的形成是兩方面結合的產物:壹是古代的“臘祭”;二是佛教文化的影響。這個節日可謂是中國古老傳統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融合的產物。

據古籍記載,“蠟”在古代也叫“蠟”或“獵”。蠟(蠟或獵)是古代歲末的壹種儀式。夏稱賈平,商稱清祭,周稱大蠟,漢稱臘。在古代農業社會,壹切風俗習慣都不可避免地與農業生產聯系在壹起。農民的生活,春耕、夏收、秋收、冬儲,前三季比較忙,只有冬儲季節比較閑。因此,在收獲的最後,人們通常會組織自己在野外狩獵動物,以祭祀祖先和天地之神,以在來年獲得豐收和好天氣,並祈禱避免厄運,趕走厄運,保持家人安全和吉祥。這就是“臘祭”,也叫“狩獵祭祀”。所以人們稱臘月為臘月,來源於歲末祈福,獎勵鬼神。然而,雖然臘祭是在12月,日期是不固定的。有時在月初,有時在月末,直到南朝才確定臘月的具體時間。根據記錄。古人為了祈求長壽,避免災難,在臘月祭祀八神。分別是:壹是祭神,祭祀神農;二是祭神,祭祀後稷;三是農神,祭祀古代的天官神;第四,為郵桌啜神,祭起田宅、開道、劃界之人;五是貓虎神祭祀它們吃野鼠猛獸保苗;第六,崇拜神靈和堤防;第七,水為神,祭溝渠;八是蟲神,供奉祭品躲避害蟲。從此,人們稱拉日為“臘八”。

古代的臘八是祭祀,現在人們提起臘八,對祭祀活動不感興趣。相反,他們津津樂道於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又稱“佛粥”,據說與佛祖釋迦牟尼有關。隨著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臘八粥的傳說也被披上了宗教的外衣。

原來釋迦牟尼是住在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的數獨王的兒子喬達摩悉達多。他感受到了生與死的痛苦,毅然拋棄了皇族的貴族生活,走遍名山大川,尋求生命的真諦。有壹天,他在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散步,那裏人煙稀少,非常荒涼。由於長途旅行,他在路上又累又餓。這時剛好有壹位好心的牧羊姑娘路過,便在隨身攜帶的雜糧中加入壹些野果,用清泉水煮開,餵給他吃。他從粥中醒來後,神清氣爽,於是坐在菩提樹下打坐,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成佛。後來,佛教徒把這壹天稱為佛教的“開悟節”。為紀念這壹事件,在十二月初八,佛寺除了念經拜佛外,還效仿牧羊女,取芳香瓜果為佛祖煮粥並分享,並將這種給予佛祖力量的粥稱為“佛粥”,也就是現在俗稱的“臘八粥”。南宋詩人陸遊在《十二月八日走西村》壹詩中寫道:“目前佛道與粥食相生,使江村更為節儉。”

在壹些寺院,臘月初八之前,僧侶們拿著缽盂沿街乞討,將收集到的大米、栗子、棗、堅果等材料煮成臘八粥分發給窮人。據說吃了之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在杭州著名的寺廟天寧寺,有壹座存放剩飯剩菜的“堆飯樓”。平時寺裏的和尚每天把剩飯曬幹,積攢壹年的余糧,在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給信眾吃,稱為“福壽粥”、“福德粥”,寓意吃了能增加幸福,延年益壽。

關於臘八粥還有壹個有趣的傳說。相傳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候,家裏很窮。有壹次他餓極了,就偷偷溜進財主家的廚房找東西填飽肚子。然而,廚房裏除了鋸末、稻草和幾只碎裂的瓦罐外,什麽也沒有。最後,他發現了壹個老鼠洞,他認為如果他能抓住壹只老鼠,他就可以滿足他的饑餓。於是我用手往下挖,可是挖老鼠洞的時候,我意外地發現,老鼠的“糧倉”裏有大米、小米、豆子、栗子、珍珠米、紅棗、花生、瓜子,但是什麽都只有壹點點。他簡單地把所有東西都放在壹個破罐子裏,在爐子上放些水,開始煮粥。沒多久,壹鍋香噴噴的粥就做好了。當時他餓得覺得這粥比什麽山珍海味都甜。後來當了皇帝,吃膩了大魚大肉,山珍海味。有壹天,他突然想起小時候用老鼠糧熬粥的味道,讓禦廚用雜豆、棗子、核桃熬了壹鍋粥。那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所以叫“臘八粥”。當時官員看皇帝吃這種粥是很奇怪的。回家後,他也學會了做這道菜。後來傳到民間,民眾紛紛效仿。於是吃“臘八粥”逐漸成為壹種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據《東京夢錄》記載,北宋時,這壹天,各寺院都要進行佛浴,為佛煮臘八粥,給施主。明朝皇帝在這壹天給文武百官賞賜宮中煮的臘八粥,用料十分講究。到了清代,喝臘八粥的習俗更加盛行。不僅大家都做了臘八粥,有錢人還用水果和昆蟲裝飾粥面,互相贈送。雍正年間,朝廷將北京安定門國子監以東的住所改為雍和宮。臘月初八,皇帝給文武百官的臘八粥就是在這裏熬制的。宮中有壹口直徑約2米,深1.5米,重約8噸的大銅鍋,專門用來煮粥。雍和宮前院西鼓樓旁至今還保存著這個煮粥的大銅鍋,也算是文物了。

根據雍和宮的記載,臘八節分為煮粥、獻粥、獻粥、送粥四個場景。從臘月初壹開始,內務總經辦就派文員送上等的奶油、小米、糯米、羊肉丁、五谷雜糧,還有紅棗、桂圓、葡萄幹、核桃等幹果,壹直送到初五。第七天淩晨起的火,第八天淩晨粥都煮好了。壹* * *熬六鍋,第壹鍋為佛;第二壺是獻給皇帝和內宮的;第三壺是給五大臣和大喇嘛的;第四鍋給文武百官,送各省地方官;第五壺分發給雍和宮的喇嘛;第六鍋,加上前五鍋的剩菜,就是慈善的臘八粥。當然,壹個鍋不如另壹個鍋。

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煮著吃。首先,把鍋裏的幾個碗放在祭壇上,用來祭祀祖先。只在祭祀完畢後,放好,放在食盆或皮箱裏送給親朋好友。壹定要盡快送出去,最遲全家老少聚在壹起吃臘八粥。如果家裏有雞有狗,也要餵幾勺臘八粥。北京的孩子唱壹首童謠:“臘八粥,臘八飯,雞吃了就下蛋。”如果在院子裏種上花果樹,會在枝頭塗上壹些臘八粥,希望來年花團錦簇,果實累累。每個家庭都會煮很多臘八粥,因為臘八粥容易保存,可以保存很久不變質,不變味。即使幹了,粘了水,也能吃到過年。如果是吃了幾天就剩下了,那就是好兆頭,所以是“壹年以上”。意思是有錢。人們也喜歡在粥碗中加入壹些裝飾品,比如花。有幾種花,如“八仙”、“聚寶盆”、“劉海金蟾”。也有簡化的,就是紅紙剪的壹朵石榴花。比較講究的人,要先把果子雕成人形、動物、圖案,再放在鍋裏煮。比較有特色的是在臘八粥裏放“水果獅子”。水果獅子是由幾種水果做成的獅子,以去皮曬幹的脆棗為獅身,半個核桃仁為獅頭,桃仁為獅足,甜杏仁為獅尾。然後用糖把它們粘在壹起,放進粥碗裏,就像小獅子壹樣。更精致的,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餅等各種顏色的食物揉成八仙、老壽星、羅漢像等。這種裝飾性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大寺廟的祭壇上才能看到。

在中國北方壹些很少或不產大米的地方,人們吃臘八面而不是臘八粥。用各種蔬果做成肉末,搟面,臘月初八早上全家吃臘八面。其他很多地方都有泡臘八蒜、釀臘八酒等習俗。臘八蒜去皮,泡米醋。壹個月後,大蒜呈淡綠色,味道鮮美。食用後可驅病避疫。臘八酒是臘八節用糯米釀造的壹種酒。新年過後,酒色深紅,晶瑩透亮,酒味濃郁,飲後唇齒留香。遺憾的是,這種民間自釀的酒,壹般數量很少,只供家庭使用,在市場上很難買到。

臘月末,民間還有很多臘月的習俗。比如“吃冰”,臘八前壹天,人們通常用鋼鍋舀水結冰,臘八節來了,就把冰打碎吃。據說這壹天的冰很神奇,吃了以後壹年都不會肚子疼。春節將至,人們仍有腌制豬肉、羊肉的習慣,稱為“臘肉”、“臘肉味”。雖然過了夏天,但也不會爛掉。農民要在地裏施冬肥,這種肥料叫“蠟肥”,增加作物養分。中國城鄉還有“臘月敲鐘”的習俗,從臘月初壹開始,到年三十結束。每天傍晚,遊手好閑的老人手持大鑼,有的手持粗棍,在街上走來走去,邊敲邊喊:“寒冷的冬天,要小心電燈和蠟燭;當心小偷,門是關著的。妳看柴房,灰燼堆積,竈後火燭小心。“在農村,臘月也會組織人們多守夜,防止火災和盜竊。

  • 上一篇:美術就業方向
  • 下一篇:蘇州有哪些著名的小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