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俗稱“臘八”,是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源於古代道士臘祭,神農“始臘祭告神”,所以在年底形成,以祭拜農谷,慶祝當年豐收,祈求來年人丁興旺。
在《禮記》中稱之為“皇帝八蠟”、“拜四方八蠟”。在民間,逐漸固定臘月初八為道教臘月節,俗稱臘八節。這壹天喝臘八粥的習俗也源於臘祭“集萬物而求食”的思想感情。
現代道教繼承了古代道教傳統的禮儀內容,“三會五蠟”成為道教的重要節日。道教的五天不僅包含了臘祭的世俗精神,而且在宗教意義上解釋了它的特殊含義。《雲上七記》記載,正月初壹為天臘,五月初五為地臘,七月初七為道德魏如萱,十月初壹為閩年魏如萱,十二月初八為王侯魏如萱。可見,臘八節是道教中壹個重要的謝恩祭祀節日。在這壹天,我們應該在尊重神靈祖先的同時,反思自己的言行,做到以德報怨,同路前進。
道教強調長生不老,臘八粥也是很好的保健品。臘八粥起源於道教皇帝達拉巴。天帝八大蠟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第壹種是“集萬物而求之。”
二是祈禱祈禱。
論萬物之聚。壹萬個人,說了壹大堆,並不是真的‘集萬種貨’,也不局限於八種蔬果。巴娃的“八”字,指的是拜八谷星、八農神的八個方面,而不是八種蔬果。
電纜,扭轉,蠟的意思是電纜。
如果妳是粉絲,可以獻上。即把多種水果、蔬菜、五谷雜糧混合在壹起,煮成粥,獻給神靈,然後食用,稱為臘八粥。為什麽是煮成粥而不是幹飯?因為蠟祭是為了祈禱,蠟八祭和祈禱就是蠟八願,也就是臘八粥。臘八粥諧音蠟八願。那麽,為什麽不把瓦巴豬寫成瓦巴豬而寫成臘八粥呢?即:蠟為什麽會變成蠟?因為12月底,祭祀神靈的瓜果蔬菜谷物都是幹的。水果、蔬菜、谷物等。壹年收獲的,放在十二月當然會變成幹的東西,幹的東西叫蠟。所以用果蔬幹熬制的臘八粥就叫臘八粥。這裏的八是指崇拜八神,而不是八種水果和蔬菜。
幹物質被稱為蠟。幹的東西都是天子家裏蠟人的。李周天官拉仁說:“拉張任幹武。”鄭玄《註》曰:“蠟,小事皆幹。”所以幹物質叫蠟。蠟祭是將幹果蔬煮成粥作為祭品。因此,蠟像也被稱為臘祭。也就是說,臘祭也叫臘祭,臘八也叫臘八。這裏的蠟是幹的東西的意思,還沒有和十二月聯系起來。但是臘祭是在12月舉行的,它的意義接近12月。
臘八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當地道教的重要節日。不是外來宗教帶來的節日,與外來宗教無關。
今天的道教弟子和有誌於中華文明的炎黃子孫,應該特別重視這樣的節日,正本清源,弘揚中華文明。
2.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作文2
臘八節是中國農歷十二月最重要的節日之壹,也就是十二月的第八天。古代稱之為“臘八節”,俗稱“臘八節”。臘月是壹年的結束,古代的人無事可做,就出去打獵。壹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以彌補食物的不足,二是用野生動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長壽和避免災難。
臘八有在這壹天吃臘八粥的習俗。中國有1000多年喝臘八粥的歷史。它最早始於宋代。臘八這壹天,無論是朝廷、政府、寺廟,還是黎民百姓家,都會煮臘八粥。到了清代,喝臘八粥的習俗更加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和王子都要給文武大臣和侍從吃臘八粥,並把米飯和水果分發給寺院,供僧侶們食用。
3.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作文三
臘月初八,民間稱為臘八,是春節前的第壹個節日,從此“年味”日益濃郁。吃臘八粥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它有著不同的起源。
據傳說,在古印度的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南部,有壹位凈飯王在卡皮爾羅威國。他有壹個兒子叫喬達摩·悉達多。年輕的時候,他感受過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他發現社會生活是徒勞的,對婆羅門教的神權統治極為不滿。於是,29歲的他拋棄了皇室的奢華生活,出家為僧。根據歷史記載,這壹天是中國農歷十二月初八。因為他是釋迦牟尼,後來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牟尼的聖人。佛教傳入中國後,各地紛紛興建寺院,煮粥拜佛的活動開始流行,尤其是臘月初八,釋迦牟尼祭祀修佛時,各寺院都舉行誦經,並模仿佛教成佛前供奉壹種“乳糜”的傳說節目,煮粥拜佛。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
宋朝。吳寫《孟良錄》六年:“初八,廟號臘八。大沙寺等地有五味粥,稱為‘臘八粥’。”這時候臘八粥已經成為了壹種民俗,不過當時皇帝也是用它來籠絡所有大臣的。元代人孫國寫了壹個拜訪燕都的故事:“十二月八日,送關白粥,粥裏混有米飯和水果。貨多者勝,這個故事沿襲了宋朝的故事。”《永樂大典》記載“是月初八,禪家稱之為臘八節,煮壞粥給佛吃。”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臘八,在宮內的萬福閣等地,用鍋煮臘八粥並請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發給宮中大臣品嘗,以備節日食用。《光緒順天府誌》雲:“臘月初八,永和官煮粥,定制之,遣大臣監之,蓋飯之。”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赤小豆熬制的,經過演變和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南宋學者精心撰寫的《武林舊事》中說:“用核桃、松子、牛奶、柿子、栗子煮粥,稱為臘八粥。”阿清人夫差·敦沖在《燕京歲時年譜》中說:“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糯米、小米、菱角、去皮棗泥等熬制而成。,並染以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紅糖、雜葡萄外用”。
天津人。水煮臘八粥和北京的差不多,有蓮子、百合、珍珠米、意大利糯米、大麥仁、粘糯米、粘黃米、豆類、綠豆、桂圓肉、龍眼肉、銀杏、紅棗、糖水桂花等。,都是色香味俱佳的。近幾年又加入了黑米。
山西。臘八粥也叫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配以豇豆、小豆、綠豆、大棗、粘黃米、大米、糯米。在晉東南,用水煮粥也是飲食習俗之壹,這種粥叫香米,就是臘月初五的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糯米、柿子。
陜北高原。臘八這壹天,粥除了米飯和豆子,還有各種幹果、豆腐和肉。壹般早上做,甜的鹹的,看人的口味。如果是午飯,我們應該在粥裏煮壹些面條,吃壹頓團圓飯。吃完後還要在門上、竈上、門外的樹上放粥,辟邪避災,迎接來年農業豐收。民間傳說,臘八這壹天禁止吃菜,說是吃了萊作物後地裏雜草多。陜南臘八族要吃混粥,分“五味”和“八味”。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銀杏、豆類等煮成。後者用以上五種原料增加肉丁、豆腐、蘿蔔,還加了調味料。在臘八節,人們不僅要吃臘八粥,還要用粥祭拜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傳統上,煮熟的臘八粥由谷物和蔬菜制成,不僅供家人食用,還分發給鄰居,用於餵養牲畜。在蘭州、白銀市區,臘八粥是用大米、豆子、紅棗、銀杏、蓮子、葡萄幹、杏幹、冬瓜幹、核桃、綠豆絲、糖、肉丁熬制而成。烹飪後,首先用來祭祀門神、竈神、土地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後送給鄰居,給最後壹家享用。甘肅武威講究“蘇臘八”,吃的是大米粗米、扁豆米或粗米,煮熟後配炒籽、麻花吃。民間稱之為“豆粥泡”。
寧夏人。臘八飯中,通常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然後用小麥粉或蕎麥粉切成菱形柳葉的“麥穗”,或做成小圓蛋的“麻雀頭”,在煮粥前加入蔥花油。這壹天,全家只吃臘八飯,不吃蔬菜。
青海。青海西寧人多為漢族,但臘八不吃粥,吃麥仁飯。將剛磨好的麥粒與牛羊肉壹起煮,加入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過壹夜的文火,肉和小麥融合成乳白色的形狀。早上開鍋,香味撲鼻。
山東。在山東省的“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有兩種。壹種是由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制成。,還有壹些“粥果”加在碗裏,主要是水果雕刻成各種形狀做點綴。這種粥是專門給孔子的師傅和十二宮的師傅吃的。另壹種是用米飯、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是給孔府裏的仆人喝的。
河南人。臘八飯是用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等八種原料熬制而成。煮的時候加點紅糖和核桃仁,讓粥變得又濃又香,寓意來年大豐收。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的和鹹的,烹飪方法是壹樣的。只是鹹粥配的是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加鏃、荸薺、核桃、松子、芡實、紅棗、栗子、木耳、蔬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曰:“臘月初八粥,自梵天傳來,七寶美妙交融,五味雜陳。”
浙江人。煮臘八粥壹般用核桃仁、松子、芡實、蓮子、紅棗、龍眼肉、荔枝肉等。,又香又甜,祈求長壽。據說這種煮粥的方法是南京傳下來的,裏面包含了壹些傳說。
四川人多。臘八粥的做法多種多樣,有甜的、鹹的、辣的,農村人吃的比較鹹,主要是黃豆、花生、肉丁、白蘿蔔、胡蘿蔔。陌生人來這裏品嘗,雖然入鄉隨俗,但是很難習慣。現在城市裏有很多人吃甜粥,可以稱之為別有風味。臘八和粥關系密切,在臘八喝粥,也算是壹種花式,壹種水平。
4.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作文四
每年臘月初八是臘八節,“臘”就是“臘月”的意思。臘月為什麽叫“臘月”?
歷史學家指出,在中國古代,“臘”原本是壹種儀式,叫做“打臘”。
商朝時,人們每年用獵獲的動物舉行春夏秋冬四大祭祀,祭祀祖先和天地之神。其中,冬祭的規模也最為宏大。後來,冬季祭祀被稱為“臘祭”。因此,人們把十二月稱為“臘月”,舉行冬季節日的那壹天稱為“第十二天”。
臘月沒有固定的日期。直到漢代才明確至日入冬後的第三個駐防日是“臘日”,不吃臘八粥,而是祭祀神靈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期,才把臘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
人們以此祭拜祖先和天地之神,祈求豐收和好運。
5.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作文5
臘月最重要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時期開始,臘八節就被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好運。除了祭祖、敬神的活動,臘八節人們還要追疫。這項活動起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的醫療方法之壹是驅鬼治病。
作為壹種巫術活動,湖南新化等地至今仍保留著臘月敲鼓驅疫的習俗。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得道的日子也是在十二月初八,所以臘八也是佛教節日,又稱“佛教開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