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舌尖上的中國》1000字。

《舌尖上的中國》1000字。

舌尖上的中國感知1

最近幾周在播的《舌尖上的中國》有七集,每壹集看完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這部關於美食的紀錄片記錄了美食以及背後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國》其實記錄的是普通的美食,匯聚了大江南北的美食,表面上描述的是美食,實際上表達的是美食背後的故事——努力的人。每次看都有壹種流口水的感覺。放學後我有壹種想吃美味食物的沖動。哪怕吃不到好吃的,哪怕找點東西填飽肚子,我也會有滿滿的幸福感。看來食物對人的誘惑是非常大的。我相信這些感受不是我壹個人的,而是所有看過這部美食紀錄片的人的感受。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巨大的誘惑,這部紀錄片才會大受歡迎。

電視鏡頭裏的食物,那麽美,畫面美,食材美,音樂美,讓人流連忘返。不是所有的食材都能好吃。這種食材的背後,壹定有壹雙神奇的手,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也許是來訪的美食家,也許是餐廳的廚師,也許是最普通的普通人。他們做的美食沒那麽容易。背後需要的是很多人的付出,充滿艱辛和危險。美食來之不易,需要品嘗者的感恩。食物背後努力的人也有感恩之心。他們感激上天的恩賜,他們有自己專屬的信仰,因為他們堅信大自然也會賜予他們美味的禮物。

《舌尖上的中國》有七集,每壹集都有壹個獨特的名字。每壹個名字都有幾個具體的故事支撐,每壹個故事都有壹個家庭的描述,首尾呼應,把每壹集都詮釋的最好。每壹集都會有幾個讓人感慨的故事。在這裏,我們要展現的是隱藏在食物背後的人文關懷。從雲南的鹿茸到浙江的冬筍,從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條,從發酵腐乳到臘肉,不得不說這部美食片是中國南北美食的縮影。它將不同地域、多樣的食物以協調的方式結合在壹起,既讓人領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加工中的獨特魅力,又讓人領略到隱藏在食物背後的人文關懷。故事中的每壹個普通英雄都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實地告訴了大家回歸原始食材的方法,也反映了當地人的生活環境和風俗習慣,表達了對普通人的關心和尊重。

這部紀錄片裏有很多有趣的東西,我無法完整的記錄下來,但我相信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遠不是這七部紀錄片能完美詮釋的。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努力發現和挖掘,以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飲食文化。現在,我們不僅要品嘗所有的當地美食,還要通過自學發現美食背後的文化。這樣,我們不僅享受美食,也享受精神美食,我們得到的是壹場盛宴。

舌尖上的中國2

真誠是藝術的第壹要義,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壹炮而紅,不僅吸引了無數觀眾深夜守候,也讓很多人落淚。

本來《舌尖上的中國》無論從選題還是播出時間,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意外地在熒屏上走紅,帶給我們超越食物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說過壹句名言:人吃什麽就是什麽。《舌尖上的中國》從壹開始就不僅僅是壹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看著挖出來的竹筍,掛起來的火腿,閃閃發光的漁網,露出白花花冒著熱氣的饅頭,脆脆的拉面砸在案板上...讓人激動的哭了。多麽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呈現出壹種厚重的感覺,這體現了影片的獨特性——“透過美食的窗口,我們可以更多地看到中國人與人、人與食物、人與社會的關系”。

看著這部溫暖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的“母親味道”,有人體會到了“每壹粒都是辛苦的”的不易,有人升華到了愛國的境界,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為什麽壹部作品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話題之外的巨大影響力?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食物背後的制作技術和工藝入手,配合普通人的生活,會引起情感上的轟動。”“態度誠懇,實力雄厚”另壹方面,目前很多作品,高投入,高技術,大場面...除了真理,什麽都不缺;我做什麽都盡力,但是不真誠。

有壹句不好聽的話: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憧憬未來。這個武斷的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發人深省。如果滿足於閉門造車,就是不關註現實,或者只關註少數人的奢侈,而忽略了普通人豐衣足食的願望。無論是穿越歷史,還是想象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化。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壹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壹些人還是老樣子,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人以種種制約為由,在改革創新上猶豫不決;也有壹些人在受到批評和質疑時,指責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解說員的“外行身份”...作為壹部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使是“愛國”這樣宏大的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和溫情;即使對外傳播中國的形象,也要表現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使是純粹的商業節目,也能實現藝術和經濟的雙贏。

從香格裏拉采摘松茸到浙江挖冬筍,從Xi安做包子到新疆燒烤,從鹵水豆腐到過橋米線...5月14播出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記錄了中國幾千年沈澱的飲食文化,以及每壹道菜背後的人情溫暖。這部只有七集的紀錄片已經成為熱門話題,取代了許多熱門電視劇。這部劇之所以被譽為“飯後必追劇”,最大的原因在於,它不僅讓觀眾“滿足了自己的渴望”,還帶著電視鏡頭走遍了全中國,踏上了尋找讓中國人幸福自豪的美食之旅。這部紀錄片不僅在娛樂方面非常成功,而且更加真實。“它把美食寫成壹種文化,不僅僅停留在‘吃’這種表面現象上,而是把這壹方的水土人情揭示出來,延伸到文化傳承的意義上。”討論的問題不僅僅是“吃”。從傳統勞動到食物創新,生活的艱辛和幾代人智慧的結晶,中國人“吃”的傳承與變遷,逐漸凸顯了其獨特的民族氣質。

《舌尖上的中國》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中國紀錄片。感覺就像看BBC《美麗中國》的續集。裏面很多場景都是直接從《美麗中國》上剪下來的,甚至連海報都有些相似。《舌尖上的中國》打敗了同期熱播劇,幾乎創造了中國紀錄片的奇跡。此前央視制作的很多紀錄片都冗長乏味,但這部紀錄片明顯借鑒了《美麗中國》的風格,令人耳目壹新,鏡頭切換簡潔,解說設計精良。以飲食文化為窗口,滲透人文關懷,虔誠態度,尊重勞動、自然、傳統。食物,以及背後的人和事,都散發著濃濃的中國味。

導演陳曉卿說他“帶著對食物的尊重和熱愛制作了這部紀錄片”。

中國人隨著食物的變化感受四季的變化”深深地戳中了我。

因為我現在生活在壹個城市,超市賣的菜壹年四季都壹樣。

越來越覺得自己被撕裂了,被撕裂了自己的故土。痛苦。

我對故土的生活有著深深的眷戀,意象就是美食和味道。在我回家的那些日子裏,我每天早上都會和媽媽壹起去購物。人們挑選、購買、討論食物,進行得如火如荼。在菜市場總能遇到各種熟人,打完招呼總會介紹今天做什麽菜。好像這些都是生活。我癡迷於這些鮮活的場景,貪婪地尋找、觀察、寫生。

我不止壹次想,如果我只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好,我能永遠留在這個世界有多好。然而,我有另壹個世界。

我不止壹次安慰自己,家鄉可能只是我想象中的桃花源。可是,當我看到屏幕上的那些人,他們用心的耕耘,用心的采摘水果,鄭重的為家人做好吃的,品嘗著味道,心滿意足,我就想哭。這不是我的故土嗎?這些腳踏實地的日子不就是我最愛的故土嗎?這些從來不是桃花,卻是真的存在。

很多味道和回憶都被這部紀錄片喚醒了。

放學回來,奶奶說,今天上餃子。記憶中的廚房是永遠不會消失的薄霧;

過年的時候,壹家人會忙著各種面食和肉類,匯聚各種美食,同時享受家人團聚的快樂。

在端午節,奶奶和媽媽會坐在廚房門後面包粽子。高壓鍋裏,顏色焦黃的牛肉用醬油腌制,青花瓷碗裏,照例是豬肉肥瘦適中。……

我也會是片中提到的過年過節回家的孩子。我也將成為壹個流浪的,永遠的陌生人。我的家鄉不再是我的家鄉,但食物和味道已經成為我的品牌。他們督促我學會自己做飯,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我希望,我的後代,不要再與他們的祖國分離。

帶著對食物的尊重和熱愛去做這部紀錄片。陳曉卿導演的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壹要義,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說服別人。這是電影受歡迎的“秘密”,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真誠是藝術的第壹要義,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說服別人。

  • 上一篇:下周,我計劃去旅行。有什麽經驗可以教我?
  • 下一篇:西北的房子風水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