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戲的舞臺服飾很有特色,無論什麽行當,都是以苗族的現代服飾為藍本。然而,業余劇團和專業劇團之間,歷史劇和現代劇之間有壹些不同。在現代苗族服飾的基礎上,專業劇團的服飾進行了許多改革,特別是在表演歷史劇時。
苗戲的服飾很有特色,日常生活中的民族服飾都可以作為服飾。
總的來說,苗族服飾保留了我國傳統的織、繡、挑、染等工藝,在使用壹種主要工藝的同時,也經常使用其他工藝。或中選繡,或中染繡,或織繡結合,使這些服飾圖案絢麗多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色彩上看,苗戲的服飾善於選擇各種強烈對比的色彩,力求追求色彩的豐富厚重感,壹般為紅、黑、白、黃、藍。從服裝的構成來看,不強調突出主題,只註重服裝整體感的要求。
苗族人在表演苗戲時也會帶上各種首飾。如頭飾有銀角、銀扇、銀帽、銀圍裙、銀飄頭排、銀簪、銀別針、銀冠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等。
苗族音樂風格簡單,內容豐富。苗族音樂有壹種剛毅、率真、粗獷、豪放,以飛歌為代表,又有壹種溫柔、委婉、細膩、深刻。
苗族音樂主要有飛歌、飲酒歌、旅行歌,也稱瑪瑯歌、民歌、祭祀歌、兒歌等歌曲。歌聲嘹亮,熱情奔放。這類歌曲在苗族戲劇中有所體現。
酒歌有大歌、開篇歌、祭祖歌。苗族飛歌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苗歌,苗語稱之為吼歌、喊歌、山歌。是青年男女在山水相隔時,大聲表白以示誠意,邀約遊人的壹種情歌。
飛歌有時用在迎客和宴飲的時候。飛歌有三種:瓜丁、唐凱、灣水。音樂的結尾聲音很低。苗族情歌四音音階略低,尾音拖腔,力度起伏,低音委婉,抒情柔和。大部分是獨唱和二重唱,少數是二重唱。
苗戲在表演過程中有四種不同的方式,有的用戲曲、歌舞劇設計音樂,屬於戲曲風格;苗戲在民歌的基礎上,借用傳統戲曲的節奏變化來創造腔,是壹種嘗試。有的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山歌,在原始民歌的基礎上按照情節和人物發展,甚至把幾個同類型的曲調合成壹首歌,賦予了唱腔新的生命;還有的采用曲牌連接的結構形式,在唱段中結合了板變的變奏手法來彌補不足。
根據曲調的特點,苗族戲曲藝人會采取相應的演唱方法。在做作品方面,沒有固定的節目,表現形式根據劇的主題和演出單位的不同而不同。
苗戲剪貼畫改編自苗族嗩吶音樂。苗族戲曲中的鑼鼓有兩個來源。壹是根據苗族鼓舞和舞獅的鑼鼓,發展成為固定的鑼鼓典籍。另壹種是吸收京劇的鑼鼓,稍作改動,用地方特色樂器演奏。
苗戲樂隊也有壹個學校和壹個武術場。文昌除了二胡、胡忠、揚琴、三弦、笛子等民族樂器外,還有壹些苗族音樂。如弦樂器“圓號樂器”是苗族戲曲的主要樂器,音色明亮,音域寬廣,表現力強。竹嗩吶也是苗族的傳統樂器,音色明亮但音域太窄。
武戲中的打擊樂有土鑼、土鈸、纏鑼、竹鼓等。竹邦很有特色。它原本是巫師的迷信工具,在苗戲中作為五弦琴使用。
目前苗戲的舞臺表演語言還沒有統壹,壹般都有苗語和漢語。大多數專業劇團用漢語表演苗戲,而業余劇團都使用當地苗語作為舞臺語言。
農村業余劇團和農村生活小戲多采用生活化表演,專業劇團多采用程式化表演。有的直接從苗族生活動作中提取程序,如走路、唱歌、站立等。苗族婦女搖手扭腰的動作很有特色,也被搬上了舞臺。苗族人唱歌時有托腮的習慣,所以形成了全托、半托、假托三種方案。
苗族民間舞蹈包括蘆笙舞、金雞舞、銅鼓舞、木鼓舞和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蘆笙舞是最受歡迎的舞蹈。藝人在表演苗戲的同時,還從苗族舞蹈中提取表演節目,從苗族巫師的騷動中提取短步、踏步等節目。此外,還借鑒和吸收了漢劇表演節目。
在表演過程中,藝術家們融合了苗族巫師的壹些步法,形成了壹些頗具特色的苗族戲曲表演節目。在武術表演中,業余劇團主要以苗族武術為主,如苗拳、苗棍、苗刀等。
在苗戲之前,劇情單壹,程序固定,在祭祀儀式中嚴格編排,儀式化程度較高。新中國成立後,友誼與陪伴是苗戲的標誌性劇目。
1955廣西大廟山縣,現為融水苗族自治縣。當時,文化館的壯族幹部秦桂清根據《朋友與榮作伴》改編了同名文學劇本,苗族曲藝《Goha》的壹首歌,搬上舞臺參加廣西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從此,廣西誕生了壹個新的民族劇種——苗戲。
1956年,由《Goha》歌本改編的《哈麥》再次搬上舞臺,參加1957年1月舉辦的第二屆廣西民間文藝匯演,獲得優秀編劇獎和優秀演員壹、二、三等獎。《哈邁》由秦桂清改編,李道奇執導,執導。馮扮演哈邁,潘扮演梅加達,梁金星扮演古間諜。1960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哈邁》的劇本。
《哈邁》的情節是:相傳古代天地相通,哈邁的母親從天而降嫁入苗家。按照女人回叔門的習俗,哈邁要嫁給叔子從天而降。因為哈邁愛上了努力,生下了米卡達,所以被叔叔騙到了天堂,然後設計逃到人間。我叔叔帶領很多人追她,逼得壹對情侶投崖自盡。梅加達化作甘霖,哈麥化作清泉,惠及偏遠苗寨的村民。
苗戲的聲樂體系尚未形成,處於實驗探索階段,比如用原始苗歌作為演唱形式。原始苗歌的優勢在於它的質樸和大眾化。不足之處是旋律性不強,戲曲特色不夠鮮明。
以苗族民歌為素材,創作新的唱腔,是專業劇團和部分業余劇團提高苗族戲曲音樂戲劇性和表現力的壹種嘗試。65438年至0958年,苗戲入城,壹些專業表演團體對唱腔的發展進行了各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