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藏族傳統民間樂器有哪些?

藏族傳統民間樂器有哪些?

在西藏、內蒙古、雲南、四川、青海、甘肅的藏傳佛教寺院中,有兩種常用的宗教法器,即董罡和通琴,壹直沿用至今。

董罡,藏語又叫林崗、紮陵君,漢族叫法號、喇嘛號,是由古代號角樂器演變而來,是藏傳佛教的樂器之壹。這些管子主要由銅和銀制成。形狀與大喇叭相似,是名副其實的腿角。規格各異,大多由三部分組成。西藏拉薩某寺院的剛性洞穴,長45厘米,管身略呈弧形,下端為橢圓形喇叭口。管體裝飾精美,外部刻有各種圖案和裝飾。靠近喇叭口的壹端刻有龍頭或天神頭像的凸紋,還鑲嵌有瑪瑙或松耳石。西藏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的剛性洞穴,由紫銅制成,全長42厘米。管體外表面鑲有銀飾,下端配有銀環,銀環上飾有黃絲。

演奏剛孔時,用手垂直握住管子上端,空氣從吹口進入發音,沒有固定的音高。銅質剛性孔咕嚕聲,音色粗糙,音量大。我經常同時用兩種樂器,先依次獨奏,再壹起合奏(見下圖),意思是呼喚上帝。主要用於喇嘛廟的誦經樂、羌族表演和宗教儀式,是大型藏傳佛教寺廟中常見的宗教樂器。

通欽,藏語又叫拉東,蒙古語叫畢麗,漢語叫吐蕃、芒種,在藏區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16世紀隨藏傳佛教傳入內蒙古。通體用銅,分上中下三段。不使用時,上、中段可折疊成下段管。桶琴有兩個尺寸,小的長約150 cm,大的長約350 cm。西藏薩迦縣薩迦寺保存了壹把珍貴的銀桶琴,長346厘米,小號口徑28.5厘米。青海玉樹當卡寺有最短的小管琴,長度只有131厘米,角徑14厘米。內蒙古雍和宮的畢麗比較大,有的達到495厘米,小號直徑30厘米,可謂是印象最深刻。

鼓琴時,壹個和尚雙手撐著鼓琴的上段,嘴唇緊貼著喇叭口呼吸。在寺院裏,小號往往放在地面、木架或廳堂頂樓正面的矮墻上。在廣場上玩耍或行進時,另壹個僧侶肩上扛著繩子或小號站立或行進。每鼓琴能發出三個音符,音高不壹,音量大,音色粗獷低沈凝重,仿佛有壹種無敵的氣勢。每座寺廟至少有壹對鼓和琴,較大的寺廟有兩三對或更多。常用於誦經、羌姆等宗教活動,盛大慶典或節日前夕演奏,多以兩件同時演奏(見上圖)。在藏區,銅琴常與嘉陵、神鼓、布紮壹起演奏。目前,在西藏拉薩的哲蚌寺和大昭寺,還保存著極其珍貴的通琴樂譜,藏語稱之為楊怡。經常演奏的特別音樂是《額崗哈節》和《賈尼絲》。在世俗音樂活動中,銅琴被用於寺廟所屬藏戲劇團的演出。

又稱“穆涅”或“詹姆涅”。藏族古代彈撥樂器。歷史悠久,在藏區廣為流傳。因其六根弦,漢人稱之為“藏爻”。音色豐富而洪亮,是藏族古典歌舞馬寶和民間歌舞對折的主要伴奏樂器,也用於獨奏。

藏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1300年前,就有比較完整的歌舞。雜木聶是唐代從內地傳入西藏的。從古代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既拉又拉的雜木聶。

《辭海》:“雜木聶,...是壹個尺寸壹個大小,木質琴身,壹個像切葫蘆壹樣的* *發聲盒,外覆蛇皮或羊皮,琴桿長,六弦,以相鄰兩根弦為壹組,分為三組,弦按四度關系設置”。

從古至今,Zamunie壹直保持著古樸的造型。琴頭向後彎成半弧形,左右各有三根卷軸。琴頭壹般不加修飾,有的雕刻成水龍頭。琴桿細而長,表面有指板,下面連有木制半葫蘆形* * *發聲盒。琴盒上半部小而棱形,下半部大而圓,覆以蟒蛇皮或羊皮。六弦(三組)的,調音從低到高分別為(A,d1,g 1)。演奏時,右肩持琴,左手按弦,右手用撥弦器彈奏。發音豐富洪亮,類似三弦音色。以前只有壹種雜水聶。改進後有高、中、低音各種雜水聶,滿足了演奏不同音樂的需要。

上世紀60年代,改革後的低音弦樂《柞水聶》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風格,擴大了* * *共鳴箱,縮短了琴桿,在琴箱內設置了薄網並支撐了音柱,采用了軌道式琴馬。發音均勻純正,低音豐富,高音明亮,顯著豐富了民謠樂隊的低音聲部。

囊瑪(意為“內府樂”)是壹種藏族古典歌舞藝術形式,樂隊靈活,但莉姆聶仍是主要的伴奏樂器,有時兩塊同時使用。

堆謝是西藏流行的壹種民間歌舞,通常以集體歌舞的形式出現。舞蹈常以踏地的方式發出踢踏舞的聲音,所以漢族人稱之為“踢踏舞”。紮木涅是對折的主要伴奏樂器,往往只有壹個紮木涅伴奏。

  • 上一篇:如何按摩背部
  • 下一篇:CM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