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療法常采用認知重建、心理應對、問題解決等技術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其中認知重建最為關鍵。埃利斯認為,經歷過某壹事件的個體對某壹事件的解釋和評價、認知和信念是他產生情緒和行為的根本原因。不合理的認知和信念造成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只有通過說服和傾訴,才能改變和重建不合理的認知和信念,達到治療的目的。貝克還指出,心理困難和障礙的根源來自不正常或扭曲的思維方式。通過發現和挖掘這些思維方式,並對其進行分析和批判,用合理的、現實的思維方式取而代之,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使其更好地適應環境。
邁耶·陳鮑姆(Meyer Chenbaum)認為,人類的行為和情緒是由自我命令式語言控制的,這種語言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內化了。雖然成年後無意識,但仍然控制著人類的行為和情緒。如果自我命令性語言的形成出現錯誤,就會導致情緒障礙和適應不良的行為。所以治療包括學習新的自我指令,運用想象技術解決問題等等。眾所周知,人在藥物作用、疲勞、意識清晰度下降或過度警覺的狀態下,可能會出現知覺扭曲,從而影響現實評價,如“什麽都怕”。在異常認知風格的影響下,現實測試中也會出現錯誤。比如,固執的患者把別人的言行、笑容都當成和自己有關;抑郁癥患者總覺得壹切不如人,就像行屍走肉壹樣;疑病癥患者將任何身體不適都視為病情嚴重的象征。
正常人可以區分主觀和客觀,假設和現實;在接受假設之前,知道要測試它。例如,如果這兩者被混淆,焦慮的病人會將任何麻煩視為危險信號。有些患者雖然經過檢驗,但只接受與自己觀點壹致的證據,拒絕與自己觀點相反的證據,使患者的認知評價不能正確反映現實。要幫助患者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讓患者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認知局限。治療者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將認識論的原理應用於患者,以解釋以下問題:①對現實的感知不同於現實本身,最多只能接近現實,因為感覺器官的功能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反映現實,尤其是在病理情況下;②知覺的解釋依賴於認知過程,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過程都容易出現錯誤,任何生理和心理問題都可以影響認知過程。認知療法的基本觀點是:認知過程是行為和情緒的中介;不良適應行為和情緒與不良適應認知有關。醫生的任務就是和患者壹起找出這些不適應的認知,並提供“學習”或訓練的方法來糾正這些認知,使患者的認知更接近現實和真實。隨著不良認知的糾正,患者的心理障礙逐漸改善。
有研究資料表明,認知可能在不良行為過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人提出只有通過認知矯正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Rush等人采用認知療法和丙咪嗪治療41門診單相抑郁癥患者,比較兩組療效。發現經過12周的治療後,認知治療組患者在自我報告和臨床量表評分方面均有明顯改善。此外,認知療法組對治療采取合作態度的患者多於藥物組(分別為78.9%和22.7%)。隨訪6-12個月,療效穩定。
近10年來,認知療法興起並迅速發展。阿登納、艾裏斯、戈弗雷、貝克和麥生寶對認知療法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認知療法有不同的類型,側重點不同,采用的技術也不同,但有很多共同的原則。其基本理論是:行為和情緒是以認知為中介的,適應不健康的行為和情緒與適應不健康的認知有關。醫生的任務就是識別這些認知,並提供適當的方法或學習技巧來糾正這些不適應的認知。因為適應的不良認知得到糾正,會導致心理障礙的改善。雖然認知療法也使用行為技術,但認知療法的目標是改變認知過程,而不是某些行為。認知療法仍在發展中,約10篇報道證明貝克認知療法對抑郁癥有明顯療效,與三環類抗抑郁藥相當或略高。Rush等人報道,83%的中重度抑郁癥患者經過12周的認知治療後出院。肖也取得了類似的成績。認知療法沒有令人滿意的分類,主要有艾的理性情緒療法、戈弗雷的系統理性重建法、貝克的認知療法(CT)和麥聖保的自我定向訓練和應激接種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