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正當拿破侖積極準備進攻英國本土的時候,歐洲第三反法同盟(英國、奧地利、俄國、瑞典和西西裏等。)也準備攻擊。8月,拿破侖因海戰失利,放棄了登陸英國的企圖。拿破侖得知奧軍正在西進,俄軍計劃與奧軍會師後,下定決心改變部署,率軍東進,在俄軍會師前攻占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法軍(176000人)東進,以強勁的行軍速度在25天內橫穿法國本土。由於法軍行動突然迅速,駐守在烏爾姆附近的奧軍措手不及,遭到法軍重創。10年10月中旬,法軍向烏爾姆發起進攻。20日,6萬奧地利軍隊投降,法軍大獲全勝。法軍利用烏爾姆的勝利,165438+10月13,壹舉攻占維也納。奧地利軍隊放棄維也納後,向北移動。165438+10月下旬,俄軍增援的俄奧聯軍(8.7萬人)在幾經戰鬥後,撤退到維也納以北的布爾諾和沃洛莫茨,並占領了奧爾米的陣地。拿破侖率領法軍追擊盟軍,追到呂恩地區後被迫收兵,並乘機集結兵力(多達73000人)占領布爾諾以東陣地。
當法軍停止前進,選擇有利地形準備陣地戰時,俄奧聯軍乘機進入奧斯特裏茨以西,聯軍總司令庫圖佐夫決定在援軍到來之前不采取積極行動。拿破侖抓住這個機會,散布法軍的弱點,假意談判,故意示弱,引誘盟軍進攻。俄奧聯軍錯估了與法軍作戰的企圖,身在軍中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壹世迫庫圖佐夫立即進攻,沒有等待後續部隊的到來。165438+10月27日,盟軍兵分5路,開始按計劃向呂布恩以東地區開進,企圖從南面迂回法軍。為了誘導盟軍加快進攻,拿破侖故意命令前沿部隊後撤,放棄有利於防禦的普拉岑高地,誘導盟軍迂回,以便在盟軍行進中對其後方進行打擊。盟軍到達奧斯特裏茨後,誤以為法軍怕戰事收縮,於65438年2月2日貿然進攻。
65438年2月2日上午7時,俄奧聯軍在12公裏寬的戰線上發起進攻,將主力集中在左翼,為的是切斷法軍撤退到維也納的道路,造成了恐慌局面。奧斯特裏茨的西南部有壹片由湖泊和魚塘組成的水網沼澤區,與利塔瓦河相連,形成許多狹窄的小路。拿破侖正確判斷了俄奧聯軍的作戰意圖。在他的右翼,利用江河水澤的有利地形,以較少的兵力設置陣地阻止聯軍主力的進攻,幾乎牽制了聯軍壹半左右的兵力。法軍主力集中在中部和左翼陣地,形成軍事優勢。
奧斯特裏茨戰役開始後,法軍以1,000的右翼兵力牽制了4萬俄奧聯軍,從而抵禦了聯軍的進攻。為了保護左翼進攻,俄奧聯軍撤回了部署在普拉岑高地的縱隊,造成了中央軍的空虛。普拉岑高地位於整個戰場的中心,地位十分重要。法軍很好地把握住了這個戰機,將主力近6萬兵力集中在這個方向,而聯軍只有4萬人。法軍形成軍事優勢,9時以縱深戰鬥隊形向俄奧聯軍戰鬥隊形中心發起攻擊。面對淩厲的攻勢,盟軍傷亡慘重,紛紛撤退。到11,俄奧聯軍的中心被打破,普拉岑高原被法軍奪回。然後,法軍完成了中央突破,切斷了盟軍,轉而進攻。法國軍隊對聯軍的左翼發動了壹次大規模進攻。部署在中部和右翼的聯軍在法國的猛攻下失敗,開始撤退。盟軍主力在普拉岑高地以南地區激戰,被迫倉皇撤退,退守湖泊沼澤,受到重創。結果盟軍傷亡1.2萬人,被俘1.5萬人,法軍損失不到1萬人。在戰鬥過程中,俄國沙皇和奧地利皇帝狼狽逃竄;盟軍總司令庫圖佐夫戰敗受傷,險些被俘。
法國軍隊在奧斯特裏茨的勝利戲劇性地改變了局勢。奧地利皇帝弗蘭茨再次與拿破侖媾和,65438年2月15日簽訂了《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再次失去大片領土和財產,並支付了大量賠款。
二戰結束後,歐洲第三次反法聯盟隨即瓦解,中歐成立了受法國保護的萊茵聯邦,奧地利皇帝被迫解散“神聖羅馬帝國”。
奧斯特裏茨戰役凸顯了拿破侖作為統帥的能力。在總兵力處於劣勢時,拿破侖巧妙地運用優勢兵力集中於主攻方向的原則,成功地選擇了實施沖擊的時機。在戰鬥過程中,他還保持了適當的預備隊,在關鍵時刻搶占關鍵陣地,實施有效突擊,適時追擊,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爭範例。相反,俄奧聯軍在策劃、組織和實施作戰行動中屢屢出現嚴重失算:對法軍偵察不足;與拿破侖作戰的嘗試被誤判了;軍隊缺乏統壹指揮,加上俄國沙皇的幹預,盡管俄軍英勇奮戰,也未能挽回敗局。
恩格斯曾在《奧斯特裏茨》壹文中評論奧斯特裏茨戰役和拿破侖的才華。他寫道:“奧斯特裏茨被公正地視為拿破侖最偉大的勝利之壹,最有力地證明了拿破侖無與倫比的軍事天才。因為,雖然指揮失誤無疑是盟軍失敗的首要原因,但他發現盟軍錯誤的洞察力、等待錯誤形成的忍耐力、實施殲滅性攻擊的果斷能力和迅速擺脫失敗困境的應變能力——這些都無法用任何贊美來形容。奧斯特裏茨是壹個戰略奇跡。只要有戰爭,就不會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