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談歷史上的華南農業問題。

談歷史上的華南農業問題。

第壹節原始農業和粗放農業階段

壹、中國農業的起源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壹。從1.7萬年前到1萬年前,脫離了動物界的原始人類生活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當農業在時尚末期出現時,原始人類依靠采集、捕魚和狩獵為生。歷史上稱之為舊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時代,如《傅》中的“以木築巢”、“鉆火”、“租佃捕魚”等。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加和采集、捕魚、狩獵的加劇,人類經常面臨饑餓的威脅。如何獲得穩定可靠的食物來源成為農業起源的驅動力。

65,438+0,000到4,000年前,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創立了農業。壹般認為,采集活動孕育了原始農耕,狩獵活動孕育了原始畜牧業。中國古代的神農傳說反映了原始農業發生的時代。

新石器時代,中國原始農耕業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10000年至8000年前,是原始刀耕或火耕;8000年至5000年前,是原始鋤地或耕田階段;5000年到4000年前是鋤地發達的階段。在生產工具上,這壹時期完成了從“刀耕火種”到發達的鋤地的演變;耕作制度方面,完成了由逐年荒地耕作制向三至五年連作輪作制的轉變,土地利用率較以前有了明顯提高。農作物品種有了壹定程度的增加,北方旱作以黍稷常見,南方秈粳並存。大麻、苧麻成為人們服裝的主要原料,葫蘆、白菜、芹菜、蠶豆、西瓜、甜瓜也有種植。由於原始農業的發展,這壹時期人們開始從流浪、季節性露營生活走向定居生活,男性逐漸占據農業生產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了從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轉變。

在原始畜牧業中,經過長期的圈養馴化,牲畜的種類有所增加。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都曾出土過家豬、家犬、家雞的骨骼,說明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區就有原始畜牧業。後來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牛的遺骸。在大汶口和龍山文化遺址中也發現了馬、山羊和綿羊的遺骸。至此,中國北方的馬、牛、羊、雞、狗、貘的畜牧業已初具規模。在中國南方,養豬的歷史可以推至8000年到10000年。浙江河姆渡遺址也曾出土過水牛和家犬的骨骼,說明六七千年前就初步發展了以養豬、養狗、養水牛為內容的南方畜牧業。

1926中國考古學家在陜西夏縣尹喜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壹個半切開的絲質繭殼”。1958年,浙江吳興前山陽遺址發現壹批絲織品,說明我國早在五六千年前就開始養蠶和緞絲綢,紡織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

第三,粗放農業階段

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原始農業進壹步發展,黃河中下遊人口不斷繁衍,逐漸成為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夏商周三代先後在此建立強國。夏商周屬於奴隸制時代,歷時1300多年。這壹時期的農業按原始農業有所進步,但仍處於粗放型農業階段。

夏朝是原始公社開始解體,逐漸走向奴隸社會的時代。私有財產萌芽,土地制度由農村公社制變為奴隸主國家所有制。國王擁有全部土地,分諸侯、諸侯,最後由“庶民”耕種,即所謂“天下之地,豈是王之地?”在土的岸邊,不就是壹個國王嗎?“由於國家統治和等級管理形式的建立,它在制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夏朝政府機構中有壹個負責水利灌溉的官職。有組織的奴工為水利工程建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因此,夏朝大規模的治河、引水和溝系建設,對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這段歷史的生動寫照。夏朝人民還開創了天文科學,並根據自己的農耕經驗,結合農耕的發展,制定了歷書和歷法,用以指導和規範農業生產。當時谷物釀造已經形成,成為農產品加工的先行者。陶器的發明為谷物食品的處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為金屬冶煉創造了基本條件。夏朝後期出現了青銅器,對後來農業生產工具的變革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

商朝是奴隸制的鼎盛時期,長達6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朝代。商代的社會經濟、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的進步,農業成為社會的主要生產部門,農具的制作也比夏朝更加精細。除了木材、骨頭和石器,商代晚期還有少量青銅農具。商朝還創造了井田制,分為9個區,630畝地。1區域70畝土地為公地,其他8個區域每人贈予1塊,在8戶的幫助下,公地耕種,私有土地不再納貢。這種稅收形式無疑對解放奴隸生產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朝,中國進入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大轉型時期。西周繼續實行分封制,促進了封建戶籍的泛濫、田地的擴大、豐富資源的拓寬和農業生產的長足進步。

西周繼承了夏朝的溝制和商朝的田制,實行井河溝制。木制農具和青銅農具都有很大增長。隨著中原地區人口的增加,農作物種類日益多樣化。除糧豆麻外,蔬菜水果種植發展迅速。蔬菜有很多種,如直根、土豆和芋頭、嫩蔬菜、洋蔥、光滑芳香的生菜。落葉果樹和落葉常綠果樹混交帶有40多種果樹。

在畜牧業方面,西周就已經發明了馬的閹割術,家畜外科疾病的治療也積累了初步的經驗。在林業方面,西周註重用養結合,設立“危人”專門護林,並規定了樹木的采伐年齡和采伐季節。

國家上層建築在西周時期已經相當完備。各級組織都有領導,如盧氏、許祿、宗師、鄉醫、鄉師等。他們的常規工作是向村裏的農民傳達政府命令,組織農民從事生產活動。

第二節中國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和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在社會制度上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演變,在農業生產上開始了由粗放型農業向集約型農業的轉變。由於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主要農業區在秦嶺淮河以北,全國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黃河流域,本節重點介紹北方地區傳統農業的形成和發展。

第壹,精耕細作傳統的基礎

中國農業最顯著的特點是精耕細作,以小農經濟體制為基礎,以提高還田生產力為目的。這壹特征始於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770年周朝東移後,國力越來越弱,不再有控制諸侯分封的力量,從而出現大國爭霸的局面。井田制的解體和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催化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演變。戰國時期,“七雄”不斷發動兼並戰爭。為了贏得合並戰,他們進行了壹系列的改革和變革。政治上,奴隸主貴胄制度被廢除或削弱,封建地主階級逐漸登上政治舞臺。在土地制度上,長期的井田制逐漸消亡,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發展。在勞役制中,奴隸主和貴族的“貢、助、祭”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壹畝三分地的賦稅制度。在經營方式上,由“千人夫妻”改為個人經營。所有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已經進入鐵器時代,鐵農具的使用更加普遍。與鐵犁配套,在農業上使用牛馬,實現了農業動力從人耦耕作到畜力耕作的革命性變化。鐵犁和牛耕的結合相得益彰,使這壹時期的農業生產力有了突破。如“呂春秋?商農曰:“壹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在其中。這些進步為封建制度的最終建立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鐵器的應用和普及也為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和井灌提供了有效手段,壹些大型水利工程應運而生。如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池塘蓄水工程“邵北”、魏國修建的漳水渠、秦國李冰修建的綜合治水工程都江堰、中國古代最長的人工灌溉渠鄭國渠等,為當時農業的穩產高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此期間,人們對土壤和農作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形成了“五谷”的觀念,註意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人們認識到“土地可以制造肥料和荊棘”,給農作物施肥可以提高產量;種植作物需要深耕、熟耕(破土)和易耕(除草),才能獲得好收成。到了戰國時期,周代的以畝起壟技術因耕而發展,形成了“種畝法”,即在高旱田以壟溝種作物以防幹旱,在低溫田以壟青種作物以防澇。由於這些經驗的積累,西周的耕閑交替的換田制逐漸被廢棄,在耕地上實行連作,壹年壹茬。壹些發達地區還試行了復種和兩年三熟制,實現了耕作制度的重大變革。

這壹時期,園藝業也有了很大發展。雖然蔬菜和果樹在壹周前就被種植了,但它們大多是作為農業的補充而存在的。春秋戰國時期,農圃已經分化。當時栽培的果樹有20多種,食用蔬菜有40多種,其中人工栽培的有十多種。因此,壹個獨立的園藝產業初步建立。

畜牧業在這壹時期也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在西部遊牧地區,畜牧業逐漸形成,戰爭中繳獲的牲畜往往是幾萬頭甚至65438+萬頭。在廣大的中原地區,由於戰爭、耕田、積肥等各種需要,壹般養六畜。通過家畜的外表來判斷其質量的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著名的馬專家伯樂,牛專家寧啟,都活躍在這個時代。為了保證畜牧業的發展,政府還設置了“牛人”、“羊人”、“學人”等專門的畜牧機構和畜牧官員,還制定了各種畜牧法規。湖北雲夢出土的竹簡是世界上最早的畜牧法規。

由於戰爭和多年的濫伐,原始森林遭到嚴重破壞,迫使政府重視森林保護和植樹造林。當時有“山雨”、“林恒”等森林官員。嚴禁亂砍濫伐,嚴防山火,植樹造林已被視為利國利民的長遠之計。

第二,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

秦漢時期,中國農業在春秋戰國開始的道路上進壹步發展,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逐漸形成。

秦朝滅六國後,結束了封建的局面,於公元前221年統壹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貨幣和度量衡的統壹,全國車、軌、字的統壹,大規模向西北、武陵移民,修築堤防,疏浚河道,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漢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以農為本思想,將以農為本思想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實施了壹系列以農為本的政策,如賦役輕稅、屯田固邊、興修水利、獎田勸農桑等,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由於漢武帝非常重視水利,所以漢代農田水利建設興盛。僅郭杜所在的陜西關中就修建了劉福渠、龍首渠、靈亭渠等水利工程(圖9-2)。山西從汾河、黃河取水,河南從汝南、皖西取水,山東從定澤、文水取水,等等。井渠法傳入新疆後,逐漸發展成為壹種獨特的地下灌溉渠道——坎兒井,解決了幹旱地區渠道塌陷或漏沙、蒸發量大等問題。此外,這壹時期還創造了排淤抑堿,成為後來治理鹽堿地的重要手段之壹。

由於冶鐵業的迅速發展和冶鐵技術的提高,這壹時期鐵器農具的種類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農具已經完全鐵器化。犁壁的發明,使犁破土松土的同時,增加了翻土、滅茬、壓草、開溝起壟的功能,耕作效率更高。牛耕在秦漢時期進壹步普及。蘇蘇校尉趙國在陜西關中推行“土地置換法”時,用的就是“二牛三人”的牛耕。鐵犁的廣泛應用和牛耕的大力推廣是漢代農業發展的兩項重要舉措,對我國農業精耕細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漢代,中國還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鉆——鉆。它將原來的播種改為條播,集開溝、播種甚至施肥於壹體,不僅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而且播種均勻,節省種子。《齊書·姚敏》稱之為“存壹大半,得五於谷”。戰車於18世紀傳入英國,經塔爾改良後成為當時盛行於歐洲的獸拉鉆。

秦漢時期,在耕作技術方面,進壹步改進了壟作耕作方法,經濟有效地利用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逐步形成了耕、耙、磨、壓、鋤相結合的耕作技術體系,事半功倍地開創了谷多的旱作農業傳統。由於冬小麥的普及,輪作復種制在漢代得到初步發展。在施肥上,也創造了基肥、種肥、追肥等壹系列施肥技術。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完全形成,並廣泛用於指導農業生產。

在這壹時期,園藝也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壹些頗具規模的果園和菜園,栽培管理技術也有了顯著提高。

在畜牧業方面,在畜牧業、畜禽良種繁育、家畜雜交和雜種優勢利用、畜禽飼養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壹定進展。在中獸醫學方面,在脈學和疾病治療、閹割和本草等方面取得了進展,並制定了壹些防疫制度。養蠶業和養蠶技術繼續發展,中國的絲綢產品和養蠶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西亞。

這壹時期,人工養魚和人工造林也進壹步發展,漁業和林業逐漸成為農業中獨立的生產部門。

總之,秦漢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在經營思想、農學理論、技術體系等方面已基本形成。

第三,北方傳統農業的發展

公元2世紀末,黃巾起義將東漢王朝帶到了崩潰的邊緣,地方叛軍乘勢而上。從此,中國進入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分分合合。頻繁的戰爭、政治動蕩、人口外逃、耕地荒廢,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但客觀上,戰爭造成的人口遷移也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融合和農業文化的交流。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漸被卷入種植的洪流中。在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傳統農業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並在秦漢成就的基礎上得到進壹步發展。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土地制度,仍然是秦漢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延續。但在這壹時期,屯田制度有了很大發展,如曹魏時期的軍民營,南北朝時期的屯田。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無論是軍隊還是平民。按照軍事組織進行圍墾,圍墾工作與軍事活動相結合。

這壹時期由於豪強割據,水利業荒廢較多,興盛較少。但南朝更重視水利建設,宋、齊、梁、陳先後修復邵北堤堰,灌溉田地。

隨著鋼鐵冶煉和加工業的發展和進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鐵制農具的種類大大增加,性能大大提高。《齊·姚敏書》中記載的農業有20多種,其中很多是漢代沒有記載的。從出土的農具來看,這些農具都是經過白口鐵軟化的。

這壹時期,傳統農學理論得到了進壹步發展。“水田必老易長”和連作“雜草多而稀”等記載,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合理輪作的必要性。合理的輪作不僅有利於消除雜草,減少病蟲害的危害,而且有助於提高作物產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已從利用野生綠肥作物發展到有意識地種植綠肥作物,並將綠肥作物納入輪作體系,創造了綠肥作物輪作制度。齊《姚敏書》記述了糧食、瓜類、向日葵、洋蔥等多種作物與綠肥作物的輪作復種,稱為“良田之法”。為了獲得更多更好的品種,這壹時期還成立了田所,培育改良品種。單種單收,精心管理,防止混雜,比漢代的“穗選法”有了壹定的進步,為我國傳統選種和良種繁育奠定了基礎。據西晉郭的《廣智》記載,粟有11個品種,稻有13個品種。在《齊姚敏書》中,有86種谷子和24種水稻。

在植保方面,農業防治增加了農作物抗蟲品種培育、輪作防病等新內容。進壹步深化了對寄生性天敵昆蟲的認識,總結了利用捕食性天敵昆蟲黃蟻防治柑橘害蟲的經驗,開啟了“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新篇章

園藝方面,北方黃河流域栽培的果樹品種與漢代相比變化不大,而南方栽培的果樹品種明顯增多,如柚、枇杷、普通女人(又名鳳眼蓮)、哨子(又名毛荔枝)、棗樹、古樹、桃櫟等,並出現了壹些規模較大的果園。栽培蔬菜的品種也從東漢的20多種增加到30多種。蔬菜栽培技術發展了保留“母子瓜”作種子、大蒜“中子”、促進蓮子早發芽等方法。地窖貯藏新鮮蔬菜的技術比漢代進壹步提高。

在畜牧獸醫方面,由於戰役、後傳、農副業生產需求旺盛,馬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家畜的遠緣雜交產生了騾子;項馬術有成套的標準,項牛和項豬積累了更豐富的經驗。家畜的閹割和獸醫內外科都有了壹定的進步,特別是北魏對豬的閹割方法的改進,顯著提高了產肉量。

這壹時期,中國的絲綢生產在農業中仍占很大比重。敦煌是絲綢商業交易的場所,南方的絲綢業發展更為迅速。這時,人們意識到了孤雌生殖的現象;學會了用低溫控制蠶種;發明了腌制、殺蛹、存繭的方法。

中國早就認識到蜜蜂的用途,3000多年前就開始吃蜂蜜。人工飼養蜜蜂最早見於西晉文獻。張華的《博物誌》記載了人工養蜂的來源以及采蜜的時間和方法。

兩晉南北朝時期,漁業生產仍以捕魚為主,但人工養魚已有嘗試。南北朝時期墓葬中出土了養魚用的陶罐。《齊姚敏書》還介紹了養魚致富的經驗,包括魚的習性、魚塘的規模、放養量、雌雄魚的比例、魚塘蓄水的深度等。

第三節中國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的經濟重心壹直在黃河流域。公元3世紀,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地廣人稀,文化落後,農業生產基本上是“耕田水”的粗放經營。盡管經過漢晉南朝的不斷發展,經濟逐漸龐大,但與同時期的北方相比,還是遜色不少。這種情況直到隋唐五代才有所改變。

第壹,南方傳統農業的興起

初唐時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經濟繁榮時期。但中唐以後,土地兼並盛行,均田制崩潰,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七年安史之亂嚴重破壞了北方的社會生產。南方沒有被戰爭直接入侵,社會生產相對穩定;但大量北方人南下,帶來了中原地區高素質的勞動力和先進的農業技術,使得華南農業迅速發展,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南移。

西漢以前,中國的灌溉工程大多在北方,東漢以後開始向南方推進。南北朝時期,北方處於破壞和停滯狀態,而南方則進壹步發展。中唐以前,南方只有23項灌溉工程,3項防洪排澇工程,3項交通工程。中唐以後,有灌溉工程938項,防洪排澇工程7項,交通工程8項。水利建設極大地促進了江南農業的發展,江南日益繁榮,形成了“得天獨厚,江南居十九”的局面。

在農具方面,彎犁和小車的發明標誌著中國南方水田耕作技術發展到了壹個新階段。屈原犁又名江東犁,增加了犁評,深度可調,犁壁和鏵面不連續,能起到破土和翻土的作用。中國的犁自此基本成型。彎犁的出現和耙的普及促進了農耕技術的發展。經過長期實踐,逐漸形成了耕、耙、耕、犁、耕相結合的水田耕作技術體系。這壹時期,隨著稻田冬種的發展,南方初步形成了壹年兩作制。

在園藝方面,這壹時期中國從國外引進了許多品種的果樹和蔬菜;嫁接理論和技術取得新進展;開創了蠟封果蒂保鮮貯藏技術;食用菌的人工栽培開始了;茶葉生產和茶葉栽培技術具有世界性影響。

在畜牧業方面,畜牧業得到了進壹步發展;建立了馬匹登記和馬印制度;引進了大碗馬、康居、波斯馬等國外優良家畜品種。在獸醫領域,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獸醫教育機構,僅太仆寺就有600多名專職獸醫。在解剖學、針灸、臟腑理論和獸醫外科學方面取得了進展。

隋唐時期,我國蠶業相當發達,生產中心從黃河流域南移。

第二,南方傳統農業的發展

宋元時期,全國經濟重心進壹步南移。東南太湖地區成為國民經濟的命脈,農業生產水平遠超北方。晚唐時期,南糧到華北的最高年收入只有300萬石,而北宋時是700多萬石。

中國南方農田水利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宋代人口高峰期,全國人口約為1億。由於耕地不足,出現了與山爭地、與水爭地的現象,導致梯田、圩田發展迅速。蕪湖萬春圩40萬畝,江東羅官圩80萬畝。

宋元時期農具的發展是史無前例的。這主要表現在新農具的大量出現和農具的各種特點。可以說,傳統農具到這個時候已經基本完備,趨於定型。

宋元時期,復種制迅速發展,雙季稻種植面積擴大,部分地區出現三季稻。農業內部生產結構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農作物種植範圍擴大。南方小麥發展突飛猛進,大有“淮北”成為稻田主要冬種的趨勢。由於對大豆的需求日益增加,大豆種植變得越來越普遍,以至於王鎮的農業著作稱之為“拯救世界的山谷”。棉花的發展是突出的。北宋時期,中國棉花的種植僅限於廣東、廣西、福建和雲南,非洲棉花也在新疆和陜西種植。然而,在宋末元初,中國棉花已經延伸到江淮流域。因為種棉花比養蠶好,“不用勞動收養,有壹定效果”;與種植大麻相比,“無功德可得禦寒之利”,深受人們喜愛,種植範圍不斷擴大。

在這壹時期,土壤肥料的理論和技術也取得了壹些突破,創立了“土壤肥力常新”的理論。肥料來源進壹步擴大,肥料積累方式不斷改進,施肥技術明顯提高。

園藝方面,主要種植於嶺南的柑橘、蜜桔、香蕉、荔枝、龍眼等在宋元時期移至福建、浙江、江西、四川、江蘇等地,擴大了種植面積。

宋代北漢地區的畜牧業遠不如漢唐時期,但元代有所發展。南方畜牧飼養牛、羊、豬、雞,豬、雞最多。這壹時期,優良品種“胡楊”培育成功,淡水魚養殖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

/newbbs/dispbbs.asp?board id = 1 & amp;ID=1542861。Page=1樓主什麽都有~ ~

樓主想要的答案真的太難了。我搜了很多網站和頁面,都找不到正確的答案。嘿~ ~我只是需要信息~ ~

至於中英對照,太難了~ ~(百度人也不是機器人)

參考資料:

/newbbs/dispbbs.asp?board id = 1 & amp;ID=1542861。page=1

  • 上一篇:誰的作文書裏有壹篇關於名勝古跡的作文?急!!!!!!
  • 下一篇:壹首贊美別人找錢的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