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以歐洲繪畫為代表的西方藝術相比,東方藝術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的差異和不同。
首先,歐洲繪畫
歐洲曾經以燦爛的古畫聞名於世,但從19世紀開始,它以絢麗多彩的現代主義繪畫震驚了世界。特別是在西歐,出現了以馬奈、莫奈、修拉、塞尚、高更、梵高為代表的印象主義之後,流派日趨復雜,引起了人們的關註。法國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是公認的20世紀現代主義繪畫最早的流派,與卡爾希為代表的德國表現主義並駕齊驅。後來以畢加索為代表的主觀主義,以意大利人卡拉·博喬尼為代表的未來主義,以康定斯基為代表的抽象主義,瑞士最早出現的達達主義,以阿爾普、克利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等。,學校相繼出現,藝術運動高潮壹波接壹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局面。這些學校雖然出現在1945之前,但二戰後依然延續。首先,這些流派的創始人或骨幹畫家在當代依然活躍,有優秀的作品問世。如馬蒂斯、畢加索等人,在20世紀50年代,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
19世紀歐洲繪畫藝術的派別和特征
(1)浪漫派
19世紀浪漫主義的誕生,是當時新古典主義和學院派藝術的壹次革命。
浪漫主義是建立在追求自由、平等、博愛和個性解放的基礎上的。追求奇幻之美,註重感情的交流,喜歡激情氣質的表達。浪漫主義藝術以動態反對靜止,以強烈的主觀性反對過度的客觀性。浪漫主義描寫獨特的人物、異國情調、生活悲劇和反常事件,經常從壹些文學作品中尋找創作主題。他的代表作是美杜莎的葬禮。
(2)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追求所謂的超越現實的藝術效果,往往采用異常的空間組織、流動弧線的曲面或界面、強烈的色彩、變幻莫測的光影、奇特的家具和設備,有時還采用現代繪畫或雕塑來烘托超現實的室內環境。
(3)印象主義
印象派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從65438到2009年達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頂峰。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在法國取得了最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法國湧現出壹大批印象派藝術家,他們創作了大量我們今天仍然熟悉的經典名作。他的代表作是梵高的《向日葵》。
(4)後印象主義
後印象主義,從印象主義發展而來的西方油畫流派。19世紀末,許多受到印象派啟發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他們不滿足於對光和色的刻板、片面的追求,而是強調自己的作品要表達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感受,開始嘗試有意識地運用色彩和形體表達的因素。
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主義更強調構圖,認為藝術形象要區別於生活的實物形象,要用作者的主觀感受來改造客觀形象,以表現“主觀客觀性”。他們在尊重印象派在光與色方面成就的同時,並沒有片面追求外在的光,而是註重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部結構。後印象派繪畫對現代流派的發展影響很大,直接導致了結構主義的誕生。
印象派經過19世紀的發展,大大突破了傳統寫實主義在強調主觀精神、自我表現和形式探索方面的束縛。20世紀有各種流派,從強調形式到否定形式,從具體到抽象,有各種各持己見的極端觀點。
二,東方藝術的主要特征
山水畫作為壹種純粹而重要的精神符號,壹直存在於中國文人和藝術家的生活中。古人認為,自然景觀在空間形態上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在時間狀態上極其生動多樣。從巖石、樹木、水澤、雲草中尋找生活的真相,寄托自己的心靈和情感,是中國古代藝術家創作山水畫的真實意圖。對於山水畫的創作來說,中國山水畫的空間特征更接近於壹種時空的轉換。畫家不僅考慮他所看到的,而且關心內心的變化過程和他所想的。用生活狀態表達物體。中國山水畫不像西方繪畫那樣受光線、陰影、肌理和透視的限制,更多地依靠虛擬現實、遮擋和不規則的比例來暗示雲、流水、巖石和樹木的空間,這使得對自然的表達更加隨意、主觀和深刻。所謂“自卑,心遨遊太空,心和諧於玄妙境界,意飄白雲,忘我容顏,誌存高遠。”壹幅畫可以從山前走到山後,也可以從山頂走到山下。壹個長卷可以裝下所有的季節,雨雪。它不是壹座特定的山,壹片特定的水。它有明暗,有表情,有靈性,更有生命,能讓觀者用它感受快樂和悲傷。這種神奇,中國哲學文化的獨特視野和靈魂,在西方山水畫中是看不到的。
三,東西方繪畫藝術的差異
為了生動地描繪和再現自然,西方繪畫努力發明各種技巧和技法來達到這壹目的,特別是在以人物為主題的繪畫中。自古希臘以來,人們對人類的認識和興趣由來已久。古希臘人熱愛人體的表現,他們對人體結構的掌握和體量空間的塑造完全依賴於解剖學、光學、色彩學等各種科學意識的滲透。在人體健康美好的藝術表現中,充滿了人的生命力和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是人性的自然表現。這個題材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絕對少見。這反映了中西文化根深蒂固的差異。服裝中的人體和人物畫自文藝復興以來發展迅速。除了人文精神對人自身價值的肯定外,還有壹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榜樣。如果沒有模型,西方人物畫如果只是憑記憶想象,也不會有這麽大的成就。模型為畫家提供了真實的創作靈感和依據。但是光有模型是不夠的。畫家必須深入研究人體解剖,甚至自己動手。隨著西方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體透視學和人體運動解剖學進壹步幫助畫家創作出更生動、更具挑戰性的人物畫。對比中國古代的人物畫,沒有人文環境的支撐,沒有內在觀念的幫助,我們大致可以理解中國傳統人物畫造型不準、解剖不正、不畫人體的原因。中國人物畫的主要目標和追求是區分“美”與“惡”。“氣韻生動”是繪畫的終極標準,它形成壹種傳統展示給後人。這種對中國人物畫的追求,使其在造型要求上從西方繪畫中脫穎而出。這裏不評論中西繪畫。只有認識到中西繪畫各自的特點及其產生的背景,才會發現西方繪畫的物質性和再現性與中國傳統繪畫的靈性和表現性有很大的不同。
現在看來,中西繪畫比較欣賞很有教育意義,它的價值在於,壹方面培養受教育者的藝術文化意識。美術的發展體現了壹定社會歷史階段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藝術作為壹種文化,其外在形式具有物質性,創作方式和水平體現了美學精神。這些蘊含在藝術文化中的東西,是需要挖掘和揭示的。系統的繪畫藝術鑒賞教育,壹定會涉及到藝術現象所反映的特定歷史時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會啟發學生深刻理解藝術現象的內在文化內涵,引導學生理解繪畫與人的素質和發展的關系。了解畫中所展現的境界、技巧和觀念,永遠是人的素質的體現。第二,人文精神的培養。雖然繪畫欣賞不同於道德教育,但以道德教育和文化成長為核心的人文精神教育也是繪畫藝術教育的使命之壹。古往今來,在時空的長河中,積澱下來的藝術作品必然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代表。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挖掘和推廣,達到揚善、育德、育人的目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欣賞態度,掌握正確的方法,成為具有健全心理結構和審美判斷能力的欣賞者。第三,繪畫欣賞的創造性。從表面上看,欣賞是壹個直觀的過程。其實,除了作品本身的質量,壹件藝術品之所以流傳,壹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欣賞者的主觀態度。它需要想象力、經驗和感知力,通過對作品語言的理解,再現作品所包含的內容。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地滲透著欣賞者的個體人格特征、心理內涵和精神體悟。這種特殊的心理活動,獨特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意誌,乃至欣賞者所處的時代特征,都會使藝術作品有新的發展、補充乃至重構,從而使藝術形象成為活的形象。
中西藝術最大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麽?不要急著回答。其實這是壹個很復雜的問題,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的,但這確實是認識和理解中西繪畫差異的關鍵核心。對於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西繪畫,各種繪畫,豐富多彩的作品,通過比較、分析、探索、挖掘,我相信我們至少可以坦然面對不同文化的沖突、它們的變遷和融合,學會以更加簡單、生動、輕松、自由的心態打開美的大門和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