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遼寧朝陽周鳴環傳統文化

遼寧朝陽周鳴環傳統文化

溫暖、和諧、創新——新世紀中國散文創作述評

新世紀以來,中國散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發展。其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散文從文學背景躍居前臺,而曾經占據主角的詩歌、小說等體裁則風光不再。其中,於的“大文化散文”可謂勢不可擋,其信仰和追隨者眾多,應聚之人也不少。在這方面,學術界的討論很多,成果也相當豐富。

散文“回歸”之後,我們可以更加冷靜、理性地思考散文的發展。最可喜的是,大文化散文的洪流雖然過去了,但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留下了痕跡和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壹,“文化”的概念深入人心,散文的解放是必然的。雖然不能說90年代以前沒有包括“大文化散文”在內的文化散文;但總的來說,還是以政治和社會的考慮為主,散文的格局比較狹窄,因為把散文理解邊緣化,把散文當做余事來寫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經過90年代文化大散文的洗禮,新世紀的中國散文開始自覺不自覺地註入“文化”的內涵,逐漸走出了“寫景——抒發情感——哲學思考”的模式,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更具代表性的是,歷史、藝術、科學、軍事、民間題材逐漸成為作家們更加關註和著力的對象,其文化內涵和意蘊也逐漸顯露出來。在表現方式上,作家往往更註重“大”,壹是“以大見小”,二是“以小見大”,從而使作品更加開闊、大氣。比如馮驥才的《水墨人物》,雖然不是什麽大的文化隨筆,但是看題目妳就會感受到壹種文化氣息。這是水墨畫與文學的相互觀照,也是藝術人生的真實感受。作者用八個段落來構造他的作品,使其具有連續性、開放性和舒適性。再比如柳葉園的《Hub的細節》,講的是澳洲教育。雖然不是文化大作文,但核心還是集中在是否有“文化”教育,即是否註重培養學生的自尊、自愛、自立、自主、自由、美。澳大利亞有,我國應該借鑒。更重要的是,作者用課本和年鑒來寫,從細節入手,從而達到了“窄視角閱讀”和“文心雕龍”的功能。正如壹個春風之後,地球上的壹切生物都在逐漸開放和成長,新世紀的中國散文(即使不是大文化散文)或多或少被賦予了“大文化散文”的特質,至少在思想意識和審美趣味上是如此。

其次,壹些偉大的文化散文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從而出現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經典作品。眾所周知,壹場風暴過後,未必能深入大地;但雷鳴般的雷聲和呼嘯的風聲也不能讓人無動於衷,從天而降的雨水也會匯成河流。余的《大文化散文》也是如此。進入新世紀後,壹方面是急速冷卻後的余熱,另壹方面是進壹步的繼承和發展,而後者是最值得關註和探討的。也就是說,雖然於和他的大部分模仿者在新世紀離開了,但“大文化散文”的寫作卻被壹些追隨者延續了下來,並經過十年的努力得以發揚光大。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家有王充閭、孫瑜、韓曉輝、徐鋼、範曾、李國文、、雷達、李存葆、周素素、何向陽、朱虹、張清華、朱勇和唐雲。以王充閭為例,他以自己的博學、堅忍、勤奮和努力不斷超越自己和他人,在“大文化散文”的創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兩篇代表性的文章《馴服心》和《用生命擊碎心》,是作者思想和心靈感召下的“大文化散文”之歌。它們透露著現代意識的光芒,不受物質和偏見的束縛,突出自我的理解和思考,可謂是“大文化散文”興起以來不可多得的佳作。孫瑜的《小人物與大哲學》主要講的是張中行,充滿了人生智慧和知音感,又不失知識和文化。韓曉輝的《季羨林、張中行、吳冠中》散文集知、情、理、趣、智、美於壹身,是大文化散文的又壹表現。在朱勇偉大的文化散文中,我最喜歡的是《木裏的京都》,它超越了意識形態和公共話語寫作,進入了壹種精神、心靈、感情甚至夢境的境界。正如作者所寫:“作為與地球物理關系最密切的物體,木屐提供了可靠的生命。它及時傳達地球的意誌,不會用虛假的謊言把旅行者引入歧途。木屐有自己的生命,它們能用嗅覺或觸覺感受四季的變化。壹個人站久了,木屐就會生出根來,最終把人變成樹。至少,木屐是人與大地的中介,既保護行者免受大地的傷害,又隨時將大地的氣息引入人的體內。腳是木屐的盟友。它們結實厚實,但比臉更敏感。有些和尚甚至從來不穿襪子,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他們是苦行僧,不僅讓身體有了耐力,還獲得了非凡的敏捷。“④這是消化後的融合。我們可以看到血、肉、骨與精、氣、神的融合,沒有很多文化大文章的弊端,比如被生吞活剝、消化不良、苦苦掙紮。最值得壹提的是徐剛的《江河八卷》,這是我近年來看到的最好的大文化散文之壹。它集知識、理性、情感、智慧、審美於壹身,能夠站在天地的寬廣、宇宙的浩瀚中思考環保與人類的命運、人性與世界人民。最重要的是,在作者的愛和善良下,藝術之光不斷閃爍,更何況作者能給人以溫暖,甚至給植物和土壤以溫暖,用靈魂之光滋潤它們。仿佛是受了上帝的旨意和啟示,作者像仙女壹樣微笑著面對世界,在人間播撒著愛的風露。應該說,徐剛的《江河八卷》最打動人的是,天地之心有寶,以詩的筆調寫出心靈的憂患。總之,從外部寫作到內部寫作,突出個人獨特的感受和思考,消化融合各種風格和文化,是新世紀大文化散文的最大收獲。

散文的溫暖。散文讓我們找到靈魂和現實世界的歸屬,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裏坦然面對,在物欲橫流的世界裏有自己的堅持,就像在無邊的海洋裏有壹個可以休憩的小島,在漂泊的風雨中有壹個港灣。就是要有文化精英的地方,有豐富的精神世界。

散文的溫暖還是可以從這些方面體現出來的。

壹是深刻地反映和代表了新世紀中國的社會變革和轉型,特別是揭示了這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成為社會良知的承擔者和國民素質的提升者。這包括環保問題、民生問題、道德問題、人性問題、性別平等問題、城鄉關系問題等等。代表散文家有:、周、、、陳、張抗抗、張煒、賈平凹、馮驥才、史鐵生、鐵凝、梁、、王劍冰、王宗仁、周明、石英、劉猛、蕭峰、楊文子、郭秋良、吳克敬、畢淑敏、蕭瑜。比如王開嶺的《精神矍鑠的人》,談墓地,談人生,大地倫理,《仰望:壹種精神姿態》,《房奴的精神海報》,《現代人的江湖》等等。都是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優秀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精神矍鑠的人》和《現代人的江湖》。《精神明亮的人》是對世紀末情緒和人心渙散的吶喊。作者說:“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只有像孩子壹樣找回自己的好奇和天真,只有像孩子壹樣擁有明亮的精神和清澈的眼睛,才能發現世界,看到比平常更多的東西,從最平凡的事物中看到神奇和美好。王宗仁對善良和博愛的呼籲(跪拜藏羚羊),王堯對大學教育制度的審視和批判(壹個人的80年代),蔣子龍對中國古代文化及其精神的推崇(風水),張抗抗對環保和生態的關懷(赤松為天)等等。值得關註的是郭文斌對人生命運的思考。作者提出“寧靜”甚至“寧靜主義”是為了治愈現代人的焦慮,幫助他們找到失去的幸福。在作者看來,現代人陷入各種危機,比患艾滋病和癌癥更可怕。他說:“像開水壹樣的焦慮會成為壹種集體疾病,會比艾滋病和癌癥更讓人無助。為了根除這種疾病,寧靜和安詳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回家的路和家本身”要說寧靜其實很簡單。寧靜不是別的。寧靜是回歸我們的‘自我’,回歸當下,回歸細節;平靜地生活,健康地生活,審美地生活,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生活;開心,快樂,幸福,滿足。”(29)當然,作者並沒有把寧靜和安詳作為片面的理解,而是把它與服務時代、奉獻精神、現代文明、科學、人性等等聯系起來,希望它得到合理健全的發展道路!的確,寧靜是壹種生活智慧,是壹種人生體驗,是壹種精神品質,是壹種天地間的自然之道,是當前時代和文化最缺乏的。作家的思維有時代感,也不乏形而上的哲學意義。顯然,新世紀的中國散文聚焦於人們關心的現實問題,表現出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品質,也成就了不少經典之作。

其次,以真情感動靈魂,會使新世紀的中國散文飽滿、內在美,具有長久的藝術生命力。這壹類的作家包括閻剛、賈平凹、、臧小平、朱虹、、蕭紅、孫曉玲、、、王兆生、、、和姜。近年來,許多人不太重視散文中的真情實感,這是相當錯誤的,因為真情實感就像散文的血液,有些人把它視為散文的生命線。比如,林飛說,“不僅狹義的散文要以情感人,廣義的散文也要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這無疑是散文家決定其作品能否存在並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傳承的生命線。”(30)沒有真情實感的散文往往難以深入人心,更難以發芽、開花、結果。嚴剛的《我吻了我女兒的額頭》是新世紀的壹大成就。它描繪了父女之間驚天動地、感人至深的愛情,尤其是女兒的感激之情和女婿的淳樸,讓人感到揪心,在智慧和藝術中升華了生與死,在文章的最後,作者寫道:“與女兒吻別,從慘痛的經歷中吸取教訓,覺得死亡沒有什麽可怕的。在我死後,我會看到比我早壹步到達那裏的女兒和所有我心愛的人。所以,我會愛有良知的人,愛這個詭譎的宇宙,愛生命本身,愛每壹本打開的書,與世界壹流的思想家進行精神交流。”(31)這是壹個父親從白發人到黑發人對生死的理解。它是那樣的清澈、善良、溫暖、超然,是壹首人道的長歌。這類作品在內容和寫法上都是傳統的,似乎沒有新意;但這有什麽關系呢?讀這樣壹篇文章,勝過讀100篇無關緊要的散文,這就是散文和文學的巨大力量所在!女兒去世四年後,嚴剛寫了《荷花三十八首》。這種向往、傾訴、贊美,就像蜘蛛吐出的細絲,震動著讀者的心弦,讓鐵石心腸的人感動落淚,在心中引起經久不衰的* * *聲。梅捷的《臨終遺言》是關於他深愛的丈夫的。是愛情的果實,凝結著許多風風雨雨,卻在壹眨眼的工夫,突然從樹上掉了下來。作者用循環的方式呼喚“親愛的”來表達她對丈夫的悲痛。她欲哭無淚的那種悲傷無法言表,所以在最後,作者寫道:“親愛的,在想起妳的時間裏,悲傷的淚水會壹直打濕……”(32)是的,美好的事物總是短暫的。妳要去哪裏多美愛情就像垂死的白天鵝。還有朱虹的《壹場沒有表白的愛》,委婉動人,像哭了壹樣。是作者清純、善良、優雅、敏感的容顏,是愛情花朵的綻放與閃耀,雖然是無果的愛情。文章中有這樣壹段很精彩的話:“這件事像壹滴水壹樣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滲入了歲月。我呢,從來沒有給她寫過信,打過電話,聯系過,也沒有再聽到過姚玲的消息。當然,我盡量避免知道她的婚姻和家庭。我不嫉妒她過得好,但我怕她過得不好。但滲入歲月的水,並沒有被歲月蒸發。反而儲存在心裏,清澈,晶瑩,無汙染,壹直滋潤著我的靈魂。”作者在最後寫道:“我能做的只有祝福她,願上帝保佑她!”(33)雖然是壹段沒有被對方表達和感受到的愛情,但作者有這樣的胸懷、修養、品質和境界,使作品充滿了潤澤、聖潔和迷人的光彩,讀來令人神往。玄學上講,真正的大愛不是占有,而是付出和祝福,哪怕對方對此壹無所知。這是朱虹散文的魅力,也是他自己的魅力。臧小平和孫曉玲懷念父親的散文,也是深情、真摯、美好的。這是壹件罕見的傑作。胡發雲的《我要愛妳到老》是壹首忠貞愛情的頌歌,在新世紀的社會氛圍中難能可貴!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張國龍和吳佳俊的家庭散文。兩位作者雖然年輕,但感情豐富有力,表達樸實自然,能深深打動讀者。張國龍的《家庭的距離》將我、我的父親和我的祖母聯系在壹起,形成了壹條情感依戀鏈。吳佳俊的《墨燈》和《籮筐上的歌謠》深刻而富有詩意。他們的文字都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家庭的細微體驗,也來源於壹顆平民心的詩意燭炬,所以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貼近大地,細細體會天地自然,讓散文成為生命之花。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家有張煒、周、郭、鄭、褚楚和,他們以壹種被靈魂滋潤的光芒和學者特有的情懷和分析技巧書寫農村,尤其是農具。徐的鄉土散文最有意義,是新世紀鄉土散文的代表人物。如果張煒的鄉土散文寫於90年代,我會推薦《新世紀》的徐。許的散文雖然寫得不多,但卻有羽化的力量,更自然、質樸、有力。《土》裏有這麽壹句妙語:“它跳動了壹個春天,喧鬧了壹個夏天。直到所有的莊稼都送走了,土地才平靜地躺下,在月光下沈睡。田野裏飄著的濃霧,是它綿長舒緩的氣息。還有壹些作物似乎不願意壹下子走得太遠。它們把根留在泥土裏,拔出散落的青苗(農民稱之為‘亞青’),掛著晶瑩的露珠。於是牛羊來了,咬幾口,叫壹聲,咬幾口,又叫壹聲。季節在他們的哭聲中越來越深。”(34)這不僅僅是壹種詩意的表達,而是作家與大地融為壹體後的深情,是壹種感同身受的感覺,是豎琴與知音的和諧,是蠶吐絲化蛹成蝶後精神的暢遊。

這就是傳統散文的魅力。雖然在21世紀已經過時,但它依然大放異彩,成為散文的主力軍。當然,與過去相比,新世紀的中國傳統散文並非壹成不變。反而是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時代風氣、大文化散文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到目前為止,傳統散文的力量和慣性確實太大了,必須不斷註入新的因素,才能使其充滿活力,更加健康地發展,這壹點需要引起重視和警惕。這就是為什麽我們不僅要對新世紀的中國傳統散文給予高度評價,更希望它不斷受到沖擊,獲得更大的生命力,因為沒有不變的東西。

註意事項:

周秉新、余傑:《文化口紅——余文化散文解讀》,臺海出版社,2000年,第142、258-266、118頁。

⑧楊永康:走起路來花開,《美國文學》2005年第8期。

⑨周曉峰:《妳的身體是仙境》,載《中國文選》2003年,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446頁。

⑩熊玉群:《激情濺活石》,羅馬時間遊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3頁。

(11)歐陽友泉等《網絡文學概論》,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9頁。

(15)李菁散文,黃河文學,2009年第10期。

(16)(25)穆韜:信仰史上的鷗與鷗,上海文學,第11期,2009。

(17)《黃永玉:黃裳簡介》,原載於2006年6月25日《新民晚報》,參見李小虹主編《2006年中國文選》,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398頁。

(18)10月5號2001。

(19)《人民文學》2004年第6期。

(20)(21)韓曉暉:《做壹個平民有多難》,《2005年中國文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222-223頁,第232頁。

(22)《美國文學》2009年第8期。

(23)穆韜:《狂喜與忠誠之舞》,《隨筆》,2004年第6期。

(24)余小丹等編輯。:《玫瑰樹》,見《世界散文集》(英國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版,第256頁。

(26)王兆生:《散文的常態與變異》,《文學爭鳴》,2009年第6期。

(27)《散文》,2002年第6期。

(28)《美國文學》,2002年第8期。

(29)郭文斌:《和平是離家最近的路》,《海鹽都市麗人》,第11期,2009年。

(30)林飛:《論散文》,《林飛論散文》,江西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00頁。

(31)散文,第6期,2001。

(32)《海鹽都市麗人》,2005年第8期。

(33)天涯,4號,2001。

(34)《散文》2007年第3期。

  • 上一篇:走遍天下,原來“家”在這裏。
  • 下一篇:適合穿漢服,拍照,發朋友圈,抄40句摘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