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用風險:即交易對手無法履行合同的風險;
(2)市場風險:銀行的表內和表外頭寸因市場價格變動而遭受損失的風險;
(三)利率風險:指利率出現不利波動時,銀行財務狀況面臨的風險。
(4)流動性風險:指銀行無法為負債的減少或資產的增加提供融資的情況,即當銀行流動性不足時,不能迅速增加負債或以合理的成本變現資產以獲得足夠的資金,從而影響其盈利能力;
(5)操作風險:主要在於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機制的失效;
(6)法律風險:包括因法律意見和文件不完善、不正確而導致資產價值較預期減少或負債增加的風險;
(7)聲譽風險:該風險源於操作失誤、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等問題。
以下是對上述風險的簡要分析:
首先,信用風險
這是商業銀行的主要風險,是指有銀行信用支持的債務人不能按照合同按時足額償還本息的可能性。在商業銀行業務多元化的今天,不僅傳統的信用風險仍然是商業銀行的主要風險,貼現、透支、信用證、同業拆借、證券承銷等業務涉及的信用風險也是商業銀行面臨的重要風險。信用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類:本金風險,是指銀行對某壹客戶的追索權無法實現的可能性。比如,不良貸款最終會表現為本金風險和潛在替代風險,即交易對手從交易日到交割日因市場價格波動而違約造成損失的風險。其大小是按照市場走勢與最初預期相反發展時可能造成的最大損失來計算的。對於銀行來說,可能是交易對手違約,市場向不利方向發展的代價,被迫更換交易對手完成原來的交易。第三方擔保風險。如果債務人違約,擔保人或允諾人不能代為償還債務,則出現第三方擔保風險、證券交易和承銷風險,是指證券二級市場交易和壹級市場交易中的風險。結算風險是指在資金或證券的交收過程中,由於通知時間與實際時間的差異而可能導致的風險。壹旦相關結算無法執行或出現失誤,這種風險就會轉化為本金風險。信貸集中風險是指銀行的貸款只授予少數客戶,或對某壹客戶的貸款超過其貸款總額的壹定數額。
第二,利率風險
是指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利率的波動通過存款、貸款、借款等業務影響商業銀行債務成本、資產收益等經濟損失的可能性。
第三,流動性風險
是指銀行自身的流動資產不能滿足立即支付到期負債的需要,使銀行喪失償付能力並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流動性風險,壹方面是壹種原始風險,是流動性不足導致的;另壹方面,也是最常見的壹種情況,其他種類的風險隱藏並長期積累,最終以流動性風險的形式爆發。從這個意義上講,流動性風險是壹種衍生風險,即流動性不足,可能由利率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管理風險、法律風險、國家風險、匯率風險等風險源引起,銀行最終陷入流動性風險。
第四,匯率風險
是指本幣或外幣匯率升值或貶值,使商業銀行資產在持有或使用過程中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動詞 (verb的縮寫)市場風險
指商業銀行在投資或買賣動產和不動產時,因市場價值波動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主要取決於商品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期貨市場、期權市場等市場狀況的變化。
不及物動詞法律風險
是指由於法律條文的模糊、變更、誤解、執行不力、規定不慎等導致銀行面臨損失的可能性。
七。運營風險
指商業銀行在日常經營中因各種自然災害、事故、失控的程序或控制、工作人員失誤和欺詐而面臨的風險。
八。管理風險
指股東、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不稱職或不誠實,使銀行面臨損失的可能性。
九。國家風險
即國家信用風險是指借款國經濟、政治、社會環境的潛在變化,使該國無法按合同償還債務本息,給貸款銀行造成損失。
X.競爭風險
即金融業競爭造成銀行客戶流失、質量下降、銀行利潤減少,從而增加銀行風險,威脅銀行安全。
1.面對管理體制的挑戰。外資銀行大多按照國際慣例經營管理,基本不受政府幹預。但由於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國內大部分銀行不熟悉國際慣例,無法滿足統壹規則下管理的要求。特別是我國銀行業正處於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還沒有完全按照市場機制、競爭規則和效率原則進行管理。有些銀行目前還不是真正的金融企業。雖然國家要求國內銀行按照市場規律而非國家計劃放貸,但銀行仍在壹定程度上承擔著政府宏觀調控的政策職能,扮演著政府出納的角色。銀行不僅要時不時搞所謂的政策性貸款,還要在機構管理、業務操作、用工管理、分配方式等方面執行上級銀行的統壹要求。尤其是在國家財政困難的時候,銀行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代替財政,長期承擔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量雙重政策性業務。據了解,目前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貸款仍占25%以上,政策性貸款壹直是銀行貸款中最低的,不良資產貸款占比最高。管理上的差距將是制約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壹大隱患。
2.面對商業模式的挑戰。目前,中國金融業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管理體制。根據商業銀行法,國內商業銀行不得開展投資業務,這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銀行業的進壹步發展。而國外銀行大多采用混業經營的管理模式,即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保險壹體化。在這種情況下,壹旦綜合性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中國銀行業無疑將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3.面對業務創新和優質服務的挑戰,中國加入WTO後,在金融業務創新和優質服務方面將處於劣勢,壹些國外大銀行在這方面已經成熟。目前,中資銀行仍主要采用傳統的業務運營模式,業務發展的重心主要在存款市場份額上。這不僅容易導致我國銀行業傳統人民幣業務風險增加,還會導致涉外業務、中間業務和新增貸款業務發展緩慢,造成國際結算等業務的流失,留下壹些後勁不足的新利潤增長點。據統計,目前只有外資銀行在中國辦理的低風險、低成本、高利潤的國際結算等中間業務,已經占據了中國40%以上的市場份額。
4.面對技術手段和金融產品的挑戰。由於技術設備先進,科技化程度高,信息網絡健全(銀行業務全球網絡化),創新能力強,壹些大型外資銀行在金融業務和產品上呈現出全球化、自動化、電子化、標準化的趨勢,在技術手段創新和衍生金融產品方面壹直處於領先地位。由於金融產品的多樣性,外資銀行可以從各種業務和渠道中獲利,彌補壹定的損失。這種競爭對中國銀行業是不利的。我國銀行業由於實行分業經營,局限於非常狹窄的存貸款領域,基本服務對象以國有企業為主,導致盈利渠道單壹,金融產品傳統,從而導致銀行金融風險更加集中,競爭力持續減弱。
5.面對融資風險的挑戰。加入WTO後,由於金融資產形式和融資手段的單壹,中國銀行業的融資風險將會加大。目前,我國金融資產的形式主要是通過銀行間接融資,銀行融資占金融資產的80%以上。目前我國過度依賴銀行巨額儲蓄存款形成的單壹金融資產結構,是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直接融資市場不發達甚至嚴重滯後造成的。高比例的間接融資不僅難以滿足WTO體制的要求,而且會增加銀行的經營風險。在西方發達國家,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幾乎各占50%。同時,由於外資銀行在很多領域享有超國民待遇。比如在稅費方面,中資銀行的綜合稅負率高達70%,而外資銀行只有30%。外資銀行的這些優勢很可能會導致國內優質客戶大量流失,國內融資份額大幅下降。有統計顯示,中資銀行80%的利潤來自於20%的優質客戶。壹旦中國的優質客戶被外資銀行搶走,中資銀行的優質資金來源將被分流,融資份額將被擠出。最終導致中國銀行業市場融資能力差,盈利能力下降。
6.面對人才競爭的挑戰。加入WTO後,外資金融機構與中國銀行業最激烈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隨著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業務的不斷拓展,他們將以高薪就業、優厚福利、委以重任、海外培訓、公平的就業激勵機制、優越的工作環境,吸引大批中國銀行業的優秀人才。由此,中國銀行業新壹輪優秀業務骨幹將流失,進壹步加劇中國銀行與國際大銀行的差距。
7.面對金融安全的挑戰。目前,我國金融監管法律法規不健全,金融裝備落後,本土化程度低,風險防範能力差,安全監管能力不足,制約手段不強,內部審計制度不嚴格,這些都是我國金融安全的最大隱患。以已經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為例。外國銀行只要在我國任何地方設有機構,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業務。目前,外資銀行普遍存在多存少貸的傾向。他們壹方面將在境內吸收的外幣存款資金轉移到境外進行套利;另壹方面,外資銀行通過轉移利潤、少交存款準備金等方式逃避我國稅收。壹些外資銀行利用回扣、傭金等非價格手段與國有銀行進行不公平競爭。如果我國缺乏對現有少數外資銀行的監管手段,那麽壹旦加入WTO,資本賬戶對外開放,國際熱錢湧入,將給我國銀行業帶來更大的風險,甚至可能造成金融秩序混亂。同時,由於我國金融安全監管能力較弱,還可能造成我國電信、通信、傳媒、鐵路、保險、高新技術企業、外資企業、大型民營企業等壹直被外資銀行看好的行業和市場,在壹定時期內以全力支持的方式從壟斷行業獲取利潤,從而形成市場壟斷和行業壟斷。
8.面對不良資產的挑戰。壹些大型外資銀行由於規模大、資金實力強、資產質量相對較好,將在競爭中處於明顯有效的地位。比如美國花旗集團總資產高達7000多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產的總和。目前美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僅為0.67%,而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高達30%,不僅遠高於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17%的最高限額,也遠高於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逾期貸款不超過8%、不良貸款不超過5%、壞賬不超過2%的比例限制。調查顯示,如果考慮表外貸款和表外貸款(實際屬於貸款的資產隱藏在貸款科目之外的其他資產科目中,屬於規避規模控制的違規行為)的因素,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實際不良貸款比例比賬面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如果實際壞賬全部核銷,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可能資不抵債。銀行不良資產的膨脹是目前中國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也是銀行業健康運行和中國加入WTO的重要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