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的優勢
1,提高地面溫度
地膜栽培的第壹個好處是提高土壤溫度。由於塑料薄膜透光性好,陽光在晴天可以透過塑料薄膜照射到地面上並轉化為熱能儲存在土壤中,使土壤溫度升高。另外,塑料薄膜不透水,可以減少土壤中冷熱空氣對流造成的熱量損失;同時也減少了水分蒸發造成的土壤熱量損失。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膜覆蓋具有良好的增溫保溫效果。地膜覆蓋後,壹方面增加了熱量吸收,另壹方面減少了熱量損失。這種增減使地膜覆蓋後的地溫比早春露地栽培提高了3~5℃。
2、保濕防澇
春季地膜覆蓋的第二個好處是保水防澇。由於塑料薄膜不透水,可以在表面形成隔斷層,阻擋水分的通過,使土壤中的水分不能通過蒸發消失,只能通過膜下蒸和滴進行循環,起到很好的保水作用。正常情況下,地膜覆蓋可增加土壤相對含水量2%~4%。
3.改善土壤結構
地膜覆蓋避免了雨水對地面的直接沖擊和水的重力滲透造成的板結,有利於植物根系的生長發育。覆膜後土壤養分狀況得到改善,因為覆膜減少了養分的揮發,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4、改善地面小氣候
塑料薄膜本身和薄膜下的水滴可以反射光線,可以顯著提高馬鈴薯葉片的光照強度。
5.早播種,早收獲,早收獲
由於低溫的增加,覆膜栽培比露地栽培可提前播種10~15天;露地出苗提前8~15天,妙棋、妙泉、苗壯采收時間可提前20天。由於采收期早,價格高,經濟效益明顯優於露地栽培。
6.復種指數提高。
由於地膜栽培的馬鈴薯可以提早收獲,既緩解了小麥收獲期的勞動力短缺,又為下茬作物騰出了土地,贏得了更長的生長發育時間,有利於提高下茬作物的產量,提高復種指數。
二、地膜馬鈴薯的栽培管理
1,土地選擇
馬鈴薯喜歡深而疏松的微酸性土壤,土壤的PH值在6.5左右,比較適合它的生長。此外,種植馬鈴薯的地塊也應選擇透氣性好、有機質豐富的向陽土壤。在土地選擇上,也要註意最好選擇前壹茬未種植茄科和馬鈴薯作物的地塊。地塊選定後,如果土壤墑情不好,要用水使土壤濕潤。
2.整地和施肥
與露地栽培相比,地膜覆蓋的基肥施用量需增加30%~50%。壹般在肥力中等的土地上施5000公斤優質腐熟農家肥和45%硫酸鉀復合肥(15: 15)。
疏松的土壤有利於馬鈴薯根系的生長發育,因此播種前的深耕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前期生長緩慢的品種,深耕尤為重要,耕深要達到25~30 cm。翻耕後要把土塊打碎,防止出現大土塊,還要把地塊整平,否則不僅影響播種質量,而且地膜不能緊貼地面,降低地膜的保溫保濕效果。
3、種薯處理
應根據不同用途和當地條件,選擇不同品系的高產優質脫毒種薯。播種前,種薯應進行催芽處理。種薯應放在光線充足或有散射光的室內,室溫保持在14~16攝氏度,以加速發芽。應該三天翻壹次,讓土豆塊均勻的見光。在此條件下,芽眼大約10天萌發。
由於地膜覆蓋栽培密度高,生產成本變化最大的是種薯成本。因此,對大中薯塊合理切割種薯,降低種薯投入成本十分必要。種薯應該在播種前2-3天切丁。切土豆前,要將5克高錳酸鉀倒入鍋中,用500克水稀釋。攪拌均勻後,將事先準備好的兩把刀放入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3-5分鐘進行消毒。切土豆快時,要多帶土豆,每塊不少於25克。
50 ~ 100g種薯可從頂部垂直切成2~4片。種薯過大時,可按芽眼排列順序從尾部向頂部斜切,每片應盡可能在種薯中間有芽眼,使每片薯塊有1~2個壯芽或2~3個芽眼。
切塊時,應及時將病薯剔除,並將切刀放入盆中消毒,用另壹把切刀繼續切薯塊。種薯全部切好後,在25公斤種薯中加入0.5公斤草木灰,在袋中攪拌均勻,不僅有防病的作用,草木灰還是很好的種肥。
第四步:播種
當地溫度穩定在6~7℃時即可開始播種,行距35~40厘米,株距18~22厘米,播種深度10~12厘米。
5.除草和地膜覆蓋
由於膜下溫度高,濕度大,非常容易滋生雜草,不僅浪費肥料和水分,而且雜草還會把膜往上推,影響增溫保濕膜的效果。所以可以通過播種覆土後發芽前除草來控制。用75公斤水噴灑70%嗪草酮可濕性粉劑750克或60%丁草胺乳油150 ~ 200毫升或90%乙草胺乳油50毫升。
地膜宜采用厚度為50~80微米、寬度為1.8m的聚乙烯超薄膜。地膜初鋪時,初鋪的膜要整平壓土,使作業帶上的膜平整。鋪膜時要平整拉直,使塑料薄膜貼在地面上,膜邊要用土壓實,以達到最佳的保溫效果。為了防止覆膜效果受風力影響,每隔幾米就要用土將膜壓實。
春季地膜馬鈴薯田間管理原則是先促後控。出苗前田間管理的原則是提高地溫,促進幼苗早期出苗。因此,要經常檢查破膜情況,壹旦發現破膜,要用土封洞,增加溫度,保存膜下水分。
6.及時播種
打孔放苗是在馬鈴薯苗上方打孔,從孔中取出的操作。出苗後及時放苗是保證苗木安全和苗壯的關鍵。打孔放苗可以調節膜內溫度和濕度,既可以避免苗期低溫凍害,又可以防止幼苗高溫灼傷。放苗的原則是放綠不放黃,就是在土豆嫩葉由黃變綠時打孔放苗。
放苗過早,子葉沒有展平,說明幼苗還比較弱,不能適應膜外幹燥的環境條件,容易引流死苗;但如果放苗太晚,膜下溫度過高,馬鈴薯苗會被灼傷或形成高苗,不利於培育壯苗。
另外,高溫期間不要打洞放苗,應該在每天上午9點前和下午17點後進行,最好在下午17點後放苗。因為此時膜內失水較少,有利於幼苗的生長。播種後要用土封好穴,壹方面可以增溫保墑,另壹方面可以防止薄膜被大風掀開。
7.間作
出苗後要在作業區中耕壹次,中耕深度6 cm左右,使土壤疏松透氣,便於吸收雨水。
8、施肥
出苗後,要趕上施肥,加速馬鈴薯地上莖葉的生長。為了充分發揮肥效,這次在膜下施肥,用刮刀在植株側面10~15 cm處挖施肥孔,每個孔施硫酸銨或尿素8~10克。受精後,往洞裏倒200毫升水。最後蓋上土把破膜壓緊。
9、病蟲害防治
5月中旬,馬鈴薯地裏會出現瓢蟲,馬鈴薯的葉、莖、花均可受害,但主要吃葉背面和正面的葉肉。昆蟲多的時候,可以吃光所有葉肉,留下葉脈。因為土豆受傷時會在植株上留下傷口,為病菌的入侵創造了條件,可誘發灰黴病等多種病害。
當在田間發現馬鈴薯瓢蟲時,可以人工將其擊倒。方法是將裝有1000倍的90%敵百蟲晶體的盆放在植物下,將植物搖勻、拍打,搖勻放入盆中。最好是早晚人工捕殺,因為早晚成蟲容易抖落,捕殺效果會更好。
馬鈴薯瓢蟲的卵顏色鮮艷,容易找到,每個卵塊中有10個卵。因此,在產卵高峰期及時將卵取出也是壹種有效的方法。當發現100株上有30個成蟲,或每100株上有100個卵時,就要用化學藥劑防治。可選擇辛硫磷乳油或溴氰菊酯乳油或敵百蟲晶體作為防治劑,與水交替噴灑,避免瓢蟲產生抗藥性。
10,及時揭膜
馬鈴薯進入開花後期,塊莖進入快速膨大期。濕度過大會造成塊莖腐爛,需要及時揭膜。最好在雨後初晴或早晨土壤潮濕時揭膜,這樣揭膜時殘膜不容易埋在土裏。及時揭膜不僅可以降低田間濕度,還有助於抑制病害的發生。另外,及時揭膜也有利於後期馬鈴薯田的管理,不僅便於中耕除草,也便於中後期的中耕起壟作業。
11.膨脹期的肥水。
揭膜後結合澆水追施膨脹肥壹次,每畝追施尿素5-6公斤,硫酸鉀6-8公斤。此時,馬鈴薯塊已經在地下誕生,因此,穴敷很容易傷到馬鈴薯塊。所以要采用水沖的方法,水要順著壟溝倒。壹定不能灌水,澆水量不能超過壟高的壹半,防止薯塊腐爛。
這次澆水後,要保證薯田的供水,使薯田始終保持濕潤,收獲前5~10天停止澆水,使薯皮木栓化。每次澆水後,人們可以進入馬鈴薯田,然後他們應該有壹次中耕。每次中耕後,要在植株周圍培土壹次,厚度為5~6厘米,有利於保護塊莖,防止塊莖從地下冒出形成綠皮馬鈴薯。
12,噴施葉面肥
馬鈴薯生長後期的管理目標是防止早衰。除了施膨脹肥,還要通過葉面肥延緩植物早衰,每畝可噴70公斤水250克磷酸二氫鉀。施肥時間應在晴天無風的上午8~10或下午3~4時進行。施肥的重點是在葉子的背面,這樣肥料就可以通過葉子的氣孔被吸收。
13,正在收割
當馬鈴薯從綠色變成黃色時,就可以收割了。先把植株的地上部分去掉,再把土豆挖出來。挖薯塊時,耙子不能離薯塊太近,以免傷到薯塊,影響質量。
馬鈴薯收獲應在天氣晴朗時進行,有利於薯塊表面水分的散失和貯藏。收獲時也要避免土豆在陽光下暴曬,以免導致土豆變綠變質。所以,正確的收獲時間應該是晴天的上午9點前或下午5點後。
春季馬鈴薯覆膜栽培,除播種覆膜、及時放苗、及時揭膜外,生產管理中還應做好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因素,促進馬鈴薯生長,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