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當前我國財政支出存在的主要問題
1.財政支出需求壓力大,規模不斷擴大,收支矛盾加劇。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發展實現了高增長率,財政收支制度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呈現加速擴張趨勢。從1979到1995的17,我國在15年出現赤字,累計赤字2814億元,特別是八五期間財政赤字迅速擴大,達到1945億元。國債規模也在不斷擴大,1980年達到43億元,1985年達到89億元,1990年達到375億元,1996年已經上升到1900多億元。雖然隨著投資體制的改革,財政對國有企業的投資支出有所減少,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財政支出的需求卻在增加。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壹是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化,國有企業大量富余人員的安排和再就業培訓要有財政支持;二是企業推向市場後,要求政府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承擔社會保障的責任;第三,地區貧富懸殊擴大,東西部差距擴大。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比重;第四,要保持持續的經濟增長,中國必須繼續加大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此外,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雖然近年來進行了大量投資,但與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仍有壹定差距。因此,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未來的經濟發展都需要財政支出做出巨大貢獻。然而,近年來,財政收入不能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而增長,收支差距逐年擴大。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控制,它就會
2.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缺位”和“越位”同時存在,財政上該管的沒管好或沒管好,不該管的管了。
目前,我國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壹是國家財政投資支出不斷下降,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日益減弱。1981年,我國財政投資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分別為20.5%,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8.1%。在1990,下降到10.1%,8.7%到190。財政投資比重的迅速下降,逐漸削弱了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能力,無力增加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城市維護和企業改造的投入。二是財政補貼負擔日益沈重。中國的財政補貼由價格補貼和企業虧損補貼組成。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財政補貼快速增長,從1.990年的2501.4億元增加到1.990年的959.68億元,年均增長1.4%,占同期財政支出的24.9%。目前,由於價格改革和國企改革的深化,部分農副產品和日用工業品實行了市場調節,財政補貼金額有所減少,從88.404438+0.091減少到65.438+0.995年的692.66億元,但財政補貼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為65.438+。第三,行政開支不斷增加,擠占了急需的公共開支項目。在政府財政總支出占國民收入比重下降的情況下,包括公安、檢察支出在內的行政支出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在上升。據統計,我國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為27.18%,在1980年下降到11.96%。財政總支出僅比1980年高4.55倍。管理費用總支出為1995,比1980高出12.19倍。由於行政費用是相對剛性的支出,在快速膨脹後往往很難削減,這給未來控制財政支出增長帶來了非常困難的問題。四是財政農業支出比重下降,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農業正進入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階段,迫切需要加大財政投入。但近年來,我國財政農業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從1992年的10.73%下降到1994年的10.12%,從9.9%下降到65438。第五,福利保障支出明顯不足,壹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壹直由企業經營,財政支出中沒有真正的社會保障支出。養老救助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只有1986-1995,而其他國家的福利支出比重壹般在20%-50%之間,社會保障。
3.財務支出管理手段落後,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我們的財政支出管理方式基本是粗放式的。通常的做法是,按照往年實際平均支出,加上物價上漲、事業發展等原因的增加,編制預算單位的支出預算。這種方式有很多弊端:壹方面,這種做法不僅導致單位之間資金供應不均,還會導致支出的短缺和浪費。由於基數加增長的方法是建立在承認原有支出格局的前提下,各種支出往往只能增不能減,使得改變後的支出格局無法及時調整,增強了財政支出的剛性。特別是在當前體制轉軌中,壹些單位自給能力明顯提高,創收規模逐步增大。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使用基數法會增加財政負擔。另壹方面,在預算確定之前,政府部門和相關單位爭奪投資和項目;預算確定後,財政部門根據預算將資金撥付給政府各部門和相關單位,各部門和相關單位自行安排使用。由於缺乏強有力的財務控制和監督,財政資金在具體使用中存在無序支出、挪用浪費等不良現象,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壹些工程項目的支出由少數人決定,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權錢交易、貪汙受賄、損公肥私等腐敗現象,不利於廉政建設。
二、加強支出管理,振興國家財政的對策和建議
1.根據政府職能的變化,重新界定政府財政支出的範圍,劃分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內容,控制財政支出的規模。
政府財政支出直接滿足政府行使各種職能的需要,因此財政支出的規模和範圍與政府所承擔的各種責任的變化有著內在的聯系。壹般來說,政府承擔的責任越少,財政支出的規模就越小,財政支出的範圍就越窄。政府承擔的責任越多,客觀上要求的財政支出規模就越大,財政支出的範圍就越廣。我國政府的職責主要包括有效地為社會提供行政管理和國防外交服務;提供不能進行商業開發和運營的基礎設施;提供教育、科學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進行宏觀經濟管理;調節國民收入在地區和居民之間的分配;制定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範和法律法規;負責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和人口控制。因此,政府財政支出的範圍要緊緊圍繞政府履行上述職能的實際需要來安排,著力加強代表社會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公共支出。傳統的“國家承包”方式需要改變。同時,由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能各有側重,財政支出的內容應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適當劃分。這裏容易劃分的是行政支出,基本可以按照行政隸屬關系劃分。只要事權劃分清楚,各級政府的支出責任就基本清晰,但投資支出責任很難區分,這是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關鍵。是否可以考慮將國家交通、郵電、水利設施、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國家重大基礎科研事業、國家重大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設施的投資由中央財政承擔,而區域交通、郵電、農田水利、能源和原材料工業以及城市維護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城市公用事業、交通、給排水設施和設備的支出由中央財政承擔?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控制財政支出規模,財政既能為社會提供合適的公共產品,又能適當支持經濟建設,從而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2.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應該不斷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首先,要繼續保持經濟建設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改變過去“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財力,保證國民經濟的重點建設事業,包括國家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增強對國民經濟的支撐能力,以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同時,金融也要重點支持壹些高技術產業,如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運等。,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發揮科技改造和發展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和主導產業的作用;其次,要增加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比例。當前最迫切的是真正按照《農業法》的要求,即確保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增長高於同期財政收入的增長,遏制財政對農業投入比重的下降趨勢,這是今後壹個時期財政投資政策的基本取向。第三,財政要繼續重點支持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進壹步提高教育經費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壹方面,要在現有預算內保證教育支出的穩定增長;另壹方面,我們應該研究增加教育專項資金的新途徑。可以考慮開征教育稅,取代現有的教育費附加,將各類中外企業納入征稅範圍,以拓寬稅基,穩定稅源,專款專用,使財政教育支出有更可靠的收入來源。第四,我們應該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行政開支的增長。要按照精簡、統壹、效能的原則,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精簡人員,審批經費,嚴格執行預算定額,履行預算程序,控制不合理開支。同時,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重新界定事業單位的業務性質。對那些必須由國家設立並提供財政資金的單位,要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上,結合單位的收費和創收情況進行規範管理,所有收支統壹納入國家預算。第五,盡快改革我國財政補貼政策,大力減少財政補貼支出。財政補貼不僅要作為經濟調節的重要手段,而且要作為有效的穩定杠桿,特別是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社會保障體系需要建立和完善的時候,其穩定作用尤為重要。當前,在創造條件盡快取消國企經營虧損補貼的同時,消費補貼政策的調整也格外引人註目。就其政策走向而言,未來有必要將過去的普惠制補貼改為定向補貼;變對所有消費者的補貼為對低收入者的實際困難的補貼,體現了社會公平的原則。
3 .加強財政支出管理,提高財政支出使用效率。
(1)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借鑒發達國家政府采購的做法,改革大額財政支出的管理方式。政府采購制度是西方發達國家公共支出管理中廣泛使用的手段。政府采購又稱政府統壹采購或公共采購,是指各級政府為開展日常政府活動或提供公共服務,為財政支出單位從國內外市場購買貨物和服務的行為。近年來,我國壹些省份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開展了政府采購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壹是實行政府采購後,分散的政府采購可以改為集體統壹采購,從而形成大規模采購,有利於降低采購成本,節約財政資金;第二,公開招標采購可以增加政府采購的透明度;第三,實行政府采購制度可以提高購買商品和獲得服務的質量,避免“壹對壹”交易的管理漏洞,減少資金使用中的腐敗現象。
(2)在預算編制中應逐步推行零基預算法。因為零基預算以零為基礎,擺脫了基數分配和不合理既成事實的束縛。在掌握大量現有計劃擴減信息的基礎上,對不同決策方案進行量化分析,以減少或改善現有工作量,進而重新編制下壹年度的資金分配計劃,有利於有效控制財政支出,提高資金使用效果。可以說,零基預算是政府公共支出管理逐步規範化的良好開端。因此,應及時總結經驗,在預算編制中逐步推廣零基預算法。
(3)要硬化預算約束,建立效益評價體系。首先,要嚴格執行預算法。預算壹經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即具有法律效力,應嚴格按照預算執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隨意增加支出,並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檢查和監督。同時,要樹立新的社會成本效益觀。其次,要建立完整的效益評價體系。建立財政支出效益評價體系不僅是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提高財政支出管理水平,實現財政支出管理科學化、規範化的迫切需要。根據效益財政理論,定期對各級預算支出進行客觀公正的監督和綜合考核,並與下壹年度預算掛鉤,提高財政支出的運行效率。
參考資料:
/ckwk/蔡政/600005/1208165129 . htm
投票。
[博士生]
洛麗塔_2599【博士生】2008-12-19 03:05:00 58.5438+03.5。*報告。
我國地方財政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地方財政是我國財政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省(直轄市)、市(地區)、縣(市)、鄉(鎮)四級。保持地方財政健康穩定發展對壹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994分稅制改革在壹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但地方財政改革不徹底,遺留了許多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受國民經濟增長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我國地方財政面臨許多困難和不利因素,給地方財政和經濟帶來了很大壓力。
地方財政面臨的問題
1.地方財政層級太多。中國是地方政府層級最高、地方公共支出水平最高的國家。放眼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找不到五級政府。典型的情況是三級結構或準三級結構(如聯邦制的美國和澳大利亞,單壹制的日本和法國),但中國有省、市(地級市)、縣、鎮四級地方政府。雖然我國憲法明確規定是五級政府,但按照這種結構,各級政府至少在基層可以按照分稅制分級的框架形成財政分配,鄉鎮壹級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形成分稅制。財政層級過多會導致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從而帶來不同財政層級之間的財政資金博弈。中國現行的財政體制是按照壹級政權、壹級財政的理念設計的。除了我們政府層級太多的問題,“壹級政權壹級財權”的理論也值得商榷,比如法國德國。
2.不對稱的財權和行政權。分稅制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劃分各自事權的基礎上,劃分收支範圍、管理權限,收支掛鉤,按稅種分級管理的自平衡財政管理體制。1994的分稅制改革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貫徹了“收入大部分在中央,支出在地方”的分稅制改革精神。但從地方財政收入來看,在原有體制下,地方政府長期培育的主要財力正面臨著財力弱化、收入增長難度加大的困境。分稅制中被列為地方稅的14稅種,數量多、面廣、分散、隱蔽、征收難度大、成本高,加劇了地方財政收入的難度。但在支出方面,地方財政承擔了大部分支出責任,尤其是省以下地方財政承擔了相當沈重的支出責任,這與國際慣例不符。縣鄉兩級地方政府提供巨大而重要的公共服務,包括70%的預算教育支出和55% ~ 60%的醫療支出。地級市和縣級市負責全部失業保險、養老保險和救濟。在其他國家,社會保障和救濟幾乎總是由中央政府提供(轉型經濟體除外)。教育和醫療是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責任。地方政府承擔了大部分支出責任,卻只能掌控壹小部分稅收。
從最基層的鄉鎮財政來看,這種事權和財權的不協調更加明顯。壹是鄉鎮無權管理縣級的分權機構,無權協調其為鄉鎮經濟發展開展壹系列服務;二是部分下屬事業單位財權未下放,主管部門未要求集中縣(市)管理,鄉鎮財政支出陸續有了計劃,比重逐漸增大;第三,縣鄉財權劃分不合理,分稅制是地方財政主導的收入減少。為了保證同級收入和滿足支出需要,縣(市)不得不集中財力,這使得鄉鎮財政面臨著財力減少和支出剛性增長的雙重壓力。
總之,我國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劃分沒有原則性,缺乏法律依據。
3.不同地區之間的財務狀況相差太大。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存在於各個方面,地方財政就是壹個非常明顯的例子,而且這種差異不僅存在於東部和中西部省份之間,也存在於各地區和省份內部。按照國際標準,中國地區間財政支出和服務提供的不平等程度非常大,而且還在快速增長。
在轉移支付制度方面,現行的分稅制退稅方式不僅承認了原有制度下地區財政能力的差異,而且由於返還基數為1993,拉大了地區間的差距。省級政府人均支出(含全部轉移支付)最高值與最低值之比由0990年的65438+6.1提高到19.1,分散系數由0.55提高到0.86。從預算外資金的角度來看,稅收收入與我們所說的準稅稅基的壹致性,是指預算內收入與非預算內收入的相關性很高,即經濟繁榮地區兩者收入都高,而欠發達地區則面臨更為緊張的財政狀況。地方政府對非預算資金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明顯強化了地區差異擴大的趨勢。分稅制改革的目的之壹是推動經濟走向財政自給。然而,隨著轉移支付規模的下降,貧富地區的財政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因此他們提供區域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也在逐漸擴大。
4.“非預算”問題嚴重。“預算外”資金包括預算外資金和機構外資金兩部分,是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為了履行或代表政府行事,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制度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各種財政性資金。其範圍主要包括: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基金和附加收入;國務院或省級人民政府及其財政、計劃(物價)部門批準設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門從下屬部門集中的資金;鄉統籌資金用於鄉鎮政府支出;其他未納入預算管理的財政資金。
從地方財力結構分析,預算內非預算資金加非稅收入占地方財力比重較高,2000年分別為25.41%、29.46%、34.45%、31.1.5%、30.86%。說明地方財力有近1/3來自非預算資金和非稅收入,這種收入結構相當不規律。這進壹步表明,中央對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在地方財力中的整體效應較低。非預算資金的增長,在地方財政收支不匹配的情況下,緩解了許多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但其規模擴張和自身缺陷成為制約地方經濟發展和財政建設的不利因素。
首先,預算外資金的存在削弱了政府協調和控制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資金分散表現在,很多機構和單位資金數額巨大,不在政府財政部門的計劃管理範圍內。這些外部資金對政府預算資金有“擠出”效應。其次,非預算資金加速了正規金融體系地位的下降,為地方政府的稅收努力提供了替代途徑。建立完善的地方稅收體系越來越難,各種收費結構絕對無序,不透明,隨意性很大,也就是說不公平。此外,這種準稅收制度是由地方政府官員以最小征收成本為目標設計的,分析能力較低,因此也是低效率的。地方財政無法通過完善正規稅制來組織財政收入,從長遠來看是地方財政弱化的體現。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經濟競爭中的優勢,將失去其原有的確定社會需求的優勢和掌握需求的願望。
解決地方財政問題的建議
1.減少政府層級。我國實行五級政府結構,行政層級多,管理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不解決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的問題,解決縣鄉財政困難就是壹句空話。
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省級到村級,減少管理層級,減少機構,減少人員。結合當前撤村並村工作,抓緊落實到位,決不反彈,避免回到“精簡-擴張-精簡-再擴張”的老路上去
在撤並機構、精簡人員的基礎上,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和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重新調整各級政府的職能定位和對下級政府及其主要領導的考核方式,加快政府從競爭性和盈利性領域退出的步伐,把政府的主要精力轉向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調節收入分配、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為市場主體特別是中介組織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結合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改革服務職能,推進政府行為規範化、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加強對政府行為的社會監督。
2.政府間權力的界定應遵循壹定的原則,並加以法律化。首先,政府間權力的界定要遵循壹定的原則。根據權力性質的不同,政府間權力的界定主要指以下原則。(1)行政權主要根據“受益原則”確定。要求行政權應根據實際受益人(管轄範圍)和受益範圍(管轄範圍)來確定。(2)社會服務力量應根據效益和可行性原則確定。具體如下:壹、惠及本地區居民的事權初步界定為同級政府的事權。第二,如果本級政府承擔這壹權力在技術上不可行,則應考慮將其上移壹級。
第二,政府之間的權力劃分必須合法化。在政府間事權的劃分上,我們必須樹立壹個基本的理念,就是事權劃分沒有最優的劃分模式,最重要的是法制化。只要有法律制度,政府之間就基本不會出現事權不清的情況,在實踐中也能真正履行。
3.建立規範完善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目前,建立政府轉移支付制度的思路是確定省與省內縣的主體框架。原因是目前各級縣級財政的支出缺口最大,重要的公共服務必須由下級政府承擔。為了減輕農民過重的財政負擔,必須加強縣級財政,使農民有足夠的收入來保證支出責任的完成。省際轉移支付由中央財政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在科學測算的基礎上,通過中央預算,采取壹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的方式組織實施。壹般性轉移支付主要解決不同地區之間財政收入能力與基本財政支出需求的不平衡和地區之間公共服務水平的不平衡。這部分財力應該包括地方財政收入、稅收返還、制度上的解決或者現行體制下的補貼。專項轉移支付主要解決縣市政府在農業發展、交通、通信、能源、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社會事業等具體項目的補助,重大自然災害和事故的支出。這部分資金主要用於現行制度中的各種專項補助和專項結算補助。
4.堅決推進統壹預算進程,發展壹整套現代意義上的預算制度。必須認識到,地方各級預算的統壹是政府行為規範化的前提。1997之後,我國對預算外資金的整頓和管理逐步加強,成效顯著。在基本實現了預算內、預算外、體制外三項資金“三合壹”後,如何將預算內、預算外資金合並為“二合壹”,也在接近壹種自然狀態。今後,通過深化財政體制和預算管理改革,將所有政府收入納入預算管理,以標準化公共收入的形式界定政府可分配資金的規模,並對其使用進行全過程監督。現在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不合理的行政審批程序將被取消。借此東風,爭取進壹步將收費和基金納入預算,借助現代信息處理技術和“金財工程”、“金稅工程”等政府資源管理系統,像稅收管理壹樣進行管理,大力推進支出管理改革。如果公共財政框架下的預算支出管理已經初具規模,可以考慮加強科學的信息監控,同時逐步適度地將支出標準確定的決策權下放給地方政府,使人員工資和公務支出標準具有“因地制宜”的必要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