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對當今社會發展有什麽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對當今社會發展有什麽影響?

中國傳統中和思想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生存智慧,以其正確合理的思想內核,為當代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提供了精神資源,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首先,傳統的中和精神是用來追求人與人、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和諧。社會是人的集合體,人與不同社會階層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人類的壹切行為都根植於利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歸根結底是利益關系。“人們所爭取的壹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22](P.82“每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表現為利益”。[23](第537頁)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所占有的利益數額存在差異,這種差異發展成為人與人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在社會主義社會,這種差異和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從壹定意義上說,構建和諧社會並不是要取消差異和矛盾。相反,壹定程度的差異和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但這種差異和矛盾在自發狀態下可能是尖銳的、激化的,可能發展成對抗性的矛盾,導致社會動蕩。所以利益分歧和矛盾有兩種發展前景,壹種是和諧社會,壹種是動蕩社會。目前,中國正處於人均GDP從1000美元躍升至3000美元的歷史進程中。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史表明,這壹時期是兩種發展前景的“臨界點”。這個時候,用中和精神思考當代社會的發展道路就顯得尤為迫切。傳統的中和方式,在承認差異和矛盾的前提下,特別主張“和而不同”,認為只有善於利用事物之間的差異和特點,使不同的事物相得益彰、相協調,才能“和真實的生物相和諧”,充分發揮不同事物結合的整體作用。如果只是壹味地追求沒有任何差異的壹致性和相似性,就會“不延續原樣”“拋棄壹切”,失去應有的生機和活力。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承認差異,保持適度,追求和諧,註意矛盾的統壹與平衡。在多樣中求統壹,在動態中求穩定,在互利中求共贏。具體來說,我們承認現實社會中有機體的內外要素存在差異,而這些差異是社會活力的源泉;這種差異的發展是社會內外的各種矛盾運動,但各種矛盾運動要保持在統壹的允許程度之內,才能實現人與人、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和諧。這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義。其次,以傳統的中和精神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是人類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人類社會的根本。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在漫長的物種進化歷史中,產生了人,人的意識和靈性,這種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從與自然合二為壹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之無愧的“萬物之靈”。從野蠻到文明的轉變,意味著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這種差異並不能改變人來自於自然並將永遠依賴於自然的事實,所以這種差異並不意味著人可以在自然面前為所欲為。換句話說,人是“萬物之靈”,但不是“萬物之主”。作為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是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必由之路;但是,征服和改造必須有壹個合理的度,就像貧瘠的土地上長不出好莊稼壹樣,在不斷惡化的自然環境中,不可能持續發展生產力。因此,我們不應該魯莽地誇大人與自然的差異,而應該將這種差異控制在壹定的範圍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進入了壹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時期,不自覺地走上了壹條高消耗、高汙染、粗放型的經濟增長道路,人與自然的差異演變成了尖銳而激烈的矛盾。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物種滅絕、水土流失等壹系列環境問題時刻困擾著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正面臨著深刻的危機。作為傳統生存智慧的中和方式,對於我們重新認識和深刻反思現有的發展道路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古代的中和思想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始終強調天人合壹,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壹”,反對“揮霍天理”。孔子曾經專門講過保護鳥和魚,強調鳥和魚要“捕而不鋼,巡而不射壹夜。”[24]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要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既要維護人類的利益,追求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又要維護自然的平衡,善待自然。在合理開發利用自然環境資源的同時,更加註重保護,始終堅持“人與人所愛的事物和諧相處”的原則。第三,以傳統的中和精神追求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和諧。在人類社會已經步入21世紀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和平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和平對世界發展的意義。和平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主題之壹。中國傳統的中和方式為這個世界提供了有益的歷史註腳和資源支撐。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中國問題》壹書中稱贊說:“中國的壹些至高無上的道德品質在現代世界中極其重要。在這些品質中,我認為和諧是第壹位的。”“如果能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會有比現在更多的歡樂與和平。”[25](P.197)歷史學家湯因比在《誰將繼承西方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壹文中也說:“人類掌握了可以毀滅自己的高科技文明手段,同時又處在極端對立的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陣營中。最重要的精神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和諧。”“如果中國不能取代西方人類的統治地位,整個人類的未來是可悲的。”傳統中和思想所倡導的“和為貴”的價值取向和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原則,充分體現了對和諧、秩序、善良的向往和追求。今天,在努力維護和實現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將傳統的中立精神轉化為和平、相互尊重、博愛和寬容的基本準則,促進民族和國家之間的和諧,創造壹個和平、和諧、穩定、發展和繁榮的新世紀。
  • 上一篇:隴南有什麽特產?
  • 下一篇:中國歷史上的幾次農民起義是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