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漢時期先後出現了絮凝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地圖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
(2)東漢宦官蔡倫,105年改進造紙,制成植物纖維紙。
(3)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通過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2.印刷
(1)隋唐時期有刻本佛經、歷法、詩詞。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中國印制的金剛經紙。
(2)五代有整本書用雕版印刷。
(3)宋代雕版印刷業十分發達,印刷的書籍字體工整,裝幀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了400年。
(4)錫木活字出現在元代。後來,銅鉛活字印刷書籍。
(5)活字印刷術發明後,向東傳入朝鮮和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學習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局面。
3.指南針
(1)發現了戰國時期磁導的特性,發明了“司南”。
(2)磁針導向器在北宋時使用。後來,磁針被安裝在指南針上,制成指南針,用於導航。
(3)南宋時期,指南針傳播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的發展,為開辟新航線和實現全球航海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藥
(1)唐代《真元妙道略》壹書中首次提到火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於軍事。
(2)北宋時期,火藥被廣泛用於軍事,東京設立“廣備攻城工事”,制造火藥和火器;宋仁宗的《武景宗要》壹書記載了許多制作火器的方法。
(3)“火槍”發明於南宋,管狀火器的出現開啟了人類戰爭史上的新階段。
(4)晉國的火器制造業比較發達,晉國制造的“霹靂”和“飛火槍”很厲害。金的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擊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了局部勝利。
(5)我國發明的火藥於13世紀中葉傳入阿拉伯,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5.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的成就。
(1)夏朝:歷法《夏鄭瀟》載有壹年中各月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業情況。
(2)商朝:商朝的歷法是最偉大的成就,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歷法。商代甲骨文保存了中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形成了自己的固定體系,基本確立了十九年七閏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國:《石幹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人們還測量了壹年中的季節。
(5)西漢:漢武帝制定了《太初歷》。西漢前28年的太陽黑子記錄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代天文學家劉卓編制的《皇歷》創造了壹種新的計算日月運行的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2)唐代天文學家和尚壹行在黃的基礎上編纂的《大》,準確地反映了太陽的運動規律,系統完備,標誌著我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3)壹條線也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測量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8)元朝:元初,太史局成立,編纂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易儀器和標準表,主持了全國範圍的天文調查,編制了與現行公歷年周期相同的編年歷,但比現行公歷早出了300年。
6.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西周:商高講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載於《周篇·舒靜》。
(2)春秋:99乘法表。
(3)西漢:劉欣計算圓周率為3.1547。
(4)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5)三國誌:劉徽應用極限理論,提出了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
(6)南朝:祖沖之精確計算了3.1415926 ~ 3.1415927之間的圓周率,比歐洲早了壹千年。他還註釋了九章算術。他也寫過作曲之類的書。
(7)唐代: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所著《吉谷suan經》,首次提出了三次方程正根的解法,可以解決工程建設中不同寬度的計算問題,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傑出貢獻,比阿拉伯人早300多年,比歐洲早600多年。
(8)明代:數學家程大偉編著《算術大壹統》,為後世的算法奠定了基礎。
(9)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嘎圖介紹了《割圓九法》,並將其研究成果編成《割圓密度與效率》。他用解析幾何的方法把三角函數和圓周率的研究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
擴展數據:
中國古代科技成果是指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包括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煉、鑄造等。
中國古代科技源於生活,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發明創造,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煉鑄造、建築,都帶有鮮明的實用烙印。
體育成績
戰國:物理學成就斐然。莫箐有大量的物理知識,包括杠桿原理和浮力理論的描述,以及聲學和光學的記錄。關於光影關系,針孔成像等。,寫得比較系統,被現代科學家稱為“墨經八光篇”。
醫療和制藥成就
(1)先秦時期: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後人視他為“脈學大師”。他運用視、聽、問、切四診,從脈象診斷病情。診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四診成為中醫的傳統診斷方法,被中醫沿用了兩千多年。
(2)漢代:①戰國出版、西漢編撰的《黃帝內經》是我國早期重要的醫學文獻。奠定了中醫的理論基礎。(2)東漢《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壹部完整的藥理學著作。③華佗,東漢末年名醫,擅長外科,被譽為“神醫”。麻沸散比西方早發明1600多年。④東漢末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其代表作《傷寒論》是後世重要的中醫經典。
(3)隋唐:(1)唐代傑出的醫家孫思邈所著《錢進方》,全面總結了歷代及當時的醫藥成就,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在中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著名藏醫元丹貢布編撰的《四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3)唐高宗時期編纂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出版的藥典。
(4)明清: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了1800多種藥物,10000多種方劑,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的醫學,被譽為“東方醫學大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調查和實驗觀察,註重比較方法的運用,對藥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本草綱目》對藥物的分類體現了生物進化由低級到高級的觀點。李時珍還提出了“鳥生於林,故羽如葉”的觀點,反映了他對動物適應環境、相關變異和遺傳特征的新認識。
參考:百度百科-中國古代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