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的中心是社會關系,壹切社會結構都是從禮中衍生出來的。這是對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理論之間聯系的完整而清晰的認識。儒家思想中的禮儀並不僅僅指壹般的禮儀,而只是遵循禮儀(社會關系)的壹種表達。禮的本質是社會關系,有什麽樣的社會關系就有什麽樣的禮,所以三代不同的禮(夏、商、周)也與時俱進。
孔孟之道是指由孔孟的言論和思想構成的壹套理論體系。孔孟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源遠流長。從漢代董仲舒向漢武帝獻計獻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今天我國提出以民為本的治國方略,構建和諧社會,都體現了孔孟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那麽孔孟的精髓是什麽呢?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各國越來越重視軟實力較量的文化格局下,孔孟如何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
對於孔孟的文化精髓,“仁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孔孟之道包含了許多思想,其中有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值得今天的人們思考。我認為,用今天的眼光來觀察孔孟文化,其精髓就是“民為重,國為次;提出了“君輕”的觀點。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和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強調“仁者愛人”。他們總是向統治者解釋普通人對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重要性,這在崇尚權力的古代是非常可貴的。孟子說:“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其為腹心;如果妳把我當狗或馬,那我就把妳當中國人;妳若待我如糞土,我待妳如仇”;孟子還主張國王應該像周文王壹樣與人民分享皇家花園,他說:“如果國王享受人民,他將是國王!”(《孟子·惠亮·王霞》);《論語·堯曰》稱贊古代君王“人貴”的行為———?我向罪鞠躬,壹萬平方,壹萬平方有罪,罪在我鞠躬?人民壹直在給壹個人。”關於民與國關系的重要性,孔子說:“以道做事,不可停”;“不要生活在動蕩的國家”,避免生命受到威脅(“不要生活在混亂的國家”)。孟子繼承了他的思想,說:“殺了無辜的人,秀才可以離開他的國家。”(“殺人無罪,則士可動。”)“爭地殺人;為城市而戰,為城市而殺。這種所謂率地而食人肉,罪不至死!因此,好戰士受到了懲罰。”(《孟子·離婁上》)在回答梁襄王“誰能壹統天下”的問題時,孟子說:“不輕易殺人的君主,就能壹統天下”(“不喜歡殺人的,就能做到”)。這些都充分說明孔孟把人民的生命置於國家和君主之上。調理,輕浮?每壹位在位的古代國王在統治上的繁榮都離不開他對人民的關心和重視。現在說“愛是沒有國界的”“和諧的地球村”類似於孔孟的“大同”思想。這壹理念與我們今天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政策有相通之處。當然,孔孟之道中的愛民是建立在對君主的忠誠之上的,這與我們今天國家的為民服務的思想有著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