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和西方在音樂審美上有什麽不同?

中國和西方在音樂審美上有什麽不同?

在《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中,“藝術歌曲”被定義為“由專業作曲家創作的、有別於民歌的、具有嚴肅藝術意義的歌曲體裁”。在《新哈佛音樂詞典》中,“藝術歌曲”被進壹步解釋為“以室內樂音樂會為目的而創作的歌曲,以區別於民歌和流行歌曲”。傳統上是為詩歌而寫的音樂,歌詞很文藝,和大部分民謠、流行歌曲都不壹樣。藝術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制定和創作的,而不是由表演者即興改寫的。“西方藝術歌曲起源於19世紀德國和奧地利的浪漫歌曲。中國的藝術歌曲從壹開始就是在借鑒外國藝術歌曲的基礎上創作的,同時又與我們的民族語言、民族氣質、民族情感表達相結合。按照壹般的定義,中國的藝術歌曲是西方音樂的產物,在中國只有近百年的歷史。中國現代藝術歌曲的誕生,壹方面是受西方藝術歌曲的影響,另壹方面是由於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後,壹批具有中國學習技巧、崇尚個性、自由和情感表達的藝術思潮在創作中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相結合,成就了中國的藝術歌曲。總的來說,藝術歌曲是詩樂高度融合的音樂藝術載體,既包含了詩意的文學元素,又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音樂本身的歌唱性。因此,中國的藝術歌曲和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壹樣,具有高雅、細膩、含蓄、理性的個性特征,常常用音樂語言來描繪外部環境和氛圍。歌曲的曲調清新優美,歌詞與歌曲的結合猶如中國的國畫。音樂與中國的詩詞結合,展現了壹種語言的音樂性,創造了壹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藝術美。

產生於20世紀初的中國現代藝術歌曲是中國音樂文化中的瑰寶。中國藝術歌曲從誕生到今天,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都產生了大量受到當時人民歡迎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豐富的內涵,生動地反映了時代的現實生活、思想感情。現實主義創作思維壹直是中國作曲家創作藝術歌曲的主導思維;借古寫今,反映時代,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和美好生活,始終是中國藝術歌曲的主旋律。早期,趙元任、黃自等人的藝術歌曲創作實踐以民族性為目標,不斷吸收西方優秀文化,借鑒西方作曲技法,大膽實踐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民族化。因此,創作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歌曲是中國現代作曲家追求的方向。在中國藝術歌曲民族化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繼承和發揚國內外優秀的音樂文化遺產和寶貴經驗,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民族審美情趣。同時在核心期刊網權威中文核心期刊目錄檢索網學習國外的音樂創作技法和經驗,從中獲取豐富的音樂創作養分和靈感。羅壹峰教授曾將中國藝術歌曲的本質概括為:帶有明顯的室內樂、高雅內蘊的趣味、創作而非民歌、形式精致而尺度不大、演唱聲部受控、詩意境界而情感深刻、個人表達而審美追求。指出中國藝術歌曲的“人的發現”是其哲學存在的基礎;“內在性”是他審美品格的要素;“小敘事”是他創作的出發點;精致是其高雅文化的表現。

中國人講究含蓄,音樂表現也是如此。總的來說,中國的音樂創作喜歡把主題放在最後,正如壹首詩中所描述的,“然而我們叫了壹千遍,她才開始向我們走來,仍然把她的半張臉藏在她的吉他後面不讓我們看到”。西方音樂豪放,屬於開放風格。開頭出現主題,然後慢慢闡述具體內容,令人震撼。

在整個西方文化中,沒有人能像耶穌基督那樣在藝術中得到如此多的表現。就音樂而言,博愛剛毅、寬容謙讓、為人類做出無私貢獻的耶穌基督,已經成為壹代又壹代音樂家所表達的審美形象,成為音樂中永恒的審美理想。

西方音樂從古希臘開始探索音樂的動機、音樂集合、主題、樂句、段落、各種形式和體裁的音樂結構。即探索它們自身的意義和它們在結構中的作用,探索它們的表達能力等。,註重從音樂結構內部研究音樂,探索音樂的表現力和審美。所以西方藝術歌曲內容清晰,技法簡練,創作快捷,表達直白。他們能迅速捕捉瞬間情緒,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讓壹部個性鮮明的音樂作品完整、生動、感人。

形式邏輯自產生於希臘以來,極大地推動和影響了西方哲學和科學的發展。正因為希臘的形式邏輯比較發達,所以後世的西方音樂藝術的音樂形式在進入專業創作後都得到了自覺的發展。民歌民謠有壹節,有單、復二節曲式和三節曲式,有回旋曲、變奏曲、奏鳴曲式。不僅體裁結構多樣,而且善於運用各種形式表達各種情感、思想和內容。

二,中西音樂的審美差異

風俗習慣、歷史典故等文化障礙是文化差異有形的外在表現。而其內在的和無形的表現是由於民族心理原型的差異。在西方,人們更傾向於壹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因此,神秘的宗教成為古代西方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西方文化本質上是宗教文化。在審美方式上,中國古代的審美思維方式是“重悟輕悟”,主張審美主體要進入“悟”的心理狀態去體驗美、創造美,要求審美主體在“心物”與“情景”的無縫統壹中領悟宇宙萬物的生命意蘊和美好本質。

中西音樂的具體審美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中西方音樂地域、民族、時代的差異,中國音樂美學與西方音樂美學也存在差異。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源頭是儒家和道家提出的音樂美學思想,它們都是從春秋以前萌芽中的許多音樂美學觀點發展而來的。中國兩千多年的音樂美學發展史,壹直是以儒道兩家為主導。追求音樂與自然的和諧統壹,

人與宇宙的和諧強調“田弘·胤禛”。反對生活和音樂的束縛。所以中國音樂的審美標準是:感性而不野,欲而不隱。中國傳統美學在中國音樂創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的音樂追求意境深遠,空靈朦朧,以含蓄、淡漠、空靈為上品,以抒情為主要特征,追求意境深遠。它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優美的意境能給欣賞者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間,帶來思想的深化和情感的升華。西方美學的發展主要有兩大流派,即“他律”和“自律”。所謂“他律”,強調音樂的美是受音樂形式(包括情感社會)影響的,它強調的是壹種內容,這種內容決定了形式,即情感音樂審美;相反,“自律論”強調音樂的美只來源於音樂本身,內在因素決定音樂的形式美,強調音樂的內容。

2.比較音樂作品的特點,中西方由於思維方式不同,在音樂上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簡而言之,中國認為“壹曲多用——再創作;西方致力於特別的歌曲——註重原創。”“壹曲多用”的價值取向是尊重原著的風格和原著的欣賞習慣。只有在創作中改變某個“基本調”,才能賦予歌曲新的內涵。《獻給特殊的音樂》以作品的個性為目標,無論是作品的形式,還是創作技法,都是以不重復他人或自己為原則。

3.從音樂作品的作曲方式來看,中西方存在差異。中國傳統音樂作品的創作方式具有集體性和壹次二次創作壹體化的特點。所謂集體性,是指作品中凝結的勞動不是壹個作曲家的個人行為。所謂壹兩個創作的融合,是指作曲家在創作的時候是歌手或者是表演者。同時作曲也是演唱或者演奏的過程,沒有壹兩個創作的分工,很即興。西方音樂作品(主要指西方職業作曲家的作品)的創作方式具有個性化、創作與創作分離的特點。西方音樂作品屬於作曲家的個人勞動,體現了強烈的個性特征。同時,壹、二度創作是有分離的,即作曲家的創作只是為了完成樂譜。

從美學角度觀察中西音樂,我們發現中國音樂註重作品的意境和神韻,強調創作的奇妙和神韻,註重表達的含蓄和圓通,喜歡藝術形式的中庸。西方音樂從壹開始就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息和道德教育色彩,表現形式相對固定,往往給人壹種莊嚴神聖的感覺。西方音樂隨著自身的發展,逐漸加入了生活和現實的氣息,感情的表達直白而激烈,具有很強的情感表達能力。在20世紀,人們很難理解和接受西方怪異的音樂現象。而中國的藝術歌曲創作則將中國的詩歌與文學、中國的民歌與歐洲的傳統技法、中國的傳統音樂技法和現代創作技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和風格的藝術歌曲。此時,歐洲藝術界受到東方文化的滋養,逐漸滲透到歐洲的文化品味和生活中,歐洲作曲家對中國音樂的興趣也開始從異國情調和題材上表現出來。打開了西方人的文化視野,掀起了壹股“中國文化熱”。

總之,隨著文化發展的日益國際化和多樣化,追求多層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已成為壹種社會時尚,品味時尚、風度優雅的藝術歌曲的審美價值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使藝術歌曲在人們的精神享受空間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由於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音樂創作手法和審美標準存在差異。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是在不斷的碰撞中與歐洲文化相交融,借鑒西方音樂的精華,充分肯定其本土性,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基礎上逐步學習和進步。

  • 上一篇:2017妳符合報考農村全科助理醫師的條件嗎?
  • 下一篇:2019年幼兒園後勤工作計劃精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