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摔跤有好多把式:分大大絆子三十六,小絆子似牛毛
身材高大的人與身材矮小的人對摔時,身材高大的人應發揮臂長、身長、腿長的特點,爭取先抓住對方而不要讓對方先靠近自己。反之,身材矮小的人要爭取接近和抱住身材高大的人,盡量限制對方的長處。如對方身體較胖、體力較差時,可設法扯著對方轉動,消耗他的體力,然後再借機進攻。
跤 樁
是基本功,貫穿實戰中每個動作,主練下肢力量和穩定性,培養專項能力,在靜中求動,要求松中有意,自然呼吸,可根據個人情況定時、定式、跤樁功法講究含胸收腹,松尾骨,樁功練法繁多,下面為大家壹壹簡介:
(1) 大架:兩腿開立前虛後實,前承三成力,為三七開,呈大架,左手置肩前平舉,掌心向內,五指靠攏,自然彎曲右手於肩前內和,左手稱前手,要高;右手稱底手,要低於前手。為前高後低,此樁功舒展大方。
(2) 虎坐:又叫騎馬襠,兩腿開立大於肩寬,雙腿半蹲,膝不過足。腳尖向內和,雙手於胸前向內合抱,掌心向內,肘微曲承抱物狀,講究內抱、外靠、沈肩墜肘,氣貫丹田,含胸收腹,內收尾骨,提襠豎頂,目視前方。
● 跤衣部位
1、 衣領叫領
(1) 正領
(2) 偏領(磨盤領)
(3) 倒扒領
2、 衣袖叫小袖
3、 胸襟叫門子
(1) 直門
(2) 偏門
(3) 掛門
(4) 軟門
4、 腰帶叫中心帶
(1) 前帶
(2) 偏帶
(3) 後帶
5、 跤衣下擺遊離部分叫小杈
(1) 直握
(2) 反握
6、 跤衣背後部分叫後契
(1) 後帶上
(2) 後帶下
● 實戰中除抓握跤衣外還可以抓握身體上肢各部位
1、 握腕
(1) 反握腕
(2) 正握腕
(3) 雙手握腕,又叫雙剁腕
(4) 擄腕
2、 握肘
(1) 掐肘
(2) 擄肘
3、 抱脖
(1) 單臂夾頸
(2) 單臂反夾頸(反夾鍋)
(3) 單手抱脖(向後扒抱)
(4) 雙手夾頸(雙手扣腕)
● 跤衣把位抓握方法
1、 抓握大領方法
(1) 正領、偏領:拇指在內,四指在外
(2) 倒扒領:由對方腋下扒對方領,四指在內
2、 抓小袖方法(抓異名側衣袖)
四指在內,拇指在外
3、 胸襟的抓法
(1) 直門:抓異名胸襟上部,拇指在內,四指在外,將跤衣翻起。
(2) 偏門:抓同名側胸襟上部,四指在內,拇指在外。
(3) 反掛門:反腕抓異名側胸襟上部,拇指在外,四指在內。
(4) 軟門:抓異名側中帶上,胸襟下部,拇指在內,四指在外翻起。
4、 跤帶抓握法
(1) 正握後帶:又叫蓋後帶,拇指插入,四指下勾。
(2) 反握後帶:又叫挎後帶,四指反腕插入,拇指在外。
(3) 偏帶:雙手或單手抓握異名側偏帶,拇指在內,四指勾掛。
(4) 中帶:又叫中心帶,單手或雙手抓握對方前帶,拇指在外,四指插入,反腕抓握叫端中帶。
5、 後契的抓握法
(1) 單手抓握對方背後帶上跤衣
(2) 但手抓握對方背後帶下跤衣
6、 杈的抓握法
(1) 反手抓:反手抓握異名側跤衣下擺遊離部分。
(2) 正手抓:正手抓握異名側跤衣下擺遊離部分。
出其不意,在實戰中,利用步伐上的變化,手上耘;橫;捅;撕;推;按;拿。腳上配以耙;蹚。變化多端,出其不意,隨著雙方步伐跤架的變化而變化,得機會使用時及時出手,不得機會時再伺機行事。成功得手贏得輕松,得手不了也不會給對方造成致命的進攻機會。在壹次實戰訓練中,我就看見孟雄小師兄在和對方交手時,使用壹個踹的動作沒有奏效,順勢壹個小耙拿就把對方掀倒在地,動作連貫,瀟灑自如,看著輕松漂亮!充分顯現出中國跤術的順勢而為,以巧制勝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