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印章的來源

中國印章的來源

中國的印章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壹般研究者認為是春秋戰國之交左右。這種說法太保守了。從戰國時期的大量古璽來看,其制作和使用已經相當成熟。如果說1998安陽殷墟出土的饕餮紋青銅印是今天考古所能證實的最古老的印,那麽中國印章的歷史應該是在商代以前。

與印章本身的發展相比,印章與書畫的聯姻要晚得多,這也影響了今天畫家們使用印章的實踐。在紙發明之前,人們使用竹簡和木簡作為書寫材料。密封應用的載體是密封泥漿-壹種覆蓋著密封的幹硬泥漿體。琵琶的使用是從戰國到漢魏時期。從3世紀到4世紀,隨著造紙技術的提高和普及,竹簡逐漸被紙和絲綢所取代,封泥的使用習慣不再流行。印章的應用也逐漸從篆泥變為蘸朱墨於紙。紙張的廣泛應用不僅改變了印章的使用方式,也為印章與書畫的結合創造了條件。

據我們所知,唐代的書畫家還沒有見過在作品中使用自己印章取信的做法。據《十國春秋》記載,蜀前茂州刺史許,“每書題刻,微浸,須改,書苦。”這裏的“銘”就是蓋章、蓋章的意思,和“銘”意思壹樣。由此可見,在前蜀時期,人們就開始在書信中篆刻。正是私印在書信和公文中的介入,為書畫印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融合發展——宋元時期

宋朝重文輕武,經濟文化上的成就是整個封建時代的最高峰。由於宋徽宗、宋高宗等帝王和畫家的倡導,篆刻在文人中風靡壹時,書畫篆刻也迅速發展起來。北宋時使用書畫印章。目前最早的實物是歐陽修的《為明朝讀壹書》,上面蓋有“六壹居士”的印章。歐陽修平時的“修”印和“醉鬼後代永留”印都是具有收藏意義的印。還有歐陽修在《尚恩帖》中的“六十壹居士”印章。宋徽宗建立了畫院,他本人也是詩、書、畫的實踐者。在他自己的畫作和古書畫的簽名題字中,可以看到他的長方形“禦書”印章和葫蘆印章。南宋吳舉自書第二帖白底有“雲鶴道人”印章,《四清圖》卷有朱文《曹軒後裔》和楊午霞白底《出逃禪》。經過書畫家的藝術實踐和推廣,到了北宋後期,印章已經成為書畫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書畫作品上蓋章錢的格式也已經被當時的文人廣泛接受。但如果書畫真的大量使用印章,而且使用的印章多種多樣,米芾應該是先行者。

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在政治上實行野蠻落後的等級制度,使得很多文人放棄仕途,尋找新的心理寄托。社會上“政制易上,道制猶存下”,對於道和藝術來說也是如此,相對寬松的文化環境有利於藝術傳統的延續,詩書畫印的融合也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其中,趙孟頫和王冕是最著名的人物。

趙孟頫在詩歌、書法、繪畫等很多方面都頗有天賦,他所使用的印章都是出自他自己的創作,從篆字的書寫到章法的編排。朱溫創制的《朱溫》印章,用印小篆,篆刻用線條優美飄逸、富有彈性的“玉璽”,所以印面韻味十足,有壹種流動活潑的文人篆刻氣息,與其書畫作品相得益彰。趙孟頫還推動了書畫印章的普及和應用。和米芾壹樣,沒有確切的材料證明趙孟頫是否能刻自己。

中國使用石印的歷史悠久,早在印章創制之初,從考古資料來看,歷代都有。僅長沙壹地,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70年代,就出土了44枚西漢滑石印章,還出土了少量戰國時期官方和民間的石印。但是這些滑石版畫是用來埋葬的。現在故宮博物院藏的漢時期的石印“洽平麻城印”和“鞏縣土城印”作為鑄印的母模,是石印的另壹種用途。但宋元以後,文人參與刻石印的性質不同了。今天,我們從宋元相關文獻和文人篆刻者的史料中可以證實,宋代文人親自篆刻石印是非常普遍的。但元代畫家王冕是第壹個用石頭做印章,自己雕刻的人,記錄得很準確,在畫上就能看出來。自宋元以來,石印成為文人中流行的篆刻材料,使文人不再停留在篆刻的門檻之外,而是進入室內,使文人篆刻集書篆、圖案、刀刻於壹體。從此,篆刻藝術成為文人氣質、思想和審美趣味的直接體現,真正成為詩、書、畫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休閑風格-明清

篆刻在明代中期有了新的突破。作為明清流派篆刻輝煌成就的開創者,文鵬和何震扭轉了印壇上奇形怪狀的九折文字,努力趕超秦漢,開啟了明清篆刻的繁榮局面。從那以後,出現了篆刻熱潮。篆刻作為壹種文人藝術,已經被人們所接受,請名家篆刻已成慣例。同時,繪畫發展到明清時期,抒情寫意的文人畫占據了主流地位,出現了壹大批同時從事書畫、篆刻、詩歌的藝術家,使書畫與篆刻結合得更加緊密。書畫家可以隨意篆刻印章,成為詩書畫並列的文人雅士的消遣。

休閑章的廣泛使用也成為壹種暫時的趨勢。徐康《往事如夢》中記載了這樣壹件軼事:“衡山有‘唯庚寅我將降’之印,人生歲月值寅。文二水(賈)印‘趙賜於好名’,文三橋郡伯(彭)印‘竊比我老彭’,都是依名用成語。”文氏父子的成語印出來,既能告訴人們他們的出生年月,又能顯示出他們的修養和敏感,還能顯示出他們精湛的篆刻技藝,可謂妙不可言。技能的巔峰——吳昌碩

作為篆刻發展的必然結果,晚清篆刻走上了壹條“書印”、“刀印”、“外求印”的復合型創作道路。吳昌碩的篆刻是浙派和徽派的結合,錯綜復雜,屬於秦漢時期。味道濃郁,超越前代哲學家,在印度歷史上被稱為“後浙派”。

吳昌碩的篆刻是因為他在書法上的精湛造詣。他的書法擅長五個方面,蒼勁質樸,尤其是篆書。吳昌碩的篆書,以石鼓文為藍本,融合了三代鐘鼎陶、磚雕等人物的風格,又打破刻板,融入自己的意誌,將結構改為長斜形以增加氣勢和變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還把石鼓篆和草書筆法融入到畫法中,恣意恣意,剛健有致,有很強的石頭氣息。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吳昌碩已經達到了篆刻、書法、詩詞、繪畫同時精通的境界。

近代著名書畫家的用印實踐

現代書畫大師都講究書畫印壹體化。很多書畫家本身就是印刷高手。、齊白石、賴楚生、余等。都是集繪畫、書法、印刷於壹身的大師。但也有壹些書畫家知名度不如印家,管理的印章數量也不多,但對作品中印章的使用卻有獨到的見解,如黃、潘天壽、張大千等。其中,張大千對印章的使用近乎嚴格,可以根據不同時期書畫的不同風格進行搭配。如他早期的畫學《石濤與中共八大》,其書法風格多為工整的人體,帶有濃厚的隸書味道,而他的印章多為自己所刻,風格蒼勁蒼勁。1930年代以後,畫風更為清雅,構圖典雅,刻字改為、何意趣的行書,印章則由方傑侃、等人制作。關於印章的使用,他也有壹套理論:“印章也是方的,圓的印章也可以。如果腰部圓潤自然,則不可用。工筆宜用古璽,人白。大寫意可以用在漢代和皖浙兩派的官印制度中。其中吳讓之最合適,如果明朝沒有什麽是正宗的。”從其使用印章來看,這種說法確實屬實。潘天壽所用印章多來自賴楚生、於、沙孟海等人,屬於壹路印的風格,書畫相得益彰。雖然自刻的很少,但比起專事印刷的大師們,並不遜色。傅抱石還擅長印刷。他的畫風瑰麗深邃,筆法薄硬硬挺,印刷風格古樸空靈,歸功於清逸的性格。魯的印章多為和石凱所制,且各刻壹批。兩人都是版畫大師,風格獨特,空間布局和線條肌理與地畫非常壹致。劉奕雯篆刻,朱培爾篆刻,吳子劍篆刻謝,堪稱書畫和諧統壹的典範。

  • 上一篇:中國的誠信事跡
  • 下一篇:中秋月餅的調查報告,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