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苦,撐船打鐵做豆腐。
家在農村,身邊少不了做豆腐的,尤其是冬天,每天中午必須有的菜就是豆腐。而家裏這邊的豆腐也比較講究,都是用酸漿水點成,不是現代工藝中的石灰。尤其是剛做出來沒下水的豆腐,鮮甜軟糯,入口即化,還帶著壹股豆腐本身的豆香味, 給個生蠔都不換。
那麽為何做豆腐的人變少了呢?
做豆腐本身位列 三大苦 之巔,絕非浪的虛名。每年過年,農村家裏都會自己做豆腐,讓我得以了解到做豆腐的過程。 首先 就是拉豆子,這個現在都是機器了,加水加豆子進機器裏面打成兩半就行,這個叫拉豆黃。 接下來 熬豆黃,將漿倒入鍋中開始熬,滿滿壹大鍋的水都要燒開。 然後 就是濾豆渣,將豆漿中的豆渣過濾出去,豆渣是壹種餵豬的好飼料。 最後 才是最重要的壹步點豆腐,這個需要控制火候,酸漿的量,以及溫度。點好以後的豆腐是豆花,盛放在專門的模具之中濾去水分,就是我們所說的豆腐塊了。
傳統拉豆黃
濾豆渣
打豆腐
是不是光聽這堆工序就已經覺得 暈頭轉向 了?農村裏壹般的農婦想做豆腐需要壹個好身體。壹般都是兩口子做,在我家這邊壹般壹天保底4鍋,賣的好的都是6.7鍋豆腐壹天。這個是相當費人的,曾經有做豆腐的嬸嬸跟我媽抱怨說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過年能睡個好覺,只有過年這幾天豆腐坊不用開門。
越來越少人不做豆腐的原因就是 累。
我家鄰居做了壹輩子豆腐,現在老了壹天只做壹鍋傳統豆腐都是街坊鄰居吃了。通過做豆腐掙下了百萬家產,蓋起了小洋樓。另壹個我知道的做豆腐的更是從山上搬下來的,辛苦做豆腐,十幾年光景,買了房子買了車。但是這個苦妳的能吃的下去。
還有壹個原因就是 科技 的進步 。現在的蒸汽點豆腐,都是機器做,然而做出來的豆腐並不好吃,都是賣給大型超市,讓城裏人買走了,傳統豆腐沒有這麽大的出貨量。
最後就是年輕壹代都不想吃這個苦了,我沒見過壹家做豆腐的讓自己孩子幹這個的。
也許傳統豆腐這個行業會像很多古法壹樣,慢慢的雕零,甚至退出 社會 的舞臺。幾十年以後,恐怕很難在吃到壹口熱乎乎的甜豆腐了。
做豆腐對於我們農村的人來說,是小菜壹喋的事,家家戶戶的婦女同誌都會做,只是現在農村留守在家的都是壹些老人,老人知道過年子女要回來,也不做豆腐是因為:①用打槳機好些老人不會,②用石磨磨人老也磨不了好多豆子,③現在的食品豐富,豆腐也不是當家菜,走親訪友也還用送豆腐了。
以前沒出去打工時,我們當地農村人都種地,收了黃豆都是磨豆漿,做豆腐吃,農忙前磨豆腐做豆腐幹,每天過年必是家家磨豆腐,用石磨磨幾桶豆漿,用壹個口鍋把豆漿燒開後,用紗布把豆渣濾掉,放鹵水點清,白白的豆花壹大鍋,用豆腐裝好壓榨,過年的豆腐就做好了。現在過年從超市裏買回許多豐富的菜回來,所以做豆腐的人相對要少些了。
是的,以前農村要過年時都要自己做壹個豆腐,人口少的人家也要合夥做壹個豆腐。現在自己做豆腐的真的少了,原因與以下內容有關:
1.現在做豆腐的都是專業的了,人們吃豆腐也方便了,什麽時候吃都可以去買了。
2.現在農村種大豆的少了,如果想要自己做豆腐還要去買大豆,費事。
3.過去過年人們吃的蔬菜主要就是白菜蘿蔔土豆,再做個豆腐菜多點。現在人們可吃的菜多了,而且做壹個豆腐要20左右斤大豆,出100多塊大豆腐,根本吃不了有很多都壞了。
以上就是人們很少做豆腐的原因。個人觀點,歡迎討論。謝謝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過年前,有不少地方,家家戶戶需要自己做壹次豆腐的,即使自己不做,也會在年前用糧食換壹些豆腐貯存著的。只是現在這種習俗日漸消失了,為什麽呢?
為什麽過去年前年農村自己做豆腐
要知道為什麽這習俗日漸消失,得先從為啥有這習俗分析起來。
1、親戚走訪,需要準備招待的物資
過年是大事兒,尤其是農村,顯得特別隆重。壹則出門在外的遊子都會回家過年,二則家裏大大小小的親戚,都會在過年期間相互走訪壹趟。
家家戶戶都得準備些飯菜招待這些親戚,豆腐過去在農村也算是能上得了席面的菜了(炸豆腐泡),再者自己家裏人吃個白菜豆腐湯的,也方便,因此需要提前備壹些。
2、過年期間集市關閉,物資需要提前準備
農村過去購買生活物資,買賣情況,壹般都是通過農村的集貿市場,而且是流動的集貿市場,也就是農村集市。
通常就是五天壹個集,就近的集市,壹個月也就是六次大集,春季走訪期間,集市是關閉的。我小時候,老家有個約定俗成的習俗,就是農村做買賣的壹般是過了正月十五再開業。
不出十五開市的很少,但是這期間正好是農村親戚走訪,招待最頻繁的階段,為了避免主婦們無米可炊,也就提前備好了物質。
豆腐就是其壹,有的家裏,都會自己過年做壹些。 過去農村都有石磨,黃豆是自己地裏種的,自己磨豆腐省錢啊!
即使不做的,也會提前購買好了存儲著,要不然年後不開集沒處去買!
其實不只是豆腐,除了豆腐之外,人們還會準備很多食物,各種肉、魚、菜、甚至饅頭、炸貨類的……
為何農村現在很少有人做豆腐了?
以上說的大多數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及以前農村過年的場景,慢慢的,隨著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很多習俗也就變了另壹番模樣。
比如,過去老家過年會煮肉,煮壹個大鍋。為了省錢,有的還自己殺豬,通常兩三家分壹頭豬;還會蒸饅頭,蒸好了用大袋子裝起來;自己磨十斤豆子,做壹個豆腐……
現在農村過年,很少整這些了。為啥?
1、餐桌豐富,豆腐非主流
農村生活條件好了,餐桌也豐富起來。過去舍不得吃的菜,都成了餐桌常菜,白菜燉豆腐也不像以前吃的那麽頻繁,需要的相對少了,也就不需要做那麽多了。
2、購買方便
現在壹則農村買賣除了集市之外,農村城鎮上的商店幾乎天天都營業,買菜購物都很方便,人們也不需要提前貯備那麽食物了。
要吃豆腐,直接去菜店裏買就是了,年三十上午能賣,大年初壹下午也能買,極其方便,而且價格也實惠。
3、自己制作麻煩
相對而言,自己做豆腐反而成了麻煩事兒。壹則過去農村做豆腐都是老手藝,石磨磨碎黃豆,然後紗布過濾,大鍋熬煮豆漿之後,再點豆腐(用鹵水或是石膏),十來斤豆腐做起來,忙活大半天。
這樣還不如買來得方便,再說農村如今做豆腐早就不用石磨了,電磨磨豆腐又快又好,做豆腐的工藝早改進了。農民也不必要為了壹個豆腐,自己準備這些家夥事兒,還是吃現成的就好。
做豆腐的工藝變了,農村生活條件好了,生活方式也慢慢變了,很多習俗也就慢慢消失了。年前做豆腐這壹項,很多地方也就少見了。
不過我老家,有些人依然會在年前多買幾塊豆腐,不為啥,就是喜歡吃這家的豆腐嘛!哪家的豆腐這麽好來,自然是我老爸做得,他七十歲了,冬天喜歡做豆腐,走街串巷去賣,忙活慣了,停不下來呀!
過去過年濃濃的年味是老人們的雙手做出來。進入臘月,壹家子就開始備戰過年。先是趕集上店,磨米碾面。把過年的東西采購好,準備好。再是殺豬宰羊。過了臘月I6大集,每家自釀壹壇老酒。蒸煮炸燒各種食品,樣數還是挺豐富。臨近除夕還要自家做兩個豆腐。做豆腐那壹天,總能吃到那種帶豆腥味的原汁原味的豆腐腦。覺著實在好吃。
試答如問如下:
先說做豆腐,再說為何農村現在很少有人做豆腐。
壹、做豆腐
我在東北遼西農村長大,這裏有幾個節日是必須做豆腐的,即過年(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二、五月節(端午節)、八月節(中秋節)。介紹壹下最傳統的豆腐做法:
1、選豆子:黃豆去雜(混進豆子裏的小石子、小土疙瘩、豆子的桔梗及豆莢皮等,或手工挑或篩或簸);
2、“破”豆子:把選好的豆子用石碾子碾破,豆子表皮與豆瓣分開;
3、簸除豆皮子:用簸箕把破好的豆子裏的豆瓣與豆子表皮分開;
4、泡豆子:把簸凈的豆瓣放在容器裏,先放進的是與豆子重量差不多的井水(冬季溫水),再倒入豆瓣,邊倒邊攪拌,攪拌最好用搟面杖。攪勻之後再補加井水至高出豆瓣200mm左右,如果使用陶瓷或瓦盆類材質的容器,要把搟面杖插入中間(豎直),防止把容器漲破;
5、磨豆子:使用石磨把泡軟的豆瓣磨成豆漿沫(冬季要壹宿時間,夏季較短,不要時間過長防止豆瓣發酵);
6、燒開水:與磨豆子同時進行,量是豆子重量的4倍左右;
7、沏豆漿沫:把磨好的豆漿沫放置在缸裏加燒開的熱水,邊加水邊攪拌;
8、過包:用類似紗布的專業過濾布把沏好的豆漿過濾,包下物為生豆漿,包上物為豆渣;
9、煮豆漿:把鍋底擦壹層薄薄豆油,倒入生豆漿熬制,壹定要小火頭,邊熬邊攪拌,防止“糊鍋”。同時也防止“噴”鍋,在熬制的過程中,在鍋旁放置壹點生豆漿,發現有“噴”鍋的現象出現,加入生豆漿,待生豆漿熟透,蓋好鍋蓋等待15-30分鐘,出鍋就是熟豆漿。
10、點鹵:把熟豆漿淘到缸裏,點鹵水。(鹵水是在調料商店購買的,有劇毒,小心保管)這道工序是豆腐品質的關鍵工序。慢慢加入,邊加邊攪拌,直到成為豆腐腦;
11、壓制成型:把豆腐腦倒入模具之後,上面加水盆再加註水增加重量,之後保壓20~30分鐘;
12、分割:把壓制成型之後的豆腐,根據需要用小而薄的刀具分割之後,成為“白白嫩嫩”的大豆腐。
二、為啥沒人做豆腐
上述12個步驟是傳統的做法,現在有些步驟是簡化或省略了。根據目前農村的情況,沒有那麽多人手,也沒有那麽多人去吃那麽多的豆腐了。繁瑣的事情都交給專業人去做,專業做的雖不是“原生態”的味道了,但是方便了。想起壹句古文為結束語:“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為何現在農村裏面很少人做豆腐呢?
其實做豆腐呢,在農村這邊還是經常能夠看得到的,但是我們來說壹說具體的,總體而言很少人做豆腐了,是為什麽呢?
賣豆腐不掙錢。
對於賣豆腐來說,賺錢的利潤非常少。再加上壹個成本也比較高,所以現在很多人不做豆腐,大多數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畢竟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時候,其他事情能夠掙得利潤都比做到副高的情況之下,很多人都會放棄做利潤比較低的行業。
賣豆腐確實不賺錢。我們這邊也統計過,之前的十多年前,我們村裏面有兩三戶在賣豆腐的。但是這兩年看來現在只有壹戶在賣豆腐,其實那是他們在養豬,賣豆腐只是壹方面,而且能夠把做豆腐剩下的殘渣來餵豬。
食品豐富了。
現在對於蔬菜食品方面已經比較豐富了,所以豆腐呢,已經不是人們最常消費的壹個吃的產品,蔬菜類。
對於以前單壹的蔬菜來講,蔬菜又不是最常消費的產品,所以豆腐卻代替了這個其中的美味。
對於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有選擇性,並且能夠吃到很多的更多的肉類食物。
所以這種情況下到付那卻不是農村裏面經常吃的這個食物,所以呢做豆腐的人也漸漸的變少了。
以前手工現代機械生產
現在做出來的豆腐確實不好吃,對於以前手工制作的豆腐確實很好吃,但對比現在做的豆腐呢,確實不是很好吃啦。
我們不知道大家現在吃的豆腐,到底是南方的水豆腐還是北方的豆腐。
南方豆腐壹般都是比較小塊的,北方豆腐都是比較大塊的。所以吃起來的感覺也是不壹樣,南方的豆腐吃起來比較細膩,北方的豆腐自己來比較粗糙壹些。
但是現在多半商場的都是使用機械生產,手工工藝生產的,已經很少見得到了。
需求量不大,做的人也會減少。
針對任何壹個行業都是壹樣,但這個需求量不大的時候,這個行業裏面做的人也就逐漸的減少了。
正如這個豆腐也是壹樣,對於現在的需求量不是很大的情況來說,做豆腐的人也逐漸的減少,也是很正常的。
更新叠代中,將有的行業會消失掉。很多行業都是壹樣的,在時間的發展當中,需求量逐漸的減少的時候,自然而然整個行業也會隨著時間逐漸的減少或者消失。
出現這種情況不防有以下幾種原因,壹,做豆腐費工費時利潤低,做兩盤豆腐約二三十斤豆子,從磨槳,煮槳,成形再到叫賣得用壹天的時間,掙個七八十塊錢。二,打槳機代替了笨重的石磨,雖然省些工時,但磨出的槳品質差粗糙,口感不好。三,常言說鹵水點豆腐壹物降壹物,用鹵水點出來的豆腐口感細膩,而且豆香濃郁,可就是劑量不好掌握,鹵水用量少了豆腐不能成形,量多了豆腐又有壹種苦澀的感覺,這種技術已瀕臨失傳。所以現在都用石膏來代替鹵水點豆腐,用石膏點出來的豆腐已沒有那種濃郁的豆香,且口感不好,得不到食客的認可,不好賣。
為何農村現在很少有人做豆腐了?
做豆腐是壹種古老和實用的手藝,我記得在以前,也就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我們農村到了臘月過年前都是要做豆腐的,那時候過年前做豆腐、榨油、做粉條、殺豬等都是準備過年必須幹的活。後來這幾樣活慢慢都逐漸少了,特別是做豆腐就更加少了。什麽原因呢?根據我的觀察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壹,做豆腐的原材料少了甚至沒有了。現在農村種的作物主要是糧食作物、蔬菜和壹些油料作物,再就是果樹。在農村種植大豆(我們叫黃豆)的確實不多或者沒有,這樣做豆腐的原材料大豆沒有,怎麽做豆腐呢。
第二,做豆腐的手藝人少了。盡管做豆腐不難,但它還是壹種手藝,
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做豆腐的人慢慢老去或者離世,現在農村會做豆腐的人也就不多了,年輕人基本不會做豆腐的。
第三,人們為了方便就自然不做豆腐了。現在的情況,農村人要吃豆腐都是在市場購買,簡單方便有錢就行。
再者農村居住的人口比較少,買不多的豆腐就可以了,用不著自己做豆腐。
第四,人們的食品多樣化並且越來越豐富,豆腐已經不是必需的食品了。在以前農村人過年過節,如豆腐、雞蛋、肉、油、粉條等是幾樣都是要準備的好吃的基本材料,現在各種食物非常豐富只要有錢就能買到。豆腐也僅僅就是其中之壹了。
根據我的觀察,由於以上幾種原因,農村現在很少人做豆腐了。
確實現在農村做豆腐的不多了,那是什麽原因呢?
做豆腐這行,看似簡單做起來很不容易,用壹句俗話“看花容易繡花難”,形容壹點也不為過,我大舅家裏就是做豆腐的,我跟大家簡單說說他都是怎麽做的
首先,妳得提前把黃豆給磨碎了,我記得小時候磨豆子都是用毛驢拉磨,說實話這個過程的真的太磨嘰了,很慢,好在他家現在買了壹個電磨,這樣方便很多。
因為是在農村來的小豆腐房,所以也就沒有雇人都是自己壹個人幹的,多是半夜起來就開始生火,他家裏有壹口口徑有兩米左右的大鍋,說實話我也是頭壹回見到這麽大的鍋,放好水以後,要把水燒熱就得功夫了,還要把磨好的豆子煮了,把渣子過濾出來,最重要的就是點豆腐,俗話說“ 鹵水點豆腐———壹物降壹物”,點豆腐最重要就是溫度,還有鹵水的用量。沈澱出的就是豆花,在放到濾布上面擺在方形的模具裏面,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很耗費時間和精力,這種苦壹般人吃不了的。
尤其是在我家東北這邊入冬了,家家都會存幾塊凍豆腐,所以在農村冬天的豆腐更是好買了,但我大舅因為上了年紀的原因,做不了多少了,也就是在本村賣個五十塊左右對付點零花錢。
隨著 科技 的進步現在很多大型的豆制品廠,做豆腐都是用的石膏,而且很多手續都是機器操作,代替了人工,說實話這樣的都不不好吃,基本都是在城市裏消化了,農村的小作坊的傳統手藝並沒有年輕人願意做這行,都是些50歲左右的老人在勉強維持掙些零花錢!
農村做豆腐,壹個是這行很苦苦,再有壹個就是會用傳統手藝做豆腐的人很少,農村的年輕人根本就不會碰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