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乒乓球(tabletennis),被稱為中國的“國球”,是壹種世界流行的球類體育項目,包括進攻、對抗和防守。
乒乓球起源於英國,“乒乓球”壹名起源自1900年,因其打擊時發出“PingPong”的聲音而得名。在中國大陸以“乒乓球”作為它的官方名稱,中國香港及澳門等地區亦同。1926年1月,在德國柏林舉行了壹次國際乒乓球賽,***有9個國家的64名男運動員參加了比賽。同年12月,國際乒乓球聯合會正式成立,並把在倫敦舉行的歐洲錦標賽命名為第壹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乒乓球組織機構設有國際乒乓球聯合會、亞洲乒乓球聯盟、中國乒乓球協會。
壹、發展歷程
1、乒乓球起源
乒乓球起源於英國。19世紀末,歐洲盛行網球運動,但由於受到場地和天氣的限制,英國有些大學生便把網球移到室內,以餐桌為球臺,書作球網,用羊皮紙做球拍,在餐桌上打來打去。1890年,幾位駐守印度的英國海軍軍官偶然發覺在壹張不大的臺子上玩網球頗為刺激。後來他們改用實心橡膠代替彈性不大的實心球,隨後改為空心的塑料球,並用木板代替了網拍,在桌子上進行這種新穎的“網球賽”,這就是Tabletennis得名的由來。
乒乓球出現不久,便成了壹種風靡壹時的熱門運動。20世紀初,美國開始成套地生產乒乓球比賽用具,它是美國頭號持拍運動,有超過20萬美國人在打乒乓球。最初,Tabletennis有其它的名稱,如Indoortennis,後來,壹位美國制造商以乒乓球撞擊時所發出的聲音創造出Ping-pang這個新詞,作為他制造的“乒乓球”專利註冊商標,Ping-pang後來成了Tabletennis的另壹個正式名稱,當它傳到中國後,人們又創造出“乒乓球”這個新的詞語。
乒乓球單人比賽原來壹般采取三局兩勝或五局三勝制(每局21分),2001年改為七局四勝制或五局三勝制(每局11分),所謂“局”,英文是Set,發球叫Serve。
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賽中,最負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起初每年舉行壹次,1957年後改為兩年舉行壹次。
2、乒乓球變革
20世紀初,乒乓球運動在歐洲和亞洲蓬勃開展起來。
1926年,國際乒乓球聯合會(ITTF)正式成立,並決定舉行第壹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初期,運動員使用的球拍雖形狀各異,但都是木制的,球彈出後速度慢、力量小,沒有什麽旋轉技巧,打法也很簡單,就是把球在兩者之間推來推去。
1936年,第十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舉行,大賽中出現了令人驚嘆的局面。男子團體冠軍爭奪賽,在羅馬尼亞和奧地利進行,比賽從星期天21時進行。孰料雙方派出三名削球手,由於打法相同,雙方水平又接近,且都用了蘑菇戰術,不肯輕易挑絆,而且企圖從對手的失誤中取勝。比賽進行到三時還是2:2。當地規定,公***場所必須在3時關閉,惹來了警察幹涉,最終耗時31時奧地利才以5:4戰勝。
1903年,英國人古德發明了膠皮球拍,有力地促進了乒乓球技術的發展。從1926年到1951年,世界各國選手大都使用表面有圓柱形顆粒的膠皮拍。擊球時增加了彈性和摩擦力,可以使球產生壹定的旋轉,因而出現了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這壹打法在歐洲流行長久,不少運動員采用這種打法獲得了世界冠軍。這壹時期乒乓球運動的優勢在歐洲,其中匈牙利隊成績最突出,在117項次世界冠軍中,他們獲57項次,占歐洲隊的壹半。但這種球拍只能以制造下旋為主。人人皆此,磨來守去,即使奪得了冠軍也毫無意義。
乒乓球運動的廣泛開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進。最初的球拍是塊略經加工的木板。後來有人在球拍上貼壹層羊皮。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歐洲人把帶有膠粒的橡皮貼在球拍上。20世紀50年代初,奧地利人發明了海綿球拍。最初的球是壹種類似網球的橡膠球,1890年,英國運動員吉布從美國帶回壹些作為玩具的賽璐珞球,用於乒乓球運動。
1959年,容國團獲得了第二十五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後,中國運動員開始登上了國際乒壇。逐漸形成了以“快、準、狠、變”為技術風格的直拍近臺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二十六屆世界錦標賽中,中國隊既過了歐洲關,又戰勝了遠臺長抽加秘密武器——“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選手,第壹次奪得了男子團體世界冠軍。並連續獲得第二十七、二十八屆男子團體冠軍。中國近臺快攻的優點是站位近,速度快,動作靈活,正反手運用自如,比日本遠臺長抽打法又大大前進了壹步。六十年代,中國乒乓球技術水平位於世界最前列,乒乓球運動的優勢由日本轉移到中國。這是乒乓球運動水平的第二次大提高。
在中國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同時,歐洲運動員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終於取日本弧圈球技術和中國近臺快攻打法之長,創造出適合於他們的先進打法,即以弧圈球為主結合快攻的打法。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克蘭帕爾和約尼爾。以快攻為主結合弧圈球的打法,是以正反手快攻為主要技術,用反手快撥快攻力爭主動,以正手拉弧圈球尋找機會扣殺為得分手段。代表人物是瑞典的本格森、捷克的奧洛夫斯基等。這兩種打法的特點是放置較強,速度快,能拉能打,低拉高打,回旋余地較大。乒乓球運動又推進到放置和速度緊密結合的新高度。這是乒乓球運動水平的第三次大提高。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交往和學習研究的加強,各種打法互取長短,使乒乓球技術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和提高。比如,中國近臺快攻、直拍快攻結合弧圈球、橫拍快攻結合弧圈球等打法和技術,均有所發展和創新,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國際乒乓球聯合會已擁有186個會員協會,是世界上較大的體育組織之壹。
1982年,國際奧委會通過了關於從1988年起把乒乓球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的決定,推動了乒乓球運動更快地發展。
“小球”變“大球”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隊囊括第三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7項冠軍之後,就有人提出把乒乓球加大,把網加高等建議,但這壹建議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此後,乒乓球運動技術不斷發展,球速越來越快,旋轉越來越強,不少運動員對陣時回合減少;有時球飛如閃電,觀眾還未看清,勝負已經決出,削弱了乒乓球愛好者的興趣。
1999年在大維第四十五屆世乒賽期間舉行的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上,“大球改革”提案因未獲得四分之三多數票而被擱置。
2000年2月23日,國際乒聯特別大會和代表大會在吉隆坡通過40毫米大球改革方案,決定從2000年10月1日起,使用直徑40毫米、重量2.7克的大球,從而取代38毫米小球。
2017年6月9日,國際乒聯官網宣布,乒乓球混雙將成為東京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而之前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就透露,國際奧委會將在洛桑舉行執行委員會將召開會議決定是否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乒乓球比賽中增設混雙項目,而如今國際乒聯官網公布,東京奧運會將設立乒乓球混雙項目,這個決定無論對於中國軍團還是東道主日本都是壹個利好消息,畢竟中日都有實力爭奪這枚金牌。
二、發展階段
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大約經歷了六個階段:
第壹階段
1926年至1951年,歐洲乒乓球運動的鼎盛時期。在這期間,規則的改變和器材的改革,有力地促進了技術的發展。如球臺由4.8尺長增至5尺,球網由6.5寸高降為6寸,球從軟球改為硬球。對比賽時間也做出規定:壹場三局兩勝的單打,不得超過1小時,五局三勝的比賽不得超過1小時45分鐘,禁止用手指旋轉球的那卡爾式發球。
第二階段
1952年至1959年,日本乒乓球震動世界乒壇。
第三階段
1959年至1969年,中國乒乓球隊崛起,朝鮮乒乓球隊嶄露頭角。
第四階段
1971年至1979年,歐洲隊復興,中國乒乓球隊重整旗鼓。
第五階段
1981年至1988年,中國乒乓球隊攀上世界高峰,演變成“中國乒乓球隊對壘世界各國隊”的局面。
第六階段
1991年以後,世界各國乒乓球隊對壘中國乒乓球隊,成績卓著,歐洲隊領先5~6年。中國乒乓球走出低谷,重攀高峰。
三、奧運會乒乓球比賽硬件場地
(壹)場地設施
1、比賽區域
包括可容納4張或8張球臺(視競賽方法而定)的標準尺寸(8米寬、16米長、天花板高度不得低於4米)的正式比賽場地、比賽區域還應包括比賽球臺旁的通道、電子顯示器、運動員、教練員座席、競賽官員區域(技術代表、裁判長、仲裁等)、攝影記者區域、電視攝像區域以及頒獎區域等所需要的面積。
2、燈光
奧運會為了保證電視轉播影像清晰,要求照明度為1500~2500克斯。
3、地面
地面應為木制或經國際乒聯批準的品牌和種類的可移動塑膠地板。地板具有彈性,沒有其它體育項目的標線和標識。地板的顏色不能太淺或反光強烈,可為紅色或深紅色;不能過量使用油或蠟,以避免打滑。
4、溫度
館內比賽區域的空氣流速控制在0.2~0.3米/秒之內,溫度為20~25℃左右,或低於室外溫度5℃。
(二)器材規格
1、乒乓球臺
場地規格賽區應由0.75米高的同壹深色的擋板圍起,並與相鄰的賽區及觀眾隔開。每張球臺的比賽場地面積為8米×16米。場地內放有球臺、球網、球、擋板、裁判桌、裁判椅、計分器等。每張球臺至少還要使用兩臺電子計分牌,決賽時使用四臺。電子記分牌安放在乒乓球比賽場地兩側後面或四角,牌上有運動員的姓名、所屬國家或地區、時間、各局比分等,使觀眾在看臺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顯示屏上的比分。體育館內還有壹個所有觀眾都能看清楚的大電子顯示屏,能同時顯示所有球臺比賽的有關信息。決賽或僅使用壹張球臺比賽時,裁判員使用話筒,以方便全場觀眾觀看比賽。器材規格球臺——高76厘米、長2.74米、寬1.525米,顏色為墨綠色或藍色。球網——高15.25厘米、臺外突出部分長15.25厘米,顏色與球臺顏色相同。球——呈白色或橙色,且無光澤,直徑40毫米、重量2.7克的硬球。擋板——高0.75米、寬1.4或2米,顏色與球臺顏色相同。所有器材均由國際乒聯特別批準和指定。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包括訓練設施均必須采用相同牌號的器材。
2、球拍類型
(1)正膠海綿拍
正膠就是膠皮顆粒向上、高度與直徑相等的膠皮。它彈性好,擊球穩且速度快,略帶下沈的感覺,適合近臺快攻型的球員使用。如果覺得自己手腕動作靈活,而大臂和腰腹力量不夠,那最好選擇以速度制勝的正膠球拍。
(2)生膠海綿拍
生膠就是顆粒向上、直徑大於高度的膠皮。特點是擊球有下沈,搓球旋轉弱,適合近中臺選手使用。
(3)反膠海綿拍
反膠就是粘貼時粗面向下、黏性較大的光面向上的壹種膠皮,全歐洲的選手均采用此種膠皮。反膠打球的旋轉力特強,所以打法以旋轉為主的球員(如弧圈球、削球)必諳此道。當然,反膠容易制造旋轉,也容易吃轉兒,掌握有壹定難度。
(4)長膠海綿拍
壹般來說,高度超過1.5毫米的膠皮稱為長膠。這種膠皮的膠粒很軟,顆粒細長,支撐力小。主動制造旋轉的能力很差,主要依靠來球的強旋轉或沖力大來增加回球的旋轉度。由於長膠的性格特殊,不利於少兒掌握,而且會幹擾球感,因此國家已經禁止少兒比賽使用長膠。初學者和技術不高的愛好者同樣不適合用長膠!
(5)防守型海綿拍
用拍壹般以削球為主,屬於旋轉型打法,故而橫拍削球手多以反膠為主,反手則花樣繁多。生產的球拍上,多標明有“進攻”、“全面”、“防守”等類型的分類標識,可供愛好者選擇。初學者,不妨選用控球容易的低檔球拍來矯正動作,待水平逐漸提高、形成穩定的打法後,再挑選針對性較強的中高檔底板。中低檔的球拍不壹定就不好用,哪塊球拍用順手了,哪塊就好用。
(三)燈光要求
奧運會為了保證電視轉播影像清晰,要求照明度為1500~2500勒克斯,所有球臺的照明度是壹樣的。如果因電視轉播等原因需要增加臨時光源,該光源從天花板上方照下來的角度應大於75度。比賽區域其它地方的照明度不得低於比賽臺面照明度的1/2,光源距離地面不得少於5米。場地四周壹般應為深顏色,觀眾席上的照明度應明顯低於比賽區域的照明度,要避免耀眼光源和未遮蔽的窗戶的自然光。
(四)球的規格
乒乓球,分為“有縫”和“無縫”兩種工藝。
“小球”變“大球”。
1999年,在大維第四十五屆世乒賽期間舉行的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上,“大球改革”提案因未獲得四分之三多數票而被擱置。
2000年2月23日,國際乒聯特別大會和代表大會在吉隆坡通過40毫米大球改革方案,決定從2000年10月1日起,使用直徑40毫米、重量2.7克的大球,從而取代38毫米小球。乒乓球單人比賽原來壹般采取三局兩勝或五局三勝制(每局21分)。
從2014年7月1日開始,乒乓球國際比賽將啟用全新的、以高分子聚合物為原料的新塑料球,用以替代沿用了123年的乒乓球制造原料——賽璐珞。
2016年6月30日之前,賽璐珞和“新材料”兩種乒乓球可以在市場上同時合法銷售。2016年7月1日開始,賽璐珞球將全面退出歷史舞臺。
四、乒乓球發球方式
(壹)正手發奔球
1、特點:球速急、落點長、沖力大,發至對方右大角或中左位置,對對方威脅較大。
2、要點:①拋球不宜太高;②提高擊球瞬間的揮拍速度;③第壹落點要靠近本方臺面的端線;④點與網同高或稍低於網。
(二)反手發急球與發急下旋球
1、特點:球速快、弧線低,前沖大,迫使對方後退接球,有利於搶攻,常與發急下旋球配合使用。
2、要點:①擊球點應在身體的左前側與網同高或比網稍低;②註意手腕抖動發力;③第壹落點在本方臺區的端線附近。
(三)發短球
1、特點:擊球動作小,出手快,球落到對方臺面後的第二跳下不出臺,使對方不易發力搶拉、沖或搶攻。
2、要點:①拋球不宜太高;②擊球時,手腕的力量大於前臂的力量;③發球的第壹落點在球臺,不要離網太近;④發球動作盡量與發長球相似,使對方不易判斷。
(四)正手發轉與不轉球
1、特點:球速較慢,前沖力小,主要用相似發球動作,制造旋轉變化去迷惑對方,造成對方接發球失誤或為自己搶攻創造機會。
2、要點:①拋球不宜太高;②發轉球時,拍面稍後抑,切球中下部;越是加轉球,越應註意手臂的前送動作;③發不轉球時,擊球瞬間減小拍面後仰角度,增加前推的力量。
(五)正手發左側上(下)旋球
1、特點:左側上(下)旋轉力較強,對方擋球時向其右側上(下)方反彈,壹般站在中線偏左或側身發球。
2、要點:①發球時要收腹,擊球點不可遠離身體;②盡量加大由右向左揮動的幅度和弧線,以增強側旋強度。③發左側上旋時,擊球瞬間手腕快速內收,球拍從球的正中向左上方摩擦。④發左側下旋時,拍面稍後仰,球拍從球的中下部向左下方摩擦。
(六)反手發右側上(下)旋球
1、特點:右側上(下)旋球力強,對方擋住後,向其左側上(下)反彈。發球落點以左方斜線長球配合中右近網短球為佳。
2、要點:①註意收腹和轉腰動作;②充分利用手腕轉動配合前臂發力;③發右側上旋球時,擊球瞬間球拍從球的中部向右上方摩擦,手腕有壹個上勾動作;④發右側下旋球時,拍面稍後仰,擊球瞬間球拍從球的中下部向右側下摩擦。
(七)下蹲發球
1、特點:下蹲發球屬於上手類發球,中國運動員早在50年代就開始使用。橫拍選手發下蹲球比直拍選手方便些,直拍選手發球時需變化握拍方法,即將食指移放到球拍的背面。下蹲發球可以發出左側旋和右側旋,在對方不適應的情況下,威脅很大,關鍵時候發出高質量的球,往往能直接得分。
2、要點:①註意拋球和揮拍擊球動作的配合,掌握好擊球時間。②發球要有質量,發球動作要利落,以防在還未完全站起時已被對方搶攻。③發下蹲右側上、下旋球時,左腳稍前,身體略向右偏轉,揮拍路線為從左後方向右前方。拍觸球中部向右側上摩擦為右側上旋;從球中下部向右側下摩擦為右側下旋。④發下蹲左側上、下旋球時,站右中部向左上方位稍平,身體基本正對球臺,揮拍路線為從右後方向左前方。拍觸球摩擦為左側上旋;從球中部向左下部摩擦為左側下旋。⑤發左(右)側上、下旋球時,要特別註意快速做半圓形摩擦球的動作。
(八)正手高拋發球
1、特點:最顯著的特點是拋球高,增大了球下降時對拍的正壓力,發球速度快,沖力大,旋轉變化多,著臺後拐彎飛行。但高拋發球動作復雜,有壹定的難度。
2、要點:①拋球勿離臺及身體太遠。②擊球點與網同高或比網稍低,在近腰的中右處(15厘米)為好。③盡量加大向內擺動的幅度和弧線。④發左側上、下旋球與低拋發球同。⑤觸球後,附加壹個向右前方的回收動作,可增加對方的判斷(結合發右側旋球,更有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