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的傳統風俗
農歷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竈底下掏壹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壹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壹個個圓來。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二月二龍擡頭的傳統風俗,歡迎大家參考!
二月二龍擡頭的傳統風俗 篇1
廣西:土地節
桂東地區客家人稱“二月二”為土地節,客家人居住的村邊都修建有土地廟。每年農歷二月二這天,他們備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帶上香火蠟燭、紙錢等到村邊土地廟祭供,場面肅穆,以求土地神庇護,得以安居樂業(王建同:《廣西客家研究綜論》第壹輯)。
飲社酒(治聾酒)。傳說社日酒可以治耳聾,因此人們稱社日酒為治聾酒。宋代陸遊《社日》詩:“幼學已忘那用忌,微聾自樂不須醫。”又作註曰:“古謂社酒治聾。”清光緒《通州直隸州誌》載:“春分後戊日,村之民賽土神,置酒聚飲,曰:‘酒治聾。’”此外,在廣西也有此俗記載。民國《來賓縣誌》載:“蓋古者社日飲治聾酒,因以是恐村婦之溺愛耳。”民國《榴江縣誌》也載有春秋“社日”飲治聾酒的習俗。
廣西賀州客家人在土地節做糍粑吃,並且要放棠梨葉,傳說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接社。即娘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兒歸寧。早在宋代,婦女在社日壹般不參加祭社活動,而出現婦女於是日“歸寧”的習俗。民國廣西《桂平縣誌》《全縣誌》都載有此俗。
搶花炮
搶花炮的“花炮”是鐵制圓環,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然後置於送炮器上。送炮器即鐵炮,內裝火藥,燃放後即把花炮沖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時參加者均可奮勇爭奪。按民間傳統,只燃放三炮。搶得頭炮者,則萬事吉祥如意。搶花炮是壹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也是壹項勇敢者的運動。歷經千百年的搶花炮民俗,已列入了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趕歌圩
鄧龍屯壯族歌圩節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二月初二,遠近群眾匯集於此,舉行壹年壹度的壯族歌圩節,賽唱壯族山歌。他們以歌傳情,以歌會友,節目精彩紛呈,吸引四鄰八方眾多群眾到場觀看,熱鬧非凡。
看鬥牛
上林縣木山鄉廟會形成於清朝初期,由附近的村民自發組織。廟會上,人們可以興味盎然地觀看鬥牛、鬥雞、山歌對唱、獅公舞表演、打陀螺、球賽等多種傳統民間活動。還可品嘗各種美食小吃,欣賞民俗節目演出。
逛廟會
農歷二月初二,當地舉行壹年壹度的文武廟會,祭社遊行、舞龍舞獅、賞花燈、唱大戲等活動相繼上演。村民則殺雞宰鴨、擺酒設宴招待親朋好友,***同祈求新的壹年和諧安康、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二月二龍擡頭的傳統風俗 篇2二月二龍擡頭,俗稱“春龍節”,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天慶祝“龍擡頭”以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經過千百年的沿襲,龍擡頭已經深入人心,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慶祝形式。就讓我們壹起來看看,都有哪些獨特的習俗吧。
1.引錢龍 ①山東地區用竈煙在地面畫壹條龍。壹是請龍回來興雲布雨,祈求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蟲都躲起來,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有益。 ②晉西北地區引錢龍,選擇壹棵大樹或壹塊大石,用灰線圍灑壹圈,再用紅線拴壹枚銅錢置圈內,牽線回家,用容器蓋住即成。 ③還有地區在這天清早,人們從井裏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誰最先挑回家就最先引到錢龍,這年財運就會非常好,所以經常出現淩晨爭先恐後挑水的情形。
2.敲龍頭 敲龍頭喚龍醒來:東北部分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壹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裏用竈灰撒壹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
3.剃龍頭 農歷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民間認為在這壹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擡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壹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發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另外民間流傳“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很多人臘月都不光顧理發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4.吃龍食 這壹天在飲食上也有壹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壹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面條名曰“扶龍須”,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吃面條叫食“龍須”,面條、餛飩壹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壹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這些都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願望。
5.吃豬頭肉 這壹天在飲食上也有壹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壹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面條名曰“扶龍須”,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而吃餃子則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面條、餛飩壹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壹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這些都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強烈願望。
6.芥菜飯 芥菜飯是浙江溫州傳統的漢族小吃,飯松菜嫩,香甘爽口,別有風味。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同時芥菜飯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壹餐飯。因為芥菜味苦,用來悶飯代表年已經過完了,大家過好吃苦耐勞的準備,為新的壹年奮鬥的用意。芥菜爽口好吃,含有大量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能提高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
7.爆米花 春節過後農村很快就要進入春耕春種季節,要對種子發芽率進行鑒定。那時是把上壹年留作種子的玉米、大豆弄壹點放到鍋裏炒。遭蟲蛀或者受潮變質的種子不會炸裂,農民以此來判定種子發芽率,以確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同時還有關於龍王為救黎民百姓違抗玉帝旨意的傳說,玉帝要金豆開花才放他,民間於是炒玉米爆開花救出龍王的故事。
8.放龍燈 河三角洲及壹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稭紮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蔔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裏或灣裏點燃,為龍照路。借此娛樂同時又傳遞壹種美好的祝願。
9.圍糧倉 農歷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竈底下掏壹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壹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壹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後,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當年的大豐收。
10.祭 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擡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11.居家禁忌 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壹天要擡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我擡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12.接姑娘 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過了正月,二月二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尤其那些懷有身孕的小媳婦,有將龍氣帶回娘家的說法。在娘家的日子裏,“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輕松而愉快。城裏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壹起帶回來吃壹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北方大多數地區很流行,不少地區壹直沿續至今。
二月二龍擡頭的傳統風俗 篇3二月二,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各民族地區。此俗唐代已有記載,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新雨晴,草牙菜甲壹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壹字行。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谷、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剃頭、迎富等活動。
二月二有挑菜、踏青、剃頭、迎富等活動
龍擡頭的原因
為什麽要二月二龍才擡頭呢?因為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蘇、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
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麽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為什麽是龍擡頭呢?因為二月初處於驚蟄前後,蟄伏壹冬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龍擡頭了,意味著龍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食俗
普通人家在這壹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攀龍角;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挑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對皮膚有好處
吃春餅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壹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壹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壹起卷進春餅裏,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壹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溫州人吃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老北京人吃驢打滾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驢打滾是壹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二月二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鹹粥。
福州人吃鹹粥
二月二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鹹粥。鹹粥是以糯米、芹菜、蔥、蒜、蝦米、海蠣、肉絲等為原料,煮成的鹹味稀飯。二月二煮鹹稀飯,主要是因為古時的福州,物質不豐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時難得雞鴨魚肉,只能在過春節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購壹番,為大年三十和正月備足糧草(因為正月期間,許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場上不易買到合適的食品)。
儲存了將近壹個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經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將腐爛變質的時候了,節儉的家庭主婦就在二月二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壹起,加壹些糯米,煮成稀飯,全家人圍在壹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費。二月二之後,又開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飯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鹹稀飯的習俗就形成了。習俗
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這天民間壹直有理發去舊的說法。為孩子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擡頭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叫剃龍頭,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
借龍擡頭之吉,剃頭保佑孩子健康成長
有民諺為證:二月二,龍擡頭,孩子大人要剃頭。這壹習俗的形成還有另壹個原因,舊俗正月是不能剃頭、理發的,因為有這樣的禁忌,民間壹直等到二月二龍擡頭後才開始剃頭,今天在北方仍是如此。如今,人們習慣趕在春節前做個新發型,到了二月二,壹個多月過去了,頭發長了不少,也是時候理發了。
婦女們在這壹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壹天要擡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我擡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晉北地區 禁百蟲
這壹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壹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壹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壹條水跡回到家中,將余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壹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驚蟄過,百蟲蘇。
晉西北壹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壹棵大樹或壹塊大石,用灰線圍灑壹圈。再用紅線拴壹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竈灰,灑壹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壹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壹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裏,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壹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墻縫、墻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開筆禮
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壹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
村民們以淳樸的情懷用古老傳統的方式祈盼國泰民安
福建南曹村 迎春遊
福建省福清市江陰鎮的南曹村傳統的民間習俗。南曹村是江陰本島單壹姓氏翁姓人口最多的壹個自然村。南曹村的二月初二日報恩寺桃溪境迎春神遊甚為壯觀,人們裝扮成狀元、榜眼、探花郎、文武百官,彩旗、腰鼓隊、旱船、蚌女、十番、舞龍、舞獅參遊人數眾多。春和景明,大地綠遍,到郊外走走,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
樸實的村民們以淳樸的情懷用古老傳統的方式迎接著新壹年的平安與豐收,祈盼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繁榮昌盛。
二月二龍擡頭的傳統風俗 篇4龍擡頭(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擡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壹個傳統節日。那麽二月二有什麽習俗呢?
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祭龍神
我國古代許多地方,每到龍擡頭這天,人們都要到江河水畔祭龍神。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萬萬得罪不可。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滾子支起來,表示“龍擡頭”。滾,雷聲大作,嘩嘩地下起了大雨。為了紀念這“龍擡頭”的日子,人們規定每年農歷二月二為“春龍節”。
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祭剃龍頭
俗話說“龍不擡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歷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擡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壹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壹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壹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另外,在我國民間流傳著“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後,壹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發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壹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壹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願望。
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祭引錢龍
我國壹些地區過春龍節,用竈煙在地面上畫壹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壹是請龍回來,興雲布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
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祭接姑奶奶
二月二這天還有壹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裏“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壹是正月裏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壹歇;二是新的壹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壹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做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裏,“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松而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