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村的地理位置可以用奇怪來形容,“到了村口才能看到村子”。因為這個村子建在群山環繞的小盆地裏,中間不到壹平方英裏,道路都在山腳下,到了村口才能看到村子。村裏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縱橫交錯,蜿蜒綿延。每條街道都是用碎石鋪成的,街道之間用房屋連接,房屋與街道壹字排開。規劃有序,錯落有致,充滿詩情畫意。生活在這裏,安定、平靜、祥和,堪稱真正的“風水之地”。村裏有4000多間石屋,3700多米的石街,1000多個石坑,2000多畝石梯田,2000多件石器,200多塊石碑(現在還有幾十塊)。這是壹個名副其實的石頭村。
古村落完整地保存了石街、石亭、石墻、石桌、石凳、石碾、石籬、石碑、石窯、石筆、石蓋、石錘、石槽、石龕,還有許多奇石、美石。總之,滿眼的石頭真的是壹派“廣袤大地真幹凈”的景象!
村裏最有特色的建築是梁青亭,據說是由於謙的侄子於建成壹人所建。此亭建於明朝萬歷九年。下面兩層為全石結構,上面壹層為磚木結構,外形與北京前門箭樓相似。很神奇的是,下面兩層沒有打地基,是用巨大的石頭壘起來的。每塊石頭都大得驚人,有些重達壹萬公斤。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簡直不可思議。整個建築都是由未經切割的大大小小的石頭構成的。當時沒有施工機械,不知道他是怎麽施工的,花了多少心血才建成這個亭子。村裏還有壹座皇家牌坊。不知道清朝哪個皇帝給村裏的寡婦建了個貞節廣場。壹生清正廉明的於謙,最終以“意圖謀反”之名被殺,成為千古奇怨。家破人亡的俞家,對何去何從眾說紛紜。在離錢老家杭州很遠的河北省,有壹個這樣的小山村,住著400多戶余姓人家。跨過太行山山麓,踏上崎嶇的鄉間小路,杭州CPPCC秘書長徐全海帶領尋人隊來到這個被稱為“魚枷石村”的地方,期望找到關於於謙的點點滴滴。
魚枷村是壹個保存完好的石文化村落,位於河北井陘縣中西部,面積1平方公裏,400多戶,1 . 6萬余人。1998 165438+10月1被河北省民俗學會命名為“魚枷石頭民俗村”。距井陘縣城15km,石太高速林岫出口右轉,約5km車程到時宇祠堂,是壹座保存完好的石頭四合院。我們可以看到,祠堂大院的北面(正房)是祠堂,門口掛著壹塊金字匾額“視聞”,門兩邊掛著木對聯,上面寫著“基業遠傳祖業,水藻為蘋果時水源香。”在祠堂的中間,有壹個道教聖地。神龕裏的牌位兩側有四條雕刻的金龍,上面寫著“壽壽”二字。牌位中間鐫刻著“祖師爺禦府君諱以甲士神”的金字。據余家村村民介紹,余有道是於謙的長孫。俞有道有五個兒子,家譜分為五股。黃色緞子做的家譜上點綴著逝者的名字。
據村民介紹,自古以來,禹的子孫就有回鄉祭祖的傳統。以前每年春節都要祭祖,年復壹年,越來越隆重。相傳清代有十二位文人,頭戴鮮花,敲鑼打鼓回家祭祖。
祭祖是壹種形式。讓我們高興的是,我們采訪的成年人和中學生都知道,於謙是他的祖先,於謙是壹個忠厚老實的大臣。魚枷村最著名的四合院是四合樓四合院,建於明末。占地兩畝,房屋100間,建築面積近1000平方米。分為東屋和西屋,都是北高南低,三面有建築。兩院正房下層為石券洞,九間無梁廳。建築雄偉高大,古樸典雅,偏右錯落,寬敞寬敞,冬暖夏涼。爬上二十壹級露天石階,也就是走到樓上的“客席”。這是招待客人和貴賓的地方。室內有粗大的梁柱,沒有隔間,又寬又高,氣勢恢宏。正中間是門,兩米多寬。兩個開欄相互隔開,中間有四扇帶花的木門。門的兩側,下部有幾十厘米高的短墻,短墻上安裝的全是花格窗扇。窗戶前面有壹條長長的走廊。站在這裏向前看,南山盡收眼底。樓下西廂房後面有壹排小房間,是長作坊、養殖間、打磨間、倉庫、工具間、井房等等。大家的風格可見壹斑。兩府大門均為巽門,上有門樓,下有門洞,瓦檐寬大高聳。門檻兩側是石墩,兩扇黑漆大門,兩對古鈸和門環。門板上水平排列著四排球形圓釘。門檻前是石課,門外側配有馬拴鼻和馬架石。這個四合院的家族曾經出過明清十二秀才,在這個偏僻的地方也不容易。這種“四合樓院”在俞家石村是首屈壹指的,在方圓周圍非常有名。
村裏近300個四合院,全都壹個樣,各有各的韻味。雖然院子有大有小,但每家每戶都幹凈整潔。院內遍布石榴樹、海棠樹,擺放山花怪石。屋外的石柵欄上有石環和鐵環,用來拴動物。屋檐下有形狀各異的排水管。奇怪的是,管道正對著院子。問業主,回答“多年沒有地下水,每家都要接收屋頂的雨水。”
在魚枷村,“石頭村博物館”,這是壹個真正的庭院,沒有什麽可看的,遠不如直接去村裏觀看。其實魚枷村附近的匯泉村和浪窩村也是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典型的石頭村,沒有遊客,沒有商業氣息,非常值得壹看。我們只是擔心,有了魚枷村的示範效應,估計那兩個村的村民不會永遠“拒腐不沾”。我們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下次再來,可能就是60塊錢的車票了!“涼亭”是壹座傳說中的建築,又名“仙人亭”,位於余家村的標誌性建築——賈村東門。這個亭子建於明朝萬歷九年(1581),據說是由法力無邊的俞錫純所建。據說涼亭原計劃有九層,但建到第二層時,於西春在掛氣動牌匾時傷了胳膊,後不治身亡。今天,在清涼閣的石板路上,還能看到余錫春受傷後留下的血漬。
涼亭有三層,第三層是村民用木磚修的。其建築風格獨特,構思巧妙,雕梁畫棟,五脊六獸,重檐。東門掛氣動石碑,西門掛扇形鎏金碑,南側嵌圓雕龍頭,扇形碑上寫有“涼亭”三個鎏金大字;風動石碑制作奇特,兩個孩子圍著梅花鹿,風不動。
奇怪的是,這麽高的建築竟然沒有打地基,也沒有填輔材。在天然石底的基礎上,巨大的石塊原地站立,自下而上完全奠定了基礎。石頭巨大而神奇,有的長達數米以上,有的重達數噸,有的完好無損,有的痕跡很少,結構粗獷奔放,設計獨特。整個建築充滿了古樸和粗獷。
此外,村裏的古戲臺、真武廟、時宇祠堂以及各種水井和石器也值得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