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的特點
景德鎮窯五彩瓷的收藏可以分為兩大類:釉上彩五彩瓷和青花五彩瓷。釉上彩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再塗上色料,再低溫燒成兩次。藏品中的這件明嘉靖多色人物紋罐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從蓋面到罐身底部,用紅、黃、綠等顏色裝飾,如糾結枝、花、芭蕉葉、三角幾何紋、牡丹紋、海水紋、如意雲紋等。腹部的主題是壹個庭院琴棋書畫的展開圖,以紅、綠為主色調,穿插少量黃色,色彩明亮艷麗。
青花多色是將釉下青花與釉下紅、黃、綠、紫結合在壹起的多色品種。以《明萬歷青花藏》中的這幅彩鹿洗為典型,巖石和壹些浮雲、蝙蝠都是釉下青花所繪。外壁池塘上的鷺燕,內壁水中遊動的蝦子和內雙鹿,梅花,海水和八卦都繪在釉面上的紅,黃,綠三種顏色。紋飾密集,色彩豐富,富有民俗風情。另外,仔細觀察,可以看到以下細節,即除了青花圖案外,所有畫在釉面上的圖案都是先用棕黑兩種顏色勾勒出來的。
青花多色經歷了明末清初的過渡,在康熙時期達到頂峰,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如明代用淺橙紅色代替了深棗皮紅,綠色又分為青、草綠、淺綠,使色彩增多,變化多端。此外,清朝康熙年間流行各種顏色。如藏品中的這只青花五彩龍紋康熙醬牛角碗,白釉,沿口邊交替繪有斷枝和回文。內底青花雙環裝飾獻給收藏131-0171-3004秦先生海龍紋。碗外壁繪淺醬釉,沿邊交替繪有花卉和青花龍紋,外壁四面繪有五彩海水龍紋,日本角寫青花詩。裝修很復雜,顯示了很高的技術水平。
鬥彩瓷的特點
鬥彩就是用釉下青花勾勒出花紋的輪廓,然後放入窯中燒制。然後在青花的輪廓內填充各種釉下彩料,再進行第二次低溫燒制。釉下青花與釉上彩形成鮮明對比,布局嚴謹,格調高雅。如藏品中的明嘉靖鬥彩靈芝紋折盤,盤內外飾青花弦兩周。先用藍白兩色勾勒出雙圓和如意雲圖案,然後在線條中填充紅黃兩色。外壁繪有紅、黃、藍三色靈芝紋。色彩填充準確,設色典雅,是明末的精美之作。
與明代相比,清康熙時期的鬥菜在制作工藝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出現了新的橙、黑、翠三色,純凈明亮。雍正時期,鬥彩結合粉彩工藝,色材厚重,層次豐富。乾隆年間,鬥彩中大量使用金色,金碧輝煌。清末的鬥彩基本保持前朝的傳統,設計上幾乎沒有創新。如藏品中的這只馬蹄形碗,外壁有鬥紋,中間有石榴紋,填色準確,繪制工整。
多色與鬥彩的技術聯系與區別
首先看五彩釉和鬥彩。釉上彩作為五彩品種之壹,與鬥彩關系不大。它是由金代磁州窯燒制的紅、綠兩色產品發展而來,成熟於明代弘治、鄭德時期的景德鎮窯。裝飾技術相對獨特,在釉下彩輪胎上勾勒出圖案,然後在釉面上繪畫。輪廓用明礬紅或黑色勾勒,顏色通常為孔雀石綠、明礬紅和黃色。布局疏密,畫家細膩,色彩明麗淡雅。嘉靖年間,釉面上的五彩色彩稍微豐富壹點,流行的蜜蠟黃、大綠、淺綠、橙紅、棗皮紅,都非常漂亮、密集。天啟、崇禎年間,釉上彩多為民窯制作,繪畫灑脫,文人畫風格。
其次,看青花五彩和鬥彩。青花五彩是五彩的壹個品種,最早燒於明代宣德時期的景德鎮窯,明代嘉靖、萬歷時期高度發展,明末沈寂後在清代康熙時期達到頂峰。例如,在藏品中,這個清康熙的青花五彩花蝶圖案筆筒上塗有青花五彩圖案。作為壹種顏色,藍色和白色描繪巖石、草地、樹枝和樹葉等。由於“墨中五色”的繪畫技法,青花的色階變得非常豐富,色彩多變,濃淡適宜。釉上的紅、黃、棕、綠與太陽、花卉、竹子、蝴蝶、蜻蜓等相得益彰。,層次清晰,更有立體感。
鬥彩和青花五彩可謂壹脈相承,都是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窯燒制的。以西藏薩迦寺收藏的壹對青花五彩荷塘鴛鴦碗為例。碗外的荷塘鴛鴦紋,既繪有釉下紅花綠草,又繪有釉下青花和釉下赭黃。除了青花發絲,還有青花水波紋,足壁上還裝飾有周青花海水紋。此器色澤鮮艷,描繪生動,也是早期青花五彩斑斕瓷器的代表作。宣德以後,青花多色和鬥彩壹度衰落,但成化時期鬥彩產量大增,達到頂峰,無論是質量、技藝還是藝術境界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青花五彩只是在嘉靖、萬歷年間才開始高度發展,迎來燒制高峰期。無論是裝飾的程度,艷麗的色彩,飽滿的構圖,熱情的藝術風格,都與成化鬥彩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藍白多色和桶色不僅可以根據工藝技術來識別,還可以根據它們的發展背景來識別。比如清代康熙年間民窯青花五彩工藝已經相當高,但鬥彩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雍正、乾隆以後,青花五彩工藝衰落,鬥彩發展迅速。尤其是乾隆年間,鬥彩不僅大量使用黃金,而且在紋飾和構圖上吸收了西方繪畫方法,形成了線條柔和連續的畫面,使花葉翻卷,別有壹番異國風味。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