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人文主義的人文主義宗教

人文主義的人文主義宗教

如果可以用宗教、人文主義這些概念來分析中國思想的話,就不難發現,中國的宗教和人文主義傳統都源遠流長,而夏商周三代的宗教和人文主義正是儒學產生的思想背景。我以為,孔子對它們的取舍,已經基本決定了儒學的性質。所以,判斷儒學是宗教,還是人文主義,抑或人文主義宗教等等,必須首先探討中國傳統的宗教和人文主義。

提起中國傳統宗教,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道教和佛教。然而,牟鐘鑒教授發現,除此之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壹種大的宗教壹直作為正宗信仰而為社會上下普遍接受並綿延數千年而不絕”,這就是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或原生型宗教。牟教授指出:“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為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為羽翼,以其他多種鬼神崇拜為補充,形成相對穩固的郊社制度、宗廟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成為中國宗法等級社會禮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系社會秩序和家族體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國人心靈的精神源泉。”[1]我認為,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的發現和提出,是對中國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貢獻。

早在中國跨入文明時代之初,也就是三皇五帝時期,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就已經形成了,並成為後來夏商周三代的國家宗教。秦始皇統壹中國以後,盡管此教在形態上發生了某些變化,但其基本特點沒變,其國教的性質也沒變。可以說,在滿清覆滅之前,它壹直是中國人的主流宗教。

相對而言,中國傳統人文主義的形成就晚得多了,時當殷周之際。

王國維先生率先提出,殷周之際中國文化發生過壹場巨大變革,後來學者們普遍認為那是壹場宗教改革運動。我則以為,它首先是壹場宗教批判運動,人文主義運動,然後才是壹場宗教改革運動。

以文王、周公為代表的周初文化精英由殷之代夏、周之代殷的歷史,對傳統宗教進行了壹次深刻、徹底的反思,終於發現並非“天命不僭”,而是“天命靡常”,“惟命不於常”,甚至“天不可信”。至於夏、殷兩代的廢替,皆因“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原來,社會發展變化的最終根據,並不是神秘莫測的天命,而是人的德行。摒棄天命,註重人事,顯然是對傳統宗教的根本否定和徹底批判,標誌著中國人文主義的形成。

不過,在這同時,文化精英們又巧妙地將這些人文主義成果納入宗教的體系之中。周公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主張“以德配天”。在這裏,天仍然是人格神,只不過能夠根據人的德行揚善罰惡而已。另外,周公還制定了壹整套祭祀禮儀制度,用人文主義成果來強化宗法性傳統宗教。這壹切都意味著宗教改革。

周公等文化精英們之所以壹方面進行宗教批判,開創人文主義,另壹方面又將人文主義納入宗教,進行宗教改革,大概是由於宗法性傳統宗教壹直作為國教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教化功能,也就是說他們是出於社會、政治、信仰等方面的考慮。

這樣就形成了壹個奇特現象,在周初以後的思想界,宗教和人文主義合為壹體,***同組成了主流意識形態;或者說宗教和人文主義壹體兩面,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關於這個特點,相傳文王所作的《周易》壹書表現得最為明顯。從馬王堆帛書《要》篇得知,孔子早已發現《周易》的內容包含三個層面,即贊、數和德。其中,贊和數屬於宗教,德屬於人文主義。

在我看來,形上學是哲學的命脈,或者說具有形上學的思想才可稱得上哲學,而先秦的形上學便是子貢所說的“性與天道”。以是觀之,西周時期人文主義的核心是壹個“德”字。此“德”字不是後來的“德性”,而是“德行”,乃形下概念。故知當時的人文主義非形上學,則非哲學。

值得註意的是,從《詩經》、《左傳》等文獻看,西周春秋之際,人文主義有了實質性的進展,這就是性與天道問題的提出,或者說人性論和與之相對應的義理之天的形成。人之所以有“德行”,是因為有“德性”,而“德性”是天所賦予的,這個“天”就是義理之天,它是當時人文主義的最高概念。人文主義的義理之天和宗教的主宰之天相抗衡,便逐漸拉開了人文主義和宗教的距離,二者所組成的壹體也逐漸演變為兩體,終於它們都相對獨立了。

盡管如此,由於歷史淵源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作為兩種性質不同的意識形態的人文主義和宗教之間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二者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導致妳中有我,我中有妳。就是說,這種人文主義含有宗教的因素和性質,這種宗教也含有人文主義的因素和性質。在這個意義上,這種宗教可以稱為“人文主義宗教”,這種人文主義也可稱為“宗教人文主義”。但是,如果我們因此將這種人文主義當作宗教,並冠之以“人文主義宗教”,或者將這種宗教當作人文主義,並冠之以“宗教人文主義”,都是不合適的,因為宗教因素之於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因素之於宗教,都居於相當次要的地位,並非主流,故不可以之定性命名。

以上所述宗教和人文主義兩大傳統正是儒學產生的歷史背景。那麽,儒學是屬於宗教的傳統,還是屬於人文主義的傳統呢?儒學的產生當然標誌著先秦人文主義發展的新階段,這從孔子對《周易》內容三個層面的取舍已經看得非常清楚。他說:“《易》,我後其祝蔔矣,我觀德義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2]如果進壹步觀察整個儒學發展史的話,就不難發現,儒學無疑是兩千余年以來中國人文主義巨潮的主流。

總之,儒學是人文主義,不是宗教。它有宗教因素,或者說有宗教性,因此可以稱為宗教人文主義,但不能稱為人文主義宗教。它不但是壹種關於哲學、倫理、社會、政治等方面的理論,也是壹種人生學說,壹套信仰體系,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代替宗教的作用。

  • 上一篇:2019青島春節景區活動匯總祈福法會+民俗文化活動
  • 下一篇:伊比利亞的伊比利亞半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