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功夫茶,並不是壹種茶或者茶的名稱。而是壹種泡茶的技術。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方式很講究。操作起來需要壹定的努力,這個努力是為了釀酒的學問和喝酒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以廣東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和福建漳州、泉州壹帶最為流行。是對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繼承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福建之茶,天下第壹,不知如何致力於茶。”
品嘗功夫茶是潮汕地區著名的習俗之壹。在潮汕地區,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都要喝幾個回合。即使是生活在國外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仍然保持著品嘗功夫茶的習俗。可以說,哪裏有潮汕人,哪裏就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剛開始好像很苦,但是習慣了之後味道就不夠好了。功夫茶用的是烏龍茶,比如鐵觀音、水仙、鳳凰茶。烏龍茶介於紅茶和綠茶之間,是半發酵的。只有這種茶才能產生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於潮州鳳凰山區。茶湯略呈褐色,條索緊,葉厚。非常耐沖泡,可沖泡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為著名,具有桂花、茉莉和蜂蜜的味道,並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竈臺,都是壹個壹尺二寸高的小炭爐。茶壺用細白泥制成,鍋高兩寸,底如碗大,單柄長近三寸。鍋大如紅柿,是潮州泥陶罐。茶杯小如核桃,卻是瓷器制品,壁極薄。
功夫茶道
標準的功夫茶藝由後火、蝦須水(淡水)、撥茶、灌茶、燙杯、火鍋(壺)、高沖、低澆、蓋沫(用壺蓋擦掉浮在上面的泡沫)、頂噴組成。潮汕功夫茶壹般有四個主人和客人,主人親自操作。先點火燒水,將茶葉放入鍋中,要分七卷。水燒開後,沖進洗滌槽,蓋上泡沫。第壹次泡茶是把剛泡好的茶倒在杯子裏,目的是營造壹種茶的精神和韻味的氛圍。洗完茶,倒入蝦須水中。這時候茶葉已經泡好了,性味十足,可以倒茶了。
倒茶時,四個杯子圍在壹起,用沖罐來回穿梭四個杯子,直到每個杯子七分滿。這時壺裏的茶也要倒掉,剩下的津液需要壹杯壹杯地點進四個杯子裏。潮汕人把這個過程稱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杯茶的量和顏色壹定要均勻,這是最好的功夫。最後,主人會根據客人的年齡,用雙手把成品茶端給客人,先敬長官,後控客人,最後才是。
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飲用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制茶、倒茶、飲用都很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大小,薄壁瓷器,半透明,隱約可見壺裏的茶葉。這個杯子只有乒乓球的壹半大。茶葉選用色、香、味俱佳的烏龍茶,半發酵茶最佳。在壺裏裝滿茶,用手指壓實。據說茶越堅實,越醇厚。最好把水沈澱下來。泡茶時,將剛燒開的水立即倒入壺中,開始時倒壹兩次,主要是出於衛生考慮。倒茶的時候,幾個杯子放在壹起。不能先灌這個杯子再灌那個杯子,而是要依次來回倒,避免出現前強後弱的情況。喝的時候用舌頭慢慢舔,邊喝茶邊聊事情。這叫功夫。功夫茶汁濃,堿性強。剛喝幾杯的時候會略苦,但喝完之後會覺得苦中帶甜,滋潤無比,讓人神清氣爽,尤其是在大宴之後。
茶池的形狀像壹個鼓,由瓷器制成。它由壹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壹個類似“鼓身”的圓鍋組成。盤子上有四個漏水的小眼。圓壺是用來盛盤子裏漏出來的廢茶的。功夫茶用的壺(茶壺)不是壹買就用的,要先用茶葉“養壺”。小壺壹定要經常用“洗茶”(即泡茶時的第壹口茶)的水倒,保持三個月以上才能正式使用。潮汕功夫茶是集精神、禮儀、沖泡技藝、茶遊藝術、品評於壹體的完整茶道形式。
潮汕功夫茶是潮汕最具特色的美食民俗之壹。張華雲先生曾寫過壹首詩《潮汕功夫茶歌》:
閩粵相連,姻緣不盡。五母適陳三,荔枝切。福建茶秀粵東,鐵觀音茶名聞遐邇,蓓蕾化為塵,繩索婉約。四十泡壹斤,三杯不盈不虧。潮人有窮有富,嗜茶如命。和、愛、精、潔、思,茶道無敵。水、火、器、煮、飲,淋漓盡致。薄鍋煮清水,泥爐燒芯。壺推陳夢小,杯深凈。西湖聖泉,普桑龍泉液體。四指飛輪,洗滌器幹凈,熱。軟條周圍都是細粉,先把泡沫洗掉。關羽巡城,韓信下令兵降。壹壺幹茶熟了,喝完看不到壹點碎屑。壹個沖號是皮的,香味四溢。二三燈心草為肉,香留齒頰。四藺極陰,清風生兩腋窩。腦子裏全是奇思妙想,腸胃壹清二楚。匪獨治渴,夏盛冬不止。沒有壹天是活不下去的,萬惡容易。潮人遠行,處處留痕。我遇到的是老家的人,我是外地的陌生人。* * *三兩杯,交流家鄉新聞。鄉愁始於莽鱸,鄉愁如膠漆。因為功夫茶的知識,所以最有凝聚力。昔日人開門戶,歷朝歷代皆有所得。它是壹種茶文化,它是全世界的精華。
首先,茶,鳳凰單叢
中國人喝茶已經有很長壹段時間了。采茶在《詩經》中已有提及。漢代以後,飲茶興盛,但高潮還是在唐代,那時已經有了“茶會”和“茶宴”。陸羽寫了《茶經》,集中了飲茶的理論,開創了壹代飲茶之先河,自己也成了茶神。《賈超嶽峰記》中說:“功夫茶的烹調方法,是以陸羽的《茶經》為基礎的,而且器具更加精巧。壹爐壹瓷碟,杯數視客人人數而定。先將泉水儲水箱用細木炭炒至沸騰,將福建茶倒入壺中,蓋上蓋子,反復澆在上面。然後,倒出來,小心翼翼地啜飲。氣味芬芳,比嚼梅花更清。”可見,在清代,潮汕功夫茶非常普遍,程序與現代功夫茶非常相似。“壺中倒福建茶”指的是福建產的鐵觀音。事實上,鳳凰山也出產名茶,被稱為“鳳凰單叢”。不幸的是,文章中什麽也沒有提到。據《潮州府誌》記載:“廣東不產茶,但所賜之物產於福建。饒平附近的百花山、鳳凰山植物很多。百花山又名代照山,故稱代照茶,品之不邪。在大埔,大麻、殷娜和其他山區都產茶,現在仍可飲用。其余地方的茶都是苦而不香的。”可見鳳凰茶最遲在清代就在潮州種植了。
在潮汕出產的茶葉中,鳳凰茶氨酸以其清香、耐泡、獨特的天然花香而聞名。這首先與鳳凰山的自然地理條件密切相關。鳳凰山位於潮州東北部,饒平、豐順、大埔三縣交界處,北回歸線附近。這裏常年雲霧繚繞,山巒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幾座,其中粵東第壹峰鳳凰屋基,第二峰烏雞頂,名茶多產於峰雲上。其次,鳳凰茶有獨特的制作方法。這裏的制茶分為“萎雕-發酵-殺青-揉撚-烘焙”五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操作方法。
鳳凰茶品種繁多,香型各異,品質隨季節而異,其中以“鳳凰單叢”最佳。“鳳凰單叢”指的是那些經過多年測試並被鑒定具有不同天然花香的優質茶樹。在生產過程中,它們被單獨采摘,初步制作和幹燥。它的制作特別精致。必須在春天陽光明媚涼爽的壹天下午1━4采摘,采摘後必須分株堆放在陰涼處,然後進行初加工。如果妳在雨天、晨霧或午後樹蔭下采摘,妳就不能制造單叢茶的香味。鳳凰單叢中,單叢茶品質最佳,素有有形美、色綠、香甜“四絕”之稱。沖泡時,幾步之外就能聞到它的香味,回味無窮。
釀造過程
1.品茗:用茶則從茶葉收藏中取出壹壺茶葉,放在茶葉鑒賞托盤中進行鑒賞。
二、陳夢琳琳:往壺身倒開水的目的是為了暖壺身,稱為“暖壺”。
三、烏龍入宮:用茶匙將茶葉放入茶壺中,區別順序為先細,後粗,再梗。
第四,吊鍋高:往陳夢鍋裏加水,直到壺口滿。
第五,春風吹面:用鍋蓋刮去壺口的泡沫。
六、熏洗仙面:迅速取出壺中的水,以洗茶葉,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陳洗澡:持首茶水燙杯,又稱暖杯,轉杯身,宛如飛輪,又似飛花觀舞。
八、玉液回鍋:用高沖法將鍋再次灌滿開水。
九、遊山玩水:捧壺沿茶運轉,滴壺底水珠,防止水珠落入杯中。
10.關公巡城:茶葉循環倒,茶壺如關羽巡城。目的是讓茶在杯中的濃度保持壹致,低倒也不是讓香氣損失太多。
十壹、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結束,將壺中余茶倒入各杯中,這些是整壺茶湯的精華,要壹點壹點均勻分布,故稱韓信點兵。
12.敬香茶:先敬貴客,或按老幼順序。
十三、品韻:先聞香,後品茶。品茶時,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沿,中指捏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味道和飲料分三口。“三口就能說出味道,三口就能讓妳動心。”茶湯醇厚爽口,回味無窮。
十四、高沖擊低篩:沖泡第二茶,重復步驟9、10、11。
十五、如果洗澡:和若晨壹起洗澡。
十六、重香:重復步驟九、十、十壹。
十七、再認韻:重復十三步。
十八、三潑流雲:沖泡第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