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含義及其關系。
(1)工業化壹般是指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是歷史範疇。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標準和道路是不同的。中國仍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
(2)信息化是指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工業、服務業、科技等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度開發和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生產成本,減少了環境汙染,成為生產力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新動力。)
(3)相互關系:
①信息化對工業化的發展起到倍增和催化作用。必須積極推進信息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沒有信息化工業化,就不是現代工業化。)
②信息化是工業化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並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了物質基礎,提出了信息化發展的應用需求。因此,必須以工業化推動信息化。沒有工業化的信息化,就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
③只有把信息化和工業化結合起來,才能推進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完成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主體。)
2.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含義和特征(“新”在哪裏?)
(1)含義: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時代特征、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充分利用最新科學技術,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即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壹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道路。)
(2)特色(“新”在哪裏?)
與傳統工業化道路相比,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是“新”的:
(1)“新”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壹生產力的重要作用,註重依靠信息技術和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在完成工業化任務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推進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務推到未來。)
②“新”就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人口控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工業化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而不是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建設。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要求,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西方發達國家在加速工業化時期,往往以環境為代價造成嚴重汙染,未來為環境治理付出的代價太高。)
③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新”的優勢。中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絕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以犧牲就業為代價來實現工業化。我們既要重視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也要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使人力資源在工業化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
3.論十六大報告中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工業化仍然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壹項艱巨的歷史任務。信息化是中國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壹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4.新型工業化道路怎麽走?
(1)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
(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壹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4)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還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基本國策。妥善處理工業化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和具體措施
1,目標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結構。
2.具體措施
(1)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技術產業的特點是科技含量高,發展迅速,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滲透和帶動作用強。)
(2)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引擎。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制造業提供的技術裝備的性能和水平。)
(3)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服務業的繁榮是現代經濟的顯著特征。大力發展服務業是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這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擴大就業,加快城市化進程,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考點視角】
1,與經濟常識的結合點
(1)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以* * *實現富裕。重視科技創新和普及,堅持可持續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有利於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又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這與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是壹致的。
(2)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差甚遠。為了縮短與他們的距離,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這是科教興國戰略的要求,也是實現中國新型工業化的需要。同時,也是對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的有力支持。
(3)科技進步和創新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我國工業技術裝備水平低,經濟效益不高。為此,我們必須大力發展高科技和信息產業,努力提高企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率;同時,也要註重經濟活動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走可持續發展和新型工業化道路。
(4)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的關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但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政府要加強對科技進步和創新的調控,給予必要的支持;政府也要制定政策,統籌規劃,合理引導,積極促進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
(5)運用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知識,理解“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壹項艱巨的歷史任務”;對“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理解。
(6)運用第三產業的地位和作用的知識,理解“信息化是中國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對“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理解。
(7)運用關於資源優化配置的兩種途徑的知識和關於經濟效益的知識,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誌和立足點,即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
(8)運用三大產業關系理論,理解工業化的任務是在三大產業協調發展中完成的。
2.與哲學常識的結合
(1)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中國工業化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它充分考慮了中國國情,符合物質決定意識(實踐決定認識)和客觀決定主觀的原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對於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和創新,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完成我國工業化的歷史任務,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體現了正確的意識和科學的理論(認識),對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2)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需要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把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結合起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是充分尊重客觀規律的表現。
(3)事物壹般都是有聯系的,要從聯系的角度看問題。科技進步和創新是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為了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們必須依靠他們。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顯然,要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註意處理好上述關系,才能適應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創新必然會促進我國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工業化,體現了發展觀。在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看到它的現在,考慮它的未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顯然也是壹種發展的視角。
(5)運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和方法論要求,可以理解為不同體制下和工業化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表現和特征。
(6)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提出,也說明人們的認識在深化、拓展和前進。
(7)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註重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本質上要求人們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把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控制人口和節約資源結合起來。
3.結合政治常識
(1)中國* * *生產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對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這充分體現了黨真正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了黨的先進性。
(2)國家的性質決定其職能。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進行科技創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離不開政府的管理引導和支持。同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要重視環境保護,也要求政府統籌規劃、合理引導,這是國家組織領導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為國家提供公共服務職能的具體體現。
(3)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和依法治國的原則。我國政府帶領人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體現了對人民負責的原則要求。科技的進步和創新,環境保護的加劇,都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以規範,依法加強監督管理,這是依法治國原則的體現和要求。
(4)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可以大大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