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來重視養生。健康長壽是中國人的共同希望,但我們祖先的智慧絕對不是簡單地建立在長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最重要。所以才有“壹鶴發童顏”的說法。試想壹下,即使妳活到100歲,到60歲時,妳所有的生理機能都會衰退。如果妳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床上,妳會快樂嗎?然而,這些年來,我們經常贊美西方人的健康觀念。眾所周知,適合西方人健康養生理念的地理、氣候、環境、原材料的差異,以及民族傳承的問題,只能在很小壹部分上借鑒,不能完全照搬。中華文明能延續五千年,不僅是因為我們壹直在傳承,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身體素質,這是很久以前就達到的,因為我們的祖先懂得天人合壹的道理。但是現在我們大部分人對古代養生觀念的理解都很膚淺,這真的很可惜。今天說醫療,要明白人吃五谷雜糧會生病。古人並不認為這種病是壞事。在古人看來,疾病是壹些不正確的日常行為的持續積累造成的。所以在傳統醫學,也就是所謂的中醫裏面,有壹句話叫治療就是“不生病”。所謂“不生病”,並不是說生病了就放棄治療,或者沒生病就去看醫生,而是通過合理的養生方法,使身體保持正常的功能,包括與四季、節氣、飲食、情緒相關的日常生活中的壹種和諧統壹的狀態。古人認為,人之所以生病、亞健康,是因為身體受到邪氣的侵襲。這個惡並不是妖怪,而是因為不正確的行為導致我們身體各個部位出現問題,慢慢的毀滅自己。比如在飲食的認知上,古人從來不尊重對食物的渴望。吃飯不僅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命,也是對自己的身體負責。他們認為壹切都是相輔相成的。過猶不及,所以在古人看來,吃也是壹種治療和保養,藥物治療不如食療。中醫對飲食營養的認識由來已久。早在2000年前就有食醫的記載,“五味五谷五藥,以養其病”。《黃帝內經》在食療養生方面有明確的定義。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五十二病方》記載了大量入藥的食物,《神農本草經》記載了約50種藥膳。《傷寒論》的食療內容也很豐富,其中“當歸生姜羊肉湯”和“豬肚湯”至今仍是臨床食療方劑中常用的。唐代孫思邈的《備急方》是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列出了壹篇食療專著。唐代著名學者、醫學家、食療家孟昶所著《藥膳食療本草》,收集了200多種藥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宋代陳至的《養老供養父母書》對奶的餵養和養育做了詳細的說明。元代胡思慧寫了《飲食》,是我國第壹部營養學專著。直到今天,它在飲食搭配、合理飲食以及壹些慢性疾病的治療方面仍然具有指導意義。明清時期,食療本草進壹步發展,有的還從營養學角度闡述了食物的營養價值和治療價值。現代對營養成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食物的分子量化和熱量的計算,為古老的中醫營養學註入了現代科學內容。今天老壹輩的人會告訴我們,每到季節來臨,我們會吃壹些當地的食材進行臟腑調理。其實是為了讓我們的器官更好的適應四季的變化。吃當地當季食材,不吃反季節食材,壹直被我們老祖宗奉為圭臬。古代的“糖尿病”就是今天的糖尿病,所謂的“富人病”,窮人不會得。正是因為那些食物鏈頂端的有錢人有足夠的條件享受各種美食。他們違背了自然養生的規律,吃了這些不在自己地方的東西。雖然吃起來很好吃,但是內臟吸收不了,反而產生毒素,造成邪氣入侵,患上很多怪病。相反,那些沒有條件的窮人,除了身體瘦弱,營養不良,是不會得這些怪病的。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大部分人的胃口在小康時代就能得到滿足,所以妳會看到很多以前很少見的財富病,患這些病的人會逐漸增多,比如心腦血管疾病、痛風、高血壓、高血脂等等。以前很少見到。如果妳再去配洋快餐,那我告訴妳,養生不行,養死人也錯不了。所謂精微水谷,也稱谷氣、食氣,是指各種膳食提供的精微物質,是膳食營養的主要來源。正如《醫者必讀》所言:“壹有此身,便賦以谷氣,谷氣入胃,瀉陳於六腑而得氣,和五臟而生血,人力資源以為生者也。”壹個女兒需要壹個黨》中說:“安心的基礎壹定是食物,不知道吃什麽的人是不足以生存的。“可見,只有合理的飲食才是滋養人體、維持人類生命的基本真理。暴飲暴食就是給自己的身體開壹個住院手續。不僅不要暴飲暴食,吃不適合自己、過季的東西,壹些傳統養生諺語也總結了古人的養生智慧。如果妳密切關註,許多養生方法實際上就在妳的身邊:壹些口頭禪和壹些簡單的習慣包含著有效的養生方法。南方北方有壹些喝湯的說法:“飯前壹口湯不用去藥店”;“飯前喝湯,勝過壹劑良藥”;飯前喝湯,讓妳苗條健康;飯後喝湯,越喝越胖。“是什麽原因?從口腔、咽喉、食道到胃,就像壹個通道,是食物的必經之路。飯前喝湯,相當於給這個消化道加了“潤滑劑”,使食物能夠順利吞咽,防止消化道黏膜幹硬。不時喝湯有助於食物的稀釋、攪拌、消化和吸收。如果沒有這個習慣,飯後胃液分泌過多,就會口渴。這個時候喝水會稀釋胃液。因此,飯前喝湯可以減少食管炎和胃炎的發生。當然,喝湯因人而異。壹般以午餐和晚餐前用半碗湯為宜,早餐前更多,因為經過壹夜的睡眠,人體流失的水分更多。喝湯的最佳時間是飯前20分鐘左右,也可以慢慢少量喝湯。喝湯要以胃舒服為準,飯前飯後禁止“狂飲”。相反,飯後喝湯對身體有害。飯後喝湯容易導致營養過剩和肥胖。飲食進入人體,經胃、脾消化吸收後,轉化為水谷精,水谷精又進壹步轉化為氣血、精氣、津液等營養物質,滋養人體,使生命活動得以延續。因此,氣血、精氣和津液是發揮營養作用的基本物質。喝湯也是很重要的指導。靈樞厥氣曰:“谷中氣滿,腦中有痰,為壹種津液,能補腦潤澤肌膚。“可見,津液是壹種正常的液體,具有滋養、滋補的作用。其中液清稀,液濁稠。津液是相對流動的,主要分布在皮膚、肌肉、竅等部位,能滲透到靜脈,滋潤全身;液體流動性小,主要在關節、臟器、腦髓等部位滋養臟器和組織。再比如這些諺語:“冬吃蘿蔔夏吃姜,無需醫生處方”;“早上吃三片姜,勝過參雞湯”;早上吃生姜比參雞湯好;晚上吃姜勝過砒霜”;每天吃壹顆棗,永遠不老。冬季人們習慣於進補,每天運動量少,體內容易產生熱痰,尤其是中老年人。蘿蔔屬土,根據中醫五行學說以土為中心。有益於脾胃和中氣。在進餐時選擇蘿蔔,可以消除谷類消耗、痰癮、咳嗽、口渴和臟腑之氣。由於夏季炎熱,人們習慣於貪涼,喜歡服用寒涼之品,夜間感受寒氣,容易產生暑濕,影響脾胃,所以人在夏季食欲不好,吃得少而膩。做菜時喝點姜湯或多加點姜,不僅能祛寒解暑,還能治療因食用不潔食物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不過早上吃姜,晚上吃蘿蔔比較好。早晨,胃裏的氣需要上升。吃生姜可以健脾暖胃,為壹天的飲食消化吸收鋪平道路,生姜中的揮發物可以加快血液循環,興奮神經,使全身溫暖。夜間陽氣收斂,陰氣旺盛,應多吃清熱助消化的食物,更有利於夜間休息。蘿蔔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姜的辛溫作用會影響人晚上的正常休息,晚上吃辛溫的姜容易產生內熱,長期會出現“上火”的癥狀。與生姜、蘿蔔相比,大棗是補氣養血、安神定誌的佳品,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失眠、貧血患者有益。每天吃棗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抑制癌細胞。藥理研究發現,紅棗能促進白細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膽固醇,增加血清白蛋白,保護肝臟,並含有抑制癌細胞的物質。以上所述,其實都在反映四味五味是膳食營養的基本性質。中醫營養學認為,食物也有“四氣”和“五味”。四氣五味理論不僅是用藥的基礎,也是飲食養生和食療的重要依據。四氣,又稱四性,寒熱溫涼。其中寒涼、熱暖各有特點,只是程度不同,溫度次於熱,涼次於冷。寒、熱、溫、涼是相對於疾病的寒熱而言的。”蘇文《至真大論》說:“冷者熱,熱者冷。“這是藥物治療,也是選擇食物的重要依據。五味是指酸、苦、甜、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中醫認為,五味入胃,分離五臟,從而滋養五臟,使其功能正常。不同的食物對臟腑有不同的選擇性。比如靈樞五味說,“五味各行其道,谷味酸,肝先行。谷味苦,先修心。谷味甘,先去脾。顧維新,先取肺。谷味鹹,先取腎。這種五味的劃分,不僅適用於五谷,也適用於五果、五畜、五菜、五色,這是中醫膳食營養的理論基礎。知道這些常規的東西,不代表我們就成了老中醫,也不代表妳就被條條框框束縛了。但是讓我們更了解古人總結的宇宙智慧。中國的保健不是迷信和落後,西方的保健也沒有錯,只是更適合西方人的身體和地域。今天,我們社會的發展提高了每個人的速度,慢下來成了壹種奢侈。過去很少有人關註傳統文化的研究和考證,更不用說上學了,但是我覺得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蘇,我們年輕人應該重拾中國的養生智慧,不要讓這些東西只在老壹輩中傳播。繼承這些東西是我們的寶貴財富。聲明: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上一篇:以太網連接意味著什麽?下一篇:妳好,我想做壹個火鍋店開業的優惠活動。怎麽做?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