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王安石:壹個很有特殊氣質的變法派
。| % S & ampB) w# D$ |3 b3 N第壹,王安石變法開始時(1069),北宋開國110年,按現在的說法已經是百年老字號,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困難,而這種困難的“表象”就是國家財政趨於崩潰。正如《易經》所說,“窮則變,變則通。”所以,至少改革的外因已經成熟。順便說壹句,“窮”不是沒錢,而是沒有出路(“窮”的反義詞是“達”)。由此可見,王安石變法是被逼出來的。2 f,a+ g C C3 W2 n
第二,王安石變法有非常濃厚的投機氣氛。維新的中心人物都是在歷史上大放異彩的文化巨人,王安石是經學大師,文學領袖;司馬光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其他如蘇東坡、程顥、張載、富弼、韓琦和文彥博也是偉大的人物。這些人思想成熟,言辭犀利,操守嚴謹,有能力說服妳的任何觀點,所以王安石變法是討論得最深入的。如果“真理越辯越明”是正確的,那麽王安石變法也可以說是壹場“真理大討論”。# q;Y- `% Q!約0 b+ m
再次,觀察王安石變法的全過程,似乎有壹種潛在的強硬邏輯:基於各種美好願望的變法工程,在實施過程中越來越走向反面。這種邏輯及其實現路徑是難以忽視的。
% \ 6 G0 ^: o-@;g第四,變法派領袖王安石和反對變法派領袖司馬光的個人操守沒有問題,排除了因為個人利益或個人恩怨而追求變法或反對變法的可能性。這是非常罕見的。如果自私是幕後黑手,那麽他們的言論就是二元的,不可能是真的。
3q 6 W % t+W & amp;Y1 i五、王安石變法中的人事問題非常引人註目,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壹是變法的領導層(宋神宗、王安石、呂惠卿),二是變法的執行層(各級官員),三是普通民眾。王安石變法讓我相信,不談人事問題,就談組織變革,是狹隘而粗暴的。作為“文化系統”的綜合體,“法”離不開人。
8k ~ 8l $ q $ y J5 z $ R6 a7 S & amp;u,e二、北宋日益惡化的財政問題7 i# J' _,s R+ g!o,n
王安石變法的直接原因是北宋財政困難,這讓宋神宗很惱火。變法開始的那壹年,宋神宗才22歲,恰好是他大學畢業後急於找工作的年齡。同年,變法中的壹些核心人物有48歲的王安石、50歲的司馬光、37歲的呂惠卿、32歲的蘇軾和30歲的蘇轍。前朝也有壹些年長的長輩,富弼65歲,韓琦61歲,文彥博62歲。。k-r;t)m * I;g
變法前壹年,宋神宗對文彥博說:“今天,理財是當務之急。屯兵戍邊,國庫不可少,大臣要註意節約。”從這段話來看,當時財政困難非常嚴重,但宋神宗並不提倡,他能想到的唯壹辦法就是“節流”。過了壹個月,宋神宗又問王安石:“先人守天下,百年無大變。規則是什麽?”這個問題,可以看出宋神宗面臨的壓力很大。他壹個人接手的北宋,在列祖列宗手裏大體是平的,宋神宗有點擔心他撐不住了。王安石為此專門寫了壹份奏章,說:“倚為夷地(指遼、西夏)非盛世,連年水旱無慮,故天下太平百余年。雖然是人事,但也是上天的眷顧。但是,陛下不能不知道:天助不可少,人事不可急於求成,所以今天是建功立業的時候了!”王安石實際上已經吹響了政治改革的號角。關於財政問題,王安石說:“朝鮮壹般沒有行之有效的理財方法,所以雖民儉民不富,雖國勤民憂,國不強。”也就是說,僅僅減少支出是不夠的,還要開源。開源之道是立即實施金融和經濟改革。至於如何進行財政改革,王安石認為,國家之所以昏昏欲睡,是因為沒有合適的財政管理方法。而且,自古以來,沒有人被經濟問題困擾過。經濟問題是小兒科,我王安石壹改革就解決了。
8 u-t.k2i,t $ f) ~ # V8 0 t+~北宋的財政問題是壹個頑疾。蘇轍在《敘》中說:“所謂財運,不是增加貨幣,而是去除對貨幣有害的東西。對金錢有害的有三種:壹是冗官(無事可做的冗官);二是冗員(無事可做的冗員),三是冗員費用(不該花的費用)。”這就是北宋著名的“三冗”問題。為了有壹個直觀的印象,我們可以看幾個關於冗員問題的數據:王安石變法前20年左右,祐年間(1049 ~ 1054),北宋軍隊有118萬人。每年巨額軍費占國家收入的比例是:錢,30%;絲綢,102%;糧食,80%;草,80%。按照現在的說法,為了與遼、西夏抗衡,北宋已經深陷軍備競賽。這只是多余的士兵,加上多余的官員和費用,北宋政府實際上已經破產了。B \(?3 e/ q0 h+ E
三、司馬光:我只反對“王安石式改革”/f &;@ Q* x* D# O" s% {
作為歷史學家,司馬光有著與王安石不同的視角。大約在王安石變法(1061)前八年,司馬光在《背誦》中說:“臣之治道,無非三:壹是為官,二是信賞,三是懲。”當時的弊端是“國之道禦臣,累日月入秩,繼望資任。”日月日積月累,不擇德愚,定高位;妳期待對方的價值,就不問自己能不能在重位上活下去。“這段話反映的情況我們很熟悉,就是不問用人能力,只按年資排名,幹好幹壞。只要年齡大了,工齡長了,就統壹評職稱,統壹漲工資。改革必須從人事入手,只有人事改革才是根本改革,這是司馬光變法的基本思想。從這個觀念出發,我們可以得出壹個結論,王安石提倡的單純的經濟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司馬光堅決反對王安石的政治改革。
(C+ s3 Y* Y( c!C4變法前,宋神宗經常召見司馬光談論《資同治鑒》。司馬光將借此機會把他的想法傳達給宋神宗。以至於有壹次宋神宗問司馬光,“漢朝如何才能保住蕭何法?”宋神宗問道,顯然可以看出他拿定了主意,與改革派接觸多了,就覺得政治改革勢在必行;和保守派接觸多了,就會對政改產生懷疑。如前所述,宋神宗只有22歲,他的年齡、知識和政治經驗讓他很難做出選擇。就司馬光而言,王安石變法是為了爭取“眼前利益”,而宋神宗沿襲了王安石的思路,所以在宋神宗是“太急求治”,在王安石是“有勇無謀”。f. y+ A: g7 s4 c
對於北宋的財政問題,司馬光也有自己的見解。這個命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壹是對國家財政困難原因的分析。司馬光說:“國用不足,支出太奢,賞賜不節,皇族眾多,官職多余,軍功不精。”換句話說,國家支出太多,這些支出很多都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方面包括皇帝賞賜無節制;經過100多年的繁衍,皇室人口眾多,就像以前的國企壹樣,退休職工太多,企業養了newpage。二是如何解決“國家利用不足”的問題。司馬光說:“不要擾民,要富民,適當養民,節約用民。為什麽不富起來?”這是司馬光最基本的經濟思想,融合了傳統儒家的“安息於民”理論和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也包含了司馬光對北宋國體的壹個根本判斷:北宋不可能支持大規模的改革。為什麽?因為“官是漢奸”,各級官員都會利用變法的機會“搗亂”,從而在執行層面扭曲變法。
3 j!q!R2 k3 c因此,司馬光是王安石變法的悲觀主義者而不是反對者。他對人事問題的透徹理解使他對政治改革沒有信心。在他看來,變法的目的再好,最終還是要靠廣大的官員去執行,官員會扭曲變法的最初元。事實證明,司馬光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甚至比他最大膽的想象還要嚴重。由於擔心人事的復雜性,司馬光對任何激進的改革都采取謹慎的態度。他說:“治天下如房,我們會修,除非大或壞,否則不建。”司馬光當時真的很擔心,北宋雖然是壹個四面風雨的“破房子”,但如果王安石這麽肆無忌憚,恐怕這個破房子也要倒了。
2 e2 b# r) a/ k) J( X0 T)誰能說司馬光的憂慮不是基於真知灼見?事實上,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持有類似的觀點。例如,大臣富弼對宋神宗說:“壹般來說,惡棍只喜歡為了獲利而制造麻煩。如果法庭保持安靜,那麽壹切都有它自己的規律。反派還能指望什麽?”壹般來說,反派怕天下不亂,怕天下不變。只要有亂,有變,他們就能從“無為”變成“亂”。富弼在人事問題上也是壹個悲觀主義者。
0]1 S4 y;N4 @3 B5 t0 j7 G9 B III。從觀念之爭到人事之爭的全面退化。
$ b)F;m,g (z1t) (d (g)王安石變法的復雜性與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性格密切相關,兩人性格都比較固執。王安石的外號叫“歐相公”,司馬光的外號叫“司馬牛”,兩人都是不撞南墻不回頭的高手。司馬光對人事問題的洞察根本沒有引起王安石的警惕。相反,王安石信心滿滿,他並不想主動爭取朝鮮大佬的支持。當時宋神宗信任他,他有這個權利,所以他對反對變法的人進行了無情的打擊。《宋史》記載,幫助他建立聲譽的是呂公著和韓偉,向朝廷推薦他的是歐陽修和文彥博。這些人的觀念跟不上現在的形勢,王安石全部拒絕了。後來,人民就更不用說了,作為帝國中心的朝廷根本沒能統壹思想,而是改革派和守舊派。更糟糕的是,改革派內部紛爭不斷。
0 H2 S/ {4 h: d* D3}王安石和宋神宗的組合也很特別。王安石說“氣象不足以畏,祖宗不足以學法,人言不足以慈悲”。他毫無顧忌。王安石的人格是如此之長,以至於宋神宗沒有壹點概念。後來,隨著政治改革的深入,分歧越來越嚴重。王安石多次要求辭職,所以他顯然沒有官癮,這反過來可以說是宋神宗的恥辱,更嚴重的是,他甚至看不起宋神宗。
0 f . L " A;C- l4 U" O: I9 K5 e如果王安石只是壹個書生,或者只是壹個書生,孤傲也好,個性強也好,甚至古怪也好,都無所謂:問題是王安石現在是宰相,是變法的實際主導者,應該齊心協力,但他現在很孤獨,只能托付兒子王侃“求主”。“` 9 ^1五世;u/ H
王侃聰明又有才華。《宋史》中說“安史多管朝政,實導之。”王佩最崇拜的人是商鞅。“他經常被稱為英雄,他不能懲罰那些不同意的人。”他是壹個惡毒的人。他曾說:“如果富弼的頭在城裏,那麽法律就會起作用。”可惜王五英年早逝,只活了33歲。王安石晚年喪子,白發人送黑發人,改革之誌也失落不少。
(d & amp|: R6 Q- D$ C呂惠卿是王安石最信任的改革派將領,比王安石年輕11歲。王安石很欣賞他,提拔他,看重他。當時朝野很多人把王安石捧為孔子,把呂惠卿捧為晏子。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呂惠卿最後把“自願申請貸款”改為“強制發放貸款”,而且有硬性指標,所以人們不願意貸款,最後必然是“動亂”。此外,呂惠卿的個人誠信也很成問題。他任命親信,打擊其他改革派。後來“凡是能害王安石的,什麽都幹”,“朝廷的紀律有點麻煩”,因為他要換掉王安石。呂惠卿的個人欲望受到了很大的攻擊。在他看來,仕途和權力比變法重要得多,這使得變法走向了人事紛爭的漩渦。
X2 t:} Y) x# U王安石既然不能爭取到更多的支持,最後也不可能在事業上有大作為。事實上,朝廷中反對王安石的人越來越多,有人願意以命搏命。反對王安石的人基本上都有壹個共同的理由,就是王安石可以當院士,不能當宰相。這個說法沒錯,不僅對王安石如此,對司馬光也是如此。司馬光後來當了宰相,但是不久就去世了,所以他當宰相的政績不是很好。但就其上臺後推翻王安石變法所有內容的“牛”勁來說,並不是宰相“循四時,理陰陽”的氣度。王安石變法很快就進入了沼澤。王安石只在變法第六年拍了壹張照片。第七年春天,我們又見面了,壹直呆到秋天,然後就停了。王安石永遠離開了朝廷,回到南京半山花園,獨自生活,大約10年後在南京去世。
7s 1y " d+D2 a & amp;@2 F王安石變法經歷了很長壹段時間的“波折”。第壹,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變法;後來高太後(太後)任用司馬光,改法回;宋哲宗(幼時即位,慈禧太後聽政)掌權,開始延續王安石的變法。“政治改革”不是壹塊煎餅。它可以被壹遍又壹遍地打上烙印。烙多了會有焦味。白壽彜《中國通史》評論說:“諸子親政時期,對守舊派的打擊愈演愈烈,成為主要的政治事務,而不是集中精力進行改革。情況和老衛執政時期差不多,北宋政權逐漸衰弱。“經過長時間的紛爭,各方面開始集體墮落,墮落的標誌是從觀念之爭轉向人事之爭。到了人事紛爭的層面,君子小人的標簽貼得到處都是,逐漸無所不用其極,最後幾乎所有參戰方都墮落成了真正的小人。
# v3 c' g" ]8} D- p2 N5 t王安石變法(1126)五十七年,北宋都城開封府破,宋徽宗淪為金國的階下囚。那時候還不是“國用不足”的問題。北宋成了南宋,這是宋帝國的奇恥大辱。;什麽?/ c/ c5 V4 S8 ~,e A,B
第四,中國組織創新的四項原則
。p 1n6[8j r " g % e & amp;_) `$ _1,只有法家才能成為變法的領袖”\-r) z.u $ z。
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是儒家人物。儒家註重的是“堅持”,而不是“創造”。事實上,儒家人物堅信只有遙遠的堯舜禹文王周公時代才是理想社會,儒家的使命(以及儒家占統治地位後的國家使命)不過是回到過去。這是儒家的基本信仰。因此,無論領導政治改革的儒家人物的道德多麽高尚,他們的意圖多麽善良,任何政治改革的企圖都是緣木求魚。在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儒家人物領導變法並最終成功的案例。滅西漢的新朝皇帝王莽,是壹個儒生,在新朝15年的短暫時間裏,進行了大改革,但看起來更像是壹場鬧劇。
c,Y!y8米(F6 |!B5 \# v在中國歷史上,政治改革有壹個特殊的思想來源,那就是法家思想。法家在組織管理和改革方面壹直處於主導地位,改革的榮耀屬於法家,比如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第壹霸的管仲,為秦國統壹中國奠定基礎的商鞅。法家既有壹流的政治家,也有壹流的理論家。韓非是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強調“法、術、勢”的綜合運用,因此,只有法家才是理論和實踐上的大手筆。,t0 K/ @8 x6 \+ X- G
2、改革涉及到具體的人,而不僅僅是壹個抽象的制度。
5 I/ x2 v: M7 [!\ 3d;把“人”和“法律”分開只能是實驗室裏的壹種假設。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它的下限和上限都是人。在準備實施大規模的組織變革時,如果不確定改革領導層、改革執行層和改革公共層的人格和人性,這種改革最大的可能性只是對組織的擾動,比不變的改革還要糟糕。如果拋開王安石的性格、經歷、學歷、價值觀,比如從純經濟分析或者階級鬥爭的角度來看,就會大大偏離歷史真相。:I3 P. O9 y) _: K' d: A
通用汽車的傑克·韋爾奇有壹個著名的“數壹數二”原則。據說,當下屬向韋爾奇提交壹個重大項目時,韋爾奇必須面試,面試時要盯著對方的眼睛。如果對方的眼裏不能閃耀出激情和野性,再好的計劃也不會通過。就王安石變法而言,從年齡、學識和政治經驗來看,變法的最高領導人宋神宗實際上屬於弱勢群體。他看不到王安石和司馬光,當然也看不到儒家和法家的本質區別。
1 H- D" S# {3 O4 U4 T3,改革不是克隆標桿組織的制度)V" o1 ]7 |2 x* j. l% s- Y6 U!p) m
政治改革最基本的要求之壹就是要有現實感。別人穿的體面,不壹定適合妳。我們不能為了清晰地把握壹個情境、壹種狀態、壹個過程或壹個人,而人為地“簡化”它。簡化是壹種暴力,因為它扼殺了組織個性,最終扼殺了政治改革的真理。
% A4 Y & amp]* r( p. l8 C2 j7 Q許多組織使用標桿管理來引領變革。標準極點法源於壹種“不恰當”的橫向比較,實際上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組織縱向演化的線索。極點法過於關註他人,往往缺乏壹種內生的邏輯和動力。沒有內生邏輯和動力的呼應,雖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極點法引領的改革仍然沒有成功的希望。唐甄在《藏書》中說:“《孫子》十三篇,有精微的智慧,卻知如何祛病,卻不知如何養身。”是的,對於組織管理和變革來說,“養身”是第壹位的,“除病”只能處於從屬地位,才能向標桿靠攏。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是廣告詞,但我還是很欣賞埃森哲的廣告語“超越自己51%,超越對手49%。”“e & amp我!哦!標準普爾。W7 D1 B9 C3 ~1 y
4.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 T/Q &;w- o- ]" L- [
壁虎式組織是我想象中的理想組織形式。舉個例子,如果組織是沿著壹堵垂直的墻往上爬,那麽在爬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壹些組織掉下來,即使他們已經爬到了相當的高度;另壹種組織像壁虎。壁虎的腳上有壹個吸盤,它提供了壁虎與墻壁之間的“粘性”。所以壁虎形狀的組織不容易滑下,即使滑下也不會垂直落下。壁虎有停止滑行的能力。* {# n) e# i7 }- c9 L!F
按照中國的歷史詞匯,組織粘性最終來源於“教育和習俗”,而現在的管理詞匯則含糊地稱之為“文化”。教育和習俗有各種各樣的表現。現在的管理學家要上麥當勞的衛生間,而中國古代的儒生在訪問壹個諸侯國時講究“禮樂”(禮樂)。孟子曰:“君子之德也有風;小人之德,草也。現在還在草叢裏的風,壹定要壓制住。”孟子的比喻非常有力。當風吹過草原時,草自然而然地低下了頭。但在壹個組織裏,很多時候小人之德是“風”,潛規則就會像火壹樣蔓延。雖然新員工壹進門就像白洋蔥壹樣,過不了幾天就會沾滿黑醬。司馬光曾感慨地說:“教育是國家的首要任務,俗官卻不重視;風俗是天下大事,雍君卻忽略了。只有明智的君子,經過深思熟慮,才知道其巨大的好處和深遠的影響。"
7 D,b " a & amp{( j$ D參見:三十年交鋒:從理念之爭到利益之爭4 Q) X+ z$ B$ U( M% r$ u
附:朱四聯:“血緣雇傭”還是社會流動的異化% p & amp;@ 7m * F7 U/o & amp;j4 m- R' u( T
帝國對枯棋不說話,北宋“叫好不讓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