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傣醫藥的發展

傣醫藥的發展

在傣醫藥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中,傣醫藥文獻記載的內容非常廣泛,各種經典描述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總結起來,有三個方面。第壹,經過幾百萬年的艱苦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傣族人已經認識到人、自然、疾病的關系;通過“神農嘗百草”活動,我學習了各種動植物的食用經驗,並根據它們復雜的口味逐漸形成理性認識,並給它們分類命名;為了適應惡劣的氣候環境,根據不同的季節和氣候,古代原始群體中的傣族先民,常常用壹些能禦寒、消暑、防病的動植物的葉子和皮來制作禦寒的衣服,並把它們熬成茶,從而產生了保健知識。這壹演變過程在民眾中根深蒂固。

二是吸收壹些中醫理論知識。

第三,吸收和發展了古印度醫學理論知識,並以佛教南傳為媒介傳入傣族社會。

這三個方面的融合,逐漸形成了獨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傣醫藥。

功效和技術

戴醫生認為,藥物的療效與其生長環境密切相關,不同的生長環境有不同的療效。生長在陡峭山崖、關節腫脹的藥物,大多具有強筋壯骨、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骨折、跌打損傷等疾病;深山荊溝生長的藥物大多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濕痹。大部分長在樹上的寄生蟲都有治療結石、避孕、抗過敏、補腎的作用。生長在湖泊、溝渠、池塘、田間的藥物,大多具有清火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麻木、四肢疼痛、水腫等疾病。凡是有紅花的藥,都可以作為補氣血、止血、調經止痛之品;凡是白花白髓的藥物,都可以安神止痛,解毒消腫;所有黃色藥物都具有清熱解毒、調理氣血的作用,用於治療肝炎和發熱。

很顯然,傣藥所涉及的這些豐富藥材,只有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和眾多河流沿岸才能出產,這些地方地處熱帶雨林,雨量充沛,物產豐富,叢林茂密,附生植物眾多。

傣醫認為,根據季節、時間、地點采用的藥材,療效不同。在藥物采集中必須註意這些因素,以使采集的藥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療效最佳,且易於保存和應用。

傣族人壹般把壹年分為冷季、熱季和雨季。在寒冷季節(公歷165438+10月至次年2月),藥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大多儲存在植物的根部,該季節主要采集植物的根部入藥;在炎熱季節(公歷3-6月),藥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多集中在葉、花、果中,故葉、花、果在此季節宜入藥;在雨季(公歷7月-10),藥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主要集中在枝、莖皮和全草中。在這個季節,莖皮或全株入藥。

傣藥可根據其材料、性能、氣味和味道進行分類。按材料可分為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三大類;按藥性分為寒、熱、溫、涼、平五性;傣藥按氣味分為三類:香、臭、腥臭;傣藥按味可分為八種,酸、甜、澀、鹹、苦、麻、辣、淡,各有不同功效。

傣醫用藥通常因時、因人、因地、因病而異,常用湯劑、丸劑、片劑、散劑、膏劑、酊劑、研磨劑等。此外,根據藥材的性質和特點,該藥物還可制成各種劑型,如飲食劑、熏蒸劑、驅避劑、沐浴劑、敷料劑、按摩劑、嗅劑、栓劑等。

根據不同的藥性和治療要求,傣藥有多種炮制方法,主要有炒、烤、煆、焙、蒸等。壹般在加工前,要對藥材進行初步處理,如洗、揉、磨、碾、切等。對於壹些劇毒藥材,為了避免加工過程中中毒,也可以加工後再加工。由於傣藥材都是生藥,很多都要經過特殊加工,即壹般對原藥材進行修補,對部分藥材進行特殊加工,才能更好地滿足治療需要,發揮藥效。傣醫藥的制藥工具很多,其中簪子、陶罐、鈸、竹筒壓片機等具有鮮明的傣特色。

研發、生產和應用現狀

項目組通過調查了解到,傣藥資源分布在雲南西部和南部,集中在南部的西雙版納和德宏自治州以及金沙江和紅河沿岸的38個縣(市)。西雙版納共有藥材1776種,其中植物藥材1715種,動物藥材47種,礦物藥材14種,植物藥材228科372屬1300余種,常用植物藥材1858種。

在政府的支持下,傣醫藥發展迅速。西雙版納州政府於1974成立了西雙版納民族醫藥研究室,專門派出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從事傣醫史書、臨床驗方、秘方、傣醫傳統驗方的收集和生物制藥資源的調查工作。1979成立民族醫藥研究所,1988成立西雙版納傣醫醫院。目前設有門診急診、傣醫、傣醫傳統專科、外科(骨科)、婦產科、口腔科、醫技、藥學、科研等臨床科室,成為全國傣醫臨床醫療、科研、科研科室。在傣醫前輩閻倫的帶領下,傣醫院出現了壹批傣醫專家。經過對傣醫藥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他們收集了200多部傣醫藥傳統典籍,出版了《西雙版納傣醫藥誌》(1 ~ 4集)、《傣醫藥傳統方劑誌》、《傣醫藥診斷學》、《傣藥學》、《當哈牙》(1 ~)

傣醫藥研究者從理論整理逐步發展到傳統方劑、方劑、臨床篩選及單、秘方療效觀察、劑型初步改革、抑菌試驗、急性毒性試驗。西雙版納傣醫醫院從7000多個傣藥處方中篩選出100多個處方,用於進壹步臨床療效觀察、標準制定、劑型改革及相關理化研究,研制生產了10多個劑型。截至2005年,雲南省立醫院已有43個傣藥制劑獲得制劑生產批準文號。與此同時,傣醫藥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加快傣醫藥規範和標準的制定。2005年5月,西雙版納傣醫藥標準研究領導小組成立,傣醫藥標準研究工作啟動。經過篩選,確定第壹批16種常用傣藥為研究品種。截至2008年,* * *已申報傣藥國家藥材標準24項。2007年2月,西雙版納組織的第壹批16品種傣藥材通過了雲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評審,並正式頒布。

隨著傣醫藥的不斷發展,傣醫藥以其良好的療效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其他民族藥壹樣,傣藥大致可以分為醫院制劑和企業生產兩大類。截至2007年,已有38個傣藥* * *品種獲得國家藥品標準,現已上市。

傣藥生產概況如下:大部分生產和使用是在傣醫院進行的,這些制劑有壹部分未經藥監部門批準,但允許在醫院生產和使用;傣藥生產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與醫院制劑相比,傣藥生產企業有標準化生產,其產品經過GMP質量標準認證後可在藥店和醫院銷售使用,但市場占有率很低,影響範圍很小。戴醫藥缺乏營銷平臺和明顯特色,企業自身開拓市場能力有限,利潤不大。

存在問題

項目組認為,雖然傣醫藥在傣醫藥前輩和專家的努力下正在逐步發展和進步,但大部分傣醫藥產品僅停留在醫院制劑的水平,獲準上市的屈指可數,很多還處於原生態。傣醫藥發展仍面臨研究條件落後、藥材供應不足、缺乏相關質量標準等問題。

西雙版納民族醫藥研究所只有壹個專職的傣醫藥研究機構,全國其他兼職機構不超過5個。這些研究機構的基礎設施很差,實施條件很簡陋。很多傣藥的基礎研究很難完成,甚至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甚至無法申報新藥。在這種條件下,開發新產品和提高老產品療效的難度很大,制劑生產工藝、處方療效和適應癥的研究也沒有保障。傣醫藥的發展和產業化從根本上缺乏技術支撐。

其次,藥材短缺也是傣醫藥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之壹。傣藥的原料主要采集於野外。國內沒有大規模的傣藥種植基地,只有西雙版納壹些企業投資的小型基地,解決原料供應。

相關質量標準的缺失也是制約傣藥發展的因素之壹。目前全國四大醫藥系統中,只有傣藥沒有頒布標準。傣藥至今沒有專門的藥品標準專著,散見於藥典和已升級為國標的品種中。在國家藥典中,傣藥只記載了壹種藤,其他400多種常用藥材沒有進入藥典。因此,企業在制造傣藥時,只能按照新藥材重新申請。按照國家規定,新藥申報必須提供“藥材來源及鑒別依據”,藥材的鑒別依據是法定標準。如果使用了無法標準化的“藥材”,就會被理解為“新發現的藥材”。根據《藥品註冊管理辦法》的規定,需要對“新發現藥材”的質量標準、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大量的研究和評價。龐大的資金投入和漫長的研發評估周期,讓很多企業不願研發生產傣藥。

此外,落後的制劑和生產技術也阻礙了傣醫藥的發展。和過去壹樣,大部分傣藥都是搗碎後直接使用,有的方子只是代代相傳。由於不引進現代科學的新技術、新方法,無法實現產業化,傣醫藥難以大規模用於臨床。

  • 上一篇:傳統藏戲現場表演的創作
  • 下一篇:關於中秋節的感悟與體會四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