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儒、佛、道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何啟示?

儒、佛、道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何啟示?

1.儒家哲學中的人本、民本、剛健、自強、革新、崇德、仁義、愛眾、人和、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天人合壹等,就是值得闡釋和弘揚的。又如道家和道教的道器、自然、尊道貴德、天人合壹、齊同慈愛、性命雙修等,表現出了人生智慧,也具有重要價值。

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構建具有中國風格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對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現代價值有壹個客觀的認識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人本意識、憂患意識、道德意識和力行意識對中國社會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

在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創立的儒學即被稱之為“顯學”。漢以後,儒學取得“國家意識”的合法身份。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儒學對中國社會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儒家文化構成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實,要構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對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現代價值有壹個客觀的認識和總體的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包涵天人關系的和諧與人際關系的和諧兩層意思。關於天人關系的和諧,儒家提倡“天人合壹”。孔子主張寓天道於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統壹性中見出天道的統壹性。因此,他既講“天知人”,把天擬人化、道德化;又講“人知天”,強調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動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聯系起來,主張“盡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為中介將天和人溝通和統壹起來。關於人際關系的和諧,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稱“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樣的意思,即“和而不同”與“過猶不及”。所謂“和而不同”,說的是對壹件事情有否有可,該肯定的肯定,該否定的否定。這是合乎辯證法的和同觀的。所謂“過猶不及”,說的是凡事都有壹個界限和尺度,達不到或超過這個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與“過猶不及”的實質乃是強調矛盾的統壹與均衡,強調通過事物之度的把握以獲得人際關系的和諧,避免和克服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國家、民族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當今的時代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和平與發展既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離不開人際關系的和諧。小至家庭,大至壹個國家、壹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都是同樣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對自然進行掠奪性開發,其結果只會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並最終招致大自然的懲罰和報復。

所謂人本意識,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揚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主體獨立自覺的價值。而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樂道和汲汲追求的東西。無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家那樣,突出人的個性自由與解放和個體的獨立與發展。但這只是相對而言,第壹,儒家並沒有完全抹煞人的個體主體的作用與價值,抹煞人的個體主體的獨立性與主動性。孔子說“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實現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說“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認為“立人”、“達人”要以“己立”、“己達”為前提。孟子說“道惟在自得”,求道沒有別的途徑,全靠自身的修行和體悟。這都是對人的個體主體的獨立性和主動性的肯定。第二,主體理應包括個體主體和類主體,主體意識應包括個體主體意識和類主體意識。就類主體和類主體意識來說,儒家不僅不曾忽略,相反卻是十分看重的。壹方面,儒家從人性的普遍性出發,把人看成是壹種社會性的類存在,作為類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於特殊的位置。另壹方面,儒家立足於人的家庭血緣關系,以人倫世界、人倫社會為人的生存發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會價值或類主體價值較之人的自我價值或個體價值更重要。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儒家強調“人貴物賤”,認為人類有著不同於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貴之處,具有其他事物無法比擬的價值;強調“民為邦本”,認為人民構成國家政治的基礎,只有基礎牢固,國家的安寧才有保障,國家的發展才有可能;強調“民貴君輕”,認為人民、國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壹位的,天下之得失取決於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識突出人的主體性,主張把人當人來看待,提倡重視民意,與民同樂,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體現,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於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觀念是通過對人性的肯定來論證人格尊嚴,民主觀念是通過對人權的肯定導出人格平等。人性與人權、民本與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過,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為民主思想的基礎。我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有必要從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養分。

與道家崇尚自然的傳統不同,儒家的傳統是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識到道德對於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有無德行構成人們人格評價的直接依據。壹個人如若沒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貴為王侯,也得不到萬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窮困潦倒,也能得到萬民稱頌而名垂千古。其次,道德還是人們設身處地的行為準則。儒家認為仁義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義之心也就等於喪失生命之根本。因此,他們強調做事要從仁義出發,不仁之事不做,不義之財不取,哪怕與人相處也要有所選擇,要與有仁義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處。再次,道德構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內容。儒家重視教育,但他們所論教育主要不是知識教育,而是倫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願望是通過道德教化以造就誌士仁人的理想人格。最後,道德也是國家興衰存亡的重要標誌。壹個國家的興衰存亡,與這個國家上至國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狀況、道德水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仁義存則存,仁義亡則亡。

儒家給我們留下了壹個崇尚道德的傳統,而嚴格說來,道德意識與法治意識並不矛盾。壹個具有高度道德修養和道德自覺的人,也就是壹個奉公守法的人,他在從事經濟活動中自然能做到誠實守信。因此,我們認為,盡管儒家所論道德,它的那壹套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不壹定都切合現代社會和現代經濟,但中國作為文明之邦,在發展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崇尚道德的優良傳統卻萬萬不能舍棄。

在儒家看來,和諧境界的實現,人本精神的高揚,憂患境域的擺脫,道德素養的提升,無壹能夠離開人們投身現實、奮發進取的努力和作為。因此,儒家經典大多強調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義者。孔子雲:“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也”。意思是說,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當有無窮責任、無窮事業,當走向社會、服務於社會,否則,貪圖安逸,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就是“士”的恥辱,就不配當壹個知識分子。道德修養或道德實踐即通過修身或自我改造以達其“內聖”目標;社會政治實踐即通過事功或社會改造以達其“外王”目標。“內聖”有賴於“立德”,即註重人的自我身心修養以挺立道德人格;“外王”有賴於“立功”,即在社會上成就壹番大事業以挺立政治人格。所以《大學》在強調“修身齊家”的同時,緊接著便講“治國平天下”,認為這兩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廢,所以儒家反對空談,反對坐而論道,特別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易傳》亦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求人們去效仿天地運行的剛健風格,去直面現實,去改造自我和改造社會,而不畏任何艱難險阻;要求人們鍥而不舍,知難而進,奮發進取,依靠主體的力量,通過主體的實踐,完善自我,改進社會。

從中國歷史來看,儒家文化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剛健自強精神,對於中國歷代優秀知識分子和仁人誌士的愛國主義傳統、追求真理的傳統、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傳統的形成,都起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而這種種優良傳統在今天顯然並沒有過時,仍有賴於我們進壹步去發揚光大。我們有理由從儒家的力行主張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開拓創新。

2.佛教,它的緣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容忍、圓融、解脫等壹系列理念,也是值得我們重視的。我們要“利用宗教教義、宗教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

二、中國佛教哲學的基本理念

(壹)緣起

(二)因果

(三)平等

(四)慈悲

(五)中道

(六)圓融

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

以上論述表明,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三組基本矛盾在當代人類社會,有的改變了形式,有的則是更加尖銳了。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在於,其重要原理日益得到充分闡發,並經創造性詮釋後其作用開始彰顯;把佛教哲學思想運用於緩解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必將有助於提升人類的精神素質,減少人類的現實痛苦,滿足人類的新需要,進而促進人類社會的和平***處和***同發展。

(壹)關註人與自我的矛盾,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二)協調人與人的矛盾,維護世界和平

(三)調適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促進***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總之,當今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及其引發的基本矛盾的變化,關乎整個人類的命運和世界的發展,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如何處理好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既涉及社會、經濟、制度,也涉及科學技術,又涉及人類的心智。佛教有其因襲訛傳、穿鑿附會的謬誤思想,佛教哲學也不能解決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與諸多具體問題,但是它可以從某些方面提供世俗社會政治、經濟、法律所缺乏的解決思路,這就是高度重視人自身的心靈建設,以調整人的價值取向,改變人的心態,轉換人的意識,提升人的智慧,從而有助於人類社會諸多矛盾、問題的解決。由此,我們還想再次強調,佛教哲學要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就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思想資源並作出應機應時的闡釋,需要不斷加強對現代社會的關註、關聯,需要對社會新出現的重大問題作出及時的應對。我們認為,佛教哲學無疑是具有現代價值的,而佛教哲學價值在現代社會的真正落實和充分展示,關鍵在於人們的努力,也有待於人們的努力。

3.道教與佛教的哲學思想中也都包含有積極因素,有待於我們去挖掘並善於運用,以服務於社會主義,以利於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道教是以長生不老之道作為最高信仰的中國本土固有的宗教,它勸人通過養生修煉和道德品行的修養而長生成仙最終解脫死亡,求得永恒。道教在多方面繼承改造了道家的東西繼承顯示出與道家的聯系改造則顯示了區別,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魏晉以後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在社會上扮演角色,發揮功能作用。美國學者唐納德.畢肖普教授主編的《中國思想導論》壹書指出:認為道教是道家思想的普遍墮落和腐敗的產物的看法是毫無道理的;道教的思想體系中包含了道家思想所缺少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在現實生活中對人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例如道家訴諸心靈或理性,道教卻訴諸於人的情感、情緒或情趣,道教充分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懼、神秘和驚異等感覺,而道家對此熟視無睹。(參見《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1987年,第479頁,三聯書店1988年版)作者試圖說明道教文化對於人的現實生活具有某種特殊的意義。更為重要的問題是,道教文化在當代社會還有無價值意義?道教文化是否為壹種博物館文化,僅僅陳列起來讓人參觀,就象我們觀看文物展覽壹樣?作者沒有提出也沒有回答。

我們的答案是:道教文化不是化石,不是文物,而是活生生的存在於現代中國社會當中,它還在活動,還在努力表現自我。為什麽它還活著,還受到壹些人的欣賞?因為它有其自身存在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人們感到還能從中發現醫治現代社會頑疾的妙方,它所提出的問題有壹些與當代人所面臨的問題是心有靈犀壹點通的,對當代人解決這些問題不無啟迪意義。

已經有不少學者對道家文化的現代意義作了發掘。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史》指出 :“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壹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這些樹根今天仍然生機勃勃”。(第二卷第178頁,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董光璧《道家思想的現代性和世界意義》壹文認為:“在當代科學技術的社會危機中,道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被科學人文主義者重新發現。李約瑟、湯川秀樹、卡普拉等人發現現代科學的世界觀向道家思想歸復的某些特征,並以此為契機試圖建構壹種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道家文化研究》第壹輯第3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葛榮晉發現:“在當代社會的各個領域,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靈魂還在以各種不同方式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滲透在各個生活領域和學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引論》第1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從道教是對道家的繼承、改造和沿伸來說,道教中的某些內容亦有其現代價值,且有與道家相通的地方。我以為,道教文化的現代意義至少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壹、對當代科學的發展有啟示意義,從中可以“溫故而知新”。道教對自然、對人體自身的探索,產生了壹系列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道教含有古代的科學成份,為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道教的原始科學主義可以與當代科學相接通,從而建構新的科學殿堂。事實上,已經有壹些當代自然科學家在道教中發現了與最新科學之間的某種相似性,並運用這些方式來解釋當代科學所面臨的新問題。在當代科技的理論危機中,壹些著名科學家都借用“道”的理念重新建構科學理論模式。日本的湯川秀樹認為物理學的發展,不斷更新了“道”的觀念,在探索最新的物理學概念的過程中,老子的“道”會獲得非凡的新意。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認為,“道”與現代物理學中“場”的概念十分相似。可以說,“道”對於當代化學、物理學、宇宙學、人體生命科學等都具有借鑒意義。道教對於老莊之“道”的詮釋作了許多創造性地發展,豐富了“道”的內容。可惜的是,當代科學家只註意到道家之道,而道教所演化發展的“道”尚未被當代科學所開發運用。相信從中可以探到寶藏,帶給當代科學新的財富。

第二、道教生命哲學對當代長壽學的啟示。道教十分重視生命,並在生命問題上高揚人的主體能動性,強調“我命在我不在天”,依靠人的自我修煉改變命運,提高生命存在的數量與質量。道教依據“道”的生命法則,提出“生道合壹”,認為修道者如能煉養而與大道相合,則將超越生死之限。在道教看來,凡是熱愛自己的生命又關懷他人的生命,並進而泛愛萬物生命的人,他便會與大道相通,便會“死而不亡”,使自我生命具有不朽的價值。從現在到將來,人們都會在道教生命哲學中發現對長壽之道有價值的東西,特別是它的某些操作方法如氣功、靜養功等。道教各種養生方法受到歡迎,形成較大範圍的持續的氣功養生熱,原因就在於道教氣功和養生方法能去病健身,優化人的生理功能,凈化人的靈魂,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個體生命旺盛持久。道教的心理療法,對當代人無疑也是有效的方劑。放眼當今商品化社會,競爭激烈,令人心理緊張,情緒焦慮,心理病人數量增加。如能學習借鑒道教的心理療法,忙中偷閑,可以緩釋個人的焦慮情緒,減輕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另外,道教的壹些儀式也不同程度緩解當代人的心理負擔,滿足人們預測命運的心理需求。道教文化給予當代人身理和心理健康的幫助是十分明顯的事實。

第三、道教中不乏人類生活的經驗總結,可供現代人借鑒。道教給人壹種安身立命的智慧,它教人知道生命的價值意義在於歸真返樸,要安頓我們的生命,便應過壹種清靜無為的生活。這是種超越的人生觀,恬適自在的人生觀,它向往自然純樸、自足和諧的生活。西哲海德格爾引荷爾德林晚期的詩說:“人建功立業,但他詩意地棲居在這大地上”。(《海德格爾詩學文集》第194頁,華中師大出版社1992年版)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上,過詩化般的生活,無拘無束、知足常足地享受人生,這也是道教的人生理想。這種藝術人生對於物欲橫流、泛濫成災的當代社會,對於利欲熏心、不擇手段獵取財富的某些當代人來說,不啻是副清醒劑,是長鳴的警鐘。當代社會的激烈競爭給人們的精神帶來某種新的失落,歸真返樸的價值取向,也許會在壹定程度上使人獲得壹種更合乎人性的人生體驗。人們通常認為道家道教哲學是失敗者的人生哲學。林語堂《吾國與吾民》認為:“每壹個中國人當他成功發達而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失敗的時候都是道教徒”。(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頁)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第十章引德效騫的話說:“儒家思想壹直是‘成功者'或希望成功的人的哲學。道家思想則是‘失敗者'或嘗到過‘成功'的痛苦的人的哲學”。(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頁)不錯,道家道教的人生哲學能起到安慰人們精神上遭遇的幻滅與痛苦的作用,象服鎮痛劑,使人以豁達平靜的心態對待失敗,維系人生的平衡。但道家道教哲學也可以是成功者的哲學,成功者以此人生哲學為明鏡,不時提醒自己“福兮禍之所伏”,不飛揚驕橫,功成不居,保持成功的力度與長度。實際上,成功者更需要道家道教人生哲學作為指導,此即所謂:“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郭象《莊子.逍遙遊註》)道家道教這套大智大慧的人生哲學對於當代人正確冷靜地處理人生得失成敗,保持和諧平衡的生命情調,重振生命活力,不無啟示意義。無論人生的失敗者還是成功者皆可憑借它詩意般地棲居在這大地上。

第四、道教中的生態倫理觀,對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精神,自然保護主義意識,都值得現代人吸取。我們的地球就像壹艘巨大的宇宙飛船,載著地球村的居民在太空中遨遊。這艘飛船我們可命名為“大道”號,已有五十億乘客。問題是大道號飛船正遭受人為破壞,環境嚴重汙染。飛船的保護層––臭氧正在減少,生態失去平衡,危及乘客們的生命安全,這壹切都是人對地球資源無休止的破壞性掠取所造成的。面對如此嚴重的問題,回憶下道教中某些古訓,總結道教的生態倫理觀,或許是十分有益的。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的同構互感整體,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對自然界的開發應遵守某些道德準則,應充分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危害人類自身。作為小宇宙的人和作為大宇宙的自然在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交流,這種交流壹旦被人為破壞,失去和諧平衡,那麽人是得不到安寧的。當代生態平衡失調的問題,以道教眼光看,實際上就是由於人忘記了自己與自然之母的生身關系,以為可以隨意從母親身上攫取自己需要的東西,而不顧及母親身體所受的傷害。道教生態倫理觀主張對宇宙萬物都施以仁慈的愛心,主張尊重自然界萬物的屬性,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發展,不橫加幹涉。在道教看來,人和自然萬物之間存在因果報應關系,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是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信息相通。比較起來,人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他屬於自然又區別於自然,但人必須依賴自然界而生存,故人當愛護尊重自然。只要人類存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便是個永恒的主題。在人類面臨新發展、走向未來的進程中,道教關於尊重、服從、歌頌自然的人天觀和生態觀,發人深省,對解決人類生存危機是有其現代意義的。

總之,道教所提出的某些問題與當代人面臨的人生問題、社會問題、環境問題具有壹定的***通性,其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對當代人也有參考價值,道教的現代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 上一篇:五行思想的基本內涵
  • 下一篇:3分鐘古典詩歌朗誦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