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論中國古代設計史

論中國古代設計史

包裝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它的出現主要是由於人類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在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極低,古人僅僅依靠雙手或簡單的工具來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他們對自然事物有了壹定的了解,或許是受到自然事物的啟發,逐漸學會了用植物藤蔓來捆綁物品(主要是食物),也學會了用植物的葉子、果殼、動物的皮等等來盛放和轉移所獲得的東西。嚴格來說,這些雖然不能算是真正的包裝,但從唯物主義發展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最原始的包裝。自包裝產生以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包裝的功能不斷擴展,從最初的捆紮、包裹、包紮、包紮,到方便商品的存放和保護,再到美化商品、促進銷售的功能。需要強調的是,包裝上述功能的拓展與社會發展和物質產品的增加,以及材料的發現和利用、技術的發明和改進密切相關。前者是社會需求的表達,成為包裝功能拓展的源動力,後者成為包裝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首先,科技進步對包裝材料的促進作用是任何創造性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之壹。沒有物質,任何創造活動都不可能實現,物質是創造活動的基礎。技術是創造活動中最關鍵的因素之壹,是創造行為實現的保證。縱觀中國古代包裝的發展,不難發現,科技進步極大地推動了古代包裝的不斷發展。在這裏,我試著從陶瓷、青銅、金銀、漆器、造紙、印刷等方面來說明。從考古發掘的史料來看,在陶器出現之前,人類的創造僅限於簡單的生產工具,如木、骨、石器等,沒有用於包裝的器皿。當時自然物主要用於極其簡單的包裹或包紮。隨著原始人認知能力的提高、造型觀念的增強和設計藝術能力的進步,古人創造性地將泥土轉化為陶器,逐漸出現了壺、罐等具有保護、儲藏、運輸等功能的包裝容器。不僅如此,在造型上,這些包裝容器逐漸從單壹變為多樣,在功能上也變得實用和功能化。可以說這是古代包裝發展史上的壹次質的飛躍。壹脈相承、比陶器更高級的瓷器,自商代原始瓷器出現以來,以其質地細膩堅硬、致密性好、吸水性弱等良好的包裝適應性,相繼被用於包裝。更重要的是,隨著制瓷技術和工藝的提高,瓷器包裝因其良好的表面裝飾性能,成為古代包裝中應用最廣泛、最重要的門類之壹。青銅是人類科技史上的偉大發明,也是人類進入金屬時代的標誌。青銅是銅、錫和鉛的合金。在物理性能上,與陶器相比,青銅熔點低,容易成型。硬度高,耐磨,耐腐蝕,不易破碎。這些特點不僅豐富了包裝材料的選擇,也極大地拓展了包裝容器造型和裝飾的設計空間。考古資料顯示,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出現的青銅器,在進入階級社會後,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主要器物。【1】在包裝容器方面,青銅包裝的實用性得到了壹定程度的提升,如密封性、穩定性、裝飾性,其藝術性是以往包裝無法比擬的。此外,在裝飾方面,它們更富有強烈的靈性和意識形態,並將政治、思想和文化觀念融入其中。於是,古代包裝出現了集功能性和靈性於壹體的人造物,極大地促進了古代包裝的外在裝飾和內在文化融入創作和創造的方式。

考古資料顯示,我國商代就已出現貴金屬金銀制品,西漢開始出現金銀物件,標誌著中國古代造物技術進入更高階段。就古代包裝而言,稀有的金銀為宮廷奢華風格的包裝提供了物質可能性。此外,金銀良好的延展性、金屬光澤和日益精細化的加工工藝,使古代包裝容器在造型和裝飾上有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同時也使古代包裝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和藝術化,其藝術價值是以往包裝無法企及的。比如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八重寶信,不僅制造工藝極其復雜,裝飾工藝也是如此。[2]就技術的發明和改進而言,造紙術和印刷術對古代包裝的發展極為重要,並起到了非常深遠的推動作用。自從造紙術發明以來,並且隨著制造技術的提高,各種不同性質的紙張相繼被發明出來,其中有壹些被應用到包裝上,比如防水紙、防蛀紙等。造紙對古代包裝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它極大地豐富了包裝容器的造型形式。在古代,有些紙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和耐折性,可以加工成不同形狀的包裝容器,如紙袋、紙箱等。陸羽的《茶經》中有關於紙袋的相關記載:“紙袋:用白藤紙縫制而成,用以貯存焙炒後的茶葉,以免其香氣外泄。”;“熱壹旦儲存在紙袋裏,氣的精華就散不掉,到最後就涼了。”【3】包也是包。據《新唐書》記載,唐代用紙板制作紙杯、紙箱等包裝容器。其次,包裝的範圍廣泛擴大,使包裝趨於民俗化、生活化,拓展了包裝的便利功能。據史料記載,古人常用紙質包裝來儲存和運輸壹些日常用品,如茶葉、藥物、水果等。印刷術作為古代另壹項重要的科技發明,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包裝的美化和推廣功能,改善了包裝的構成要素,使包裝裝潢成為壹個獨立的個體為包裝服務,這在北宋以後尤為明顯。如現在保存在歷史博物館的“劉氏商標”,刻有“濟南功夫針店”的名稱,中間有大白兔搗藥的圖案,圖案的左右兩側標有“認門前大白兔為留念”,下面刻有說明商品質量的廣告詞和銷售方法:“購上品鋼筋,制精針為功夫,用之於民,不竊功。如果他們受歡迎,請給他們額外的救濟。”整個版面圖文並茂。大白兔相當於店鋪的logo,文字宣傳突出了針的質量和銷售方式。二、傳統經濟結構與包裝的關系自原始社會出現以來,包裝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發展十分緩慢,沒有質的飛躍。原因在於傳統的經濟結構。從夏朝建立起,中國就進入了奴隸社會,奴隸制條件下的經濟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奴隸主完全占有社會生產資料,從而迫使無數奴隸為他們從事生產,主要是提供各種奢侈品,滿足奴隸主生產生活的需要。所以他們的物質資料的生產並不是針對社會和市場的需求,這就使得產品交換的可能性非常小,換句話說,社會產品很難進入流通領域實現其價值。在奴隸制下,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分配遵循的是產品的使用價值,而不是產品的價值。[4]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嚴重阻礙了產品包裝的發展。壹方面,奴隸主完全占有社會生產資料,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不同消費群體的存在和市場交換規模的出現,從而制約了多樣化包裝樣式的出現。另壹方面,社會化生產不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基礎,阻礙了社會市場的發展和形成,使產品難以進入流通領域,阻礙了包裝功能的拓展。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革命性變革。從此到1840,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是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相結合,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隨著封建社會的第三次社會分工,商業脫離了工業,形成了獨立的產業。與奴隸社會相比,封建社會的商業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在“重農抑商”的傳統政策壓制下,商品經濟並沒有脫離自然經濟,成為主導社會。雖然封建社會商品經濟壹度發達,商業資本也變得十分活躍,商業壹度繁榮,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如唐中後期方市場體系的崩潰,市場壹度多元化、自由化。但是,由於商品生產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是商業把產品變成了商品,而不是商品用自己的運動形成了商業。[5]再者,廣大下層民眾的消費能力低下,市場需求十分有限,無法刺激商品生產的發展。以上兩個方面使得經濟運行鏈條中的生產和消費環節非常薄弱,極大地限制了產品的多元化生產和多元化市場的形成,從而間接阻礙了商品包裝的多元化發展。

  • 上一篇:保險公估人業務分類
  • 下一篇:關於速寫和素描的論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