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什麽?不同的哲學傳統有不同的答案。西方哲學、印度哲學、中國哲學並稱為世界三大哲學傳統。西方哲學發源於古希臘時代,而古希臘時代的哲學包含著壹切學問,是對知識與智慧的追求與熱愛。隨著時代的變遷,西方人對哲學有了不同的理解,哲學曾成為神學的附屬。近代以來,哲學領域更發生巨大變化,科學革命促使自然科學與哲學分離開來;其他學科,如社會學、邏輯學、倫理學、心理學等等,也都紛紛獨立,脫離哲學的懷抱。最後,哲學成為人們專門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規律的壹門學科。
中國哲學萌發於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西周的第壹個統治者是周武王,但他在位很短就病逝,國家的統治權轉到他的弟弟周公手中。周公是個了不起的偉人,在他之前,“尊神、敬鬼”是中國的主要思想,周公制禮作樂,維系社會的平衡與團結,使世人關註的重心從鬼神轉向人事。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並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萌芽。
春秋末年的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之風,其學生達三千人之多。孔子推崇周公的禮樂,並提出以仁義治國的主張,開創了中國最重要的哲學門派——儒家。
儒家成為官學以後,其經典著作被廣泛推廣,其他哲學門派多潛藏在中國文化的各個層次,有的也融合在儒家思想當中。
那麽,在中國古代哲學家眼中,“哲學究竟是什麽”?
中國古代哲學家及其主要思想
晏子(?--前500),名嬰,字平仲,春秋齊國人。在君臣關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觀點,即君臣互補,取長補短,而非壹味附和。他是壹位無神論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認為統治者應當親民愛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國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晚年,周王朝日趨沒落,老子便棄官歸隱,並且寫出《道德經》,申述道德的含義。認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環往復;德由道所產生,是道的具體表現,其思想論述帶有神秘主義色彩。他還用道德的辨證關系辨證了萬物的存在,基於這種認識,提出了“自然無為”,“無為而治”的思想觀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當未被當時戰火連連的大小國所接受。因此他周遊列國,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學派。孔子的學術思想以“仁”和“禮”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的思想觀點被後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采納,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魯國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最重要的倫理和政治主張是“兼愛”,但這種思想無法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在秦漢後便成為了絕學。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子子輿,戰國魯國人。“孟母三遷”的典故自古便成為教育的典故。在學術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論”的闡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論”,重視養心,保養自己的心性。。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於君”的學說,主張用“仁義”的思想治理國家。後代人認為孟子發揚了儒家學派的思想觀點,並被尊稱為“亞聖”。
莊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戰國宋國人。莊子的思想集中在《莊子》壹書中,他的學術思想繼承和發揚了老子關於道的絕對主義和神秘主義,後人以“老莊”相提,其學術思想主要是相對主義觀點。
荀子(前313-前238),名況,子卿,戰國趙國人。荀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唯物論者。在倫理道德觀念上,他的思想觀點與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註重“禮”的作用。主張“性惡論”。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治”與“法制”相結合,禮敬君子,法治小人。
韓非子(前280-前233),戰國人。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術思想繼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為事物發展的規律,發展了荀子的“性惡論”。在政治上,主張以法為主的“法術勢”結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漢人。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主張,提出了“三綱五常”的思想觀點,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東漢人。王充的學術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學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論”的體系,反對“天人感應論”,強調天道的自然無為性。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南宋人。朱熹的學術思想繼承合發展了二程(程灝、程頤)的思想,被後世稱為朱程理學。在知行問題上,提出“知先行後”,認為明白義理才能有所作為。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中國哲學在人際關系的描述上是完美的,以至於歷經千年仍成為人們在交際中的準則。例如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式的換位思考原則;子帥正之,孰敢不正式的以身作則原則。
孔子講禮,何謂禮,我以為是社會秩序。孔子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種關系概括社會關系,並為其制定壹定的規範。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仍然是在很大程度上遵循著禮。倘或這麽說吧,君臣實質就是上下級關系,盡管現在上級不會像君壹樣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但下級仍然要尊重甚至是服從上級。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另壹個精髓是老子的無為。雖然有些消極,但不失為壹種有效的調節心理的良方。例如講,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下面忘了)意思就是說天地之所以長久,聖人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把壹些事情放在心裏。妳把它當成事它才是事,妳不把它當成事,它根本就不是事。
文化是人類文明的思想火矩,是社會進步的精神源泉。文化具有傳成性,因此古代文化在現代生活中有很多表現。
實現社會和諧,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撐、良好的文化條件。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在黨的文件中首次使用了“和諧文化”的新概念,明確提出了建設和諧文化的重大任務。這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的文化自覺。
建設和諧文化既是優良傳統的繼承,也是現代文明的呼喚
和諧作為壹種文化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與核心精神。儒、道、法、墨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的闡發。儒家提倡“和為貴”、“和而不同”,註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道家則倡導合乎自然,“寬容海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法家主張對個人、社會、國家三者關系正確定位,實現國家主導下的社會和諧。墨家踐行“兼愛”、“非攻”思想,墨子曾與公輸班模擬對陣,“九攻九拒”皆勝,制止了楚國攻宋的戰爭。可以說,中華文化能夠生生不息,中華民族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與傳統的和諧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