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文化的論文
從中日簡體字的字形差異看日本文化
內容提要
漢字從傳入日本到現在,受到日本語言、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融會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文章通過對中日簡體字的字形比較,揭示了日本為了使漢字能夠很好地表現日本文化,在漢字字形整理中不僅兼顧“初形本義”,即所謂“傳統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為本位的思想意識,反映了既吸收和借用了中國的漢字文化,又脫離中國文化束縛的、與中國漢字文化相呼應的日本漢字文化的特點和民族心理。
中日簡體字的字形差異及其原因
根據日本內閣1981年頒布的《常用漢字表》(1945個)和我國通用漢字表中的壹級、二級常用漢字(3500個),可以發現大約有600多個漢字存在著字形上的差異,其中屬於結構字形上差異的大約有588個,如:県(縣)、傘(傘)、(親見)(親)、気(氣)、機(幾)、裏(裏)、默(默)等;屬於外貌字形上差異的大約46個,如:亞(亞)、渴(渴)、穂(穗)、鳥(鳥)等。(括號外的漢字為日本簡體字,括號內為我國的簡體字)。
中日漢字在字形結構上出現差異,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雙方在漢字字形整理中遵循的取字或用字原則有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日本《常用漢字表》取字比較註重“初形本義”.即所謂“傳統字理”。如果從大處著眼,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壹類是字形與字義兩者完全契合的。如:“為、曇、碁、車、馬、風、竜、貝”等字;另外壹類是取字或者用字意圖與本義並不完全契合,而只具有某種曲折的間接聯系的。與前壹類相比,後壹類的情況在數量上占了絕對的優勢。另外,如果數體都符合“初形本義”,即所謂“傳統字理”,那麽則選擇以筆畫少的為正體。如:“竜”與“龍”本是壹對異體字,都能體現字的“初形本義”,但是由於前者筆畫少,所以取其為正字。我國在整理字形時,本著從簡,便於應用的原則。“整理字形的標準是:同壹個宋體字有不同筆畫或不同結構的,選擇壹個便於辨認、便於書寫的形體;同壹個字宋體和手寫楷書筆畫結構不同的,宋體盡可能接近手寫楷體,不完全根據文字學的傳統。”
2.從深層次上講,日本取字、用字的原則還與其文化息息相關。字形是文字內容的形式承載,是文字能夠成其為文字的物質依托。對於文字實現其消除有聲語言傳遞的時間障礙來說,字形固然是必要條件,而文字的文化功能,特別是其文化蘊涵功能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字形來實現的。字形是漢字文化蘊涵的鏡像。同壹個字如果存在不止壹個字形,也就是所謂異體字,其形義之間便有了多維的聯系,而這種具有多維的形義聯系的字形又有更多的機會蘊涵某種文化信息。同字異形不光有歷時更替的,而且也有同時***存的。漢字從傳入日本到現在,受到日本語言、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融會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日本為了使漢字能夠很好地表現日本文化,在漢字字形整理中不僅兼顧“初形本義”,即所謂“傳統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為本位。
日本的漢字文化蘊涵
1.單字文化蘊含考
“災”和“災”,均屬會意字。《說文,川部》:
之災。日本列島瀕臨太平洋,屬於著名的地殼變動地帶,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多地震、火山、海嘯、臺風和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島國,日本選用“災”字的意圖不僅是因為該字形描繪的是字義所指現象發生的原因——水、火,更符合“初形本義”,而且也符合日本的自然環境。而我國簡化了的“災”的字形只是勾勒字義所指現象的典型表現——房屋遭火焚。
“羲”和“義”,“羲”為會意字,甲骨文從羊,從我(刀鋸),表示用刀鋸屠宰牛羊以祭祀。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羲。而“我”是象形字,本義當為鋸類工具,後假借為第壹人稱代詞,《說文,我部》:“羲,己之威儀也”,日本依舊以“羲”為字形,未作簡化,取字意圖首先是為了確保該義所指概念密切聯系的現象(我國則將其符號化,簡化成了“義”,已無法看出字源)。另外,日本的“羲”,既不來自中國的儒學,也不來自東方佛教,是壹個日本的範疇。包括良心、名譽、情面、義氣等,實際上含有不讓自己的名字和聲譽被任何詆毀所玷汙的責任。這種“羲”的責任在大量傳統文學中得到贊頌,並被同武士的德等量齊觀。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堪稱日本民族敘事詩的《忠臣藏》(又名《四十七浪人的故事》),講的就是47位忠義浪人拋棄自己的壹切,為主君挽回面子而復仇、然後集體剖腹的故事,起因就是壹位地方大名自尊心受辱,覺得有損威嚴而已。雖然在世界文學史上並無多大的價值,但是卻被選人本國的教科書,在劇院裏演出,拍攝成現代電影,印成通俗出版物,成為今天婦孺皆知、日本生氣勃勃的文化的壹部分。
“恥”和“恥”本是壹對異體字,我國以“恥”為正體選用字,日本《常用漢字表》以“恥”為正體選用字,中日正好相反。《說文》:“恥,辱也。”小篆字形作“恥”,從耳從心,會意,給人以“聽到批評時,心裏羞愧”這樣的聯想。這是“恥”之“初形本義”。“恥”寫作“恥”,由會意字變成了形聲字,從耳止聲,這是漢字經過隸變,很多偏旁和筆畫混同了,這使漢字的理據性大大減弱。因而,學者們都認為“隸書”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由此可見,日本《常用漢字表》取“恥”的意圖不僅是因為“恥”這個字形更符合該字隸變前的“初形本義”、“傳統字理”,即該字形是以本義所指概念引出的結果來表示本義的(我國則根據從俗原則取“恥”),而且從另壹方面看,日本自古以來就是壹個比較封閉的社會,至今也仍然談不上開放,封閉、保守、排外等特色依然存在。長期以來,日本人已經完全習慣了在壹個狹小、封閉的集團空間中生活,每時每刻都註意著他人的眼色、目光行事。著名的日本語言學家金田壹春彥先生在自己每天行為的根本準則)。”所以日本人的“羞恥心”源於企圖掩藏自己的毛病、弱點以及與他人的不同之處,避免因暴露了這些而受到歧視的心理,是壹種以自己為核心,把自己和別人相比較時所產生的壹種自卑心理。
2.字組文化蘊含考
(1)“顏”和“裹”——表和裏的矛盾性格寫照。“顏”為形聲字,篆文從頁,彥聲。隸變後楷書寫作“顏”。《說文,頁部》:“顏,眉目之間也,從頁,彥聲。”本義為眉目之間,俗稱印堂。後來又引申為額頭、面容、面子、色彩等。“裹”,表示衣服的內層:綠兮衣兮,綠衣黃衣。後引申泛指裏面。日本常用漢字表保留著這兩字的初形,我國則簡化成“顏”和的才是真心話)。”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顏”和“裹”的行為觀念。日本人壹直用“顏”這個詞來表示人格、人品、權力、名譽等,壹方面註重表面上的現象,而另壹方面,他們更重視“隱藏著的、朦朧的、模糊的”“裹”。日本人之所以註重“顏”,是因為他們認為這關系到人格、人品、名譽等,但是能左右這些的本質東西的還是“裹”。日語裏有壹句非常有名的日常生活中還可以發現日本人不喜歡露骨的、直來直去的說法和行為,因為壹旦事情太明了,事物的任何價值也就隨之消失了。 (2)男湯(男澡堂)、女湯(女澡堂)、錢湯(澡堂)、秘湯(坐落在深山中鮮為人知的溫泉)——日本的澡文化“湯”,形聲兼會意字。金文和篆文從水,湯聲也兼表熱義。隸變後楷書寫作湯。《說文,水部》:“湯,熱水也。從水,昜聲。”本義為熱水。又特指溫泉(海內溫湯甚眾,有新豐驪山湯)。日本取其“初形本義”,未作簡化,而我國則取其引申義(帶汁液的菜食),簡化成“湯”。基於火山眾多這壹獨特的地理環境,日本成了壹個溫泉的王國,全國有數以萬計的天然溫泉,為日本人滿足肌膚之悅、養生休息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不僅溫泉浴場遍布東瀛列島,而且投幣式淋浴箱也隨處可見,公***澡堂生意興隆,使日本人成為世界上最喜歡洗澡的民族。洗澡在日本有著宗教上的意義,即潔凈、清靜及信仰,表現出對神的感謝和佛教中的無我無欲、身心皆融入凈土般的“聖境”。追求“潔凈”自然也就成為超越時代的、絕對的美學原則。這壹原則深刻地影響著這個民族的審美感覺、道德意識乃至文化心理,給這個民族打上了鮮明的精神標記。如進門脫鞋的規矩和禮儀;還有千百年來,統治著日本主流畫壇,最能撥動日本人心弦的,始終是那種清爽、明凈,或略帶朦朧的風格。
3.字系文化蘊含考
(1)“門”旁文化考——日本的和式建築、空間文化壹瞥。日本是寸土寸金的島國,日本人合理地利用空間,巧妙地使狹窄的空間表現出美感、協調感和實用性,形成了特有的空間文化。而日本的和式建築就是空間文化的代表傑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門”旁的漢字——“関”、“間”、“閑”。
《說文,門部》:門,聞也,從二戶,象形。日本為保持其象形度,借用該字後沒有簡化,(我國則省作“門”)。日本人說的“門”,幾乎都是建築在“邊界線”上的門,是意味著與外界隔離開的大門,總稱是“出入口”,壹般都不上鎖,而房屋內的門多用“~口”、“~戶”。中國的宅院,壹般都有好幾個“門”,而日本的宅院只有壹個。再看“関”字,為會意字,金文從門,中像有閂之狀,隸變後楷書寫作關,異體作陰。《說文,門部》:“關,以木橫持門戶也,從門, 聲。”本義為門閂。日本把“房門前後的壹塊地”稱為“玄關”,該處壹般要比屋裏低出十公分左右,日本人在接待外人時,常常在“玄陰”應酬而已,如軸、插壹束鮮花,別無他物。看起來好像白白占去了壹塊空間,可是對於日本人來說,它是體現房屋主人審美情趣的重要空間。“同”,原為“閑”,會意字,用門中可以看到月光會空隙之意,篆文將月移到門中並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閑。俗改月為日寫作同。《說文,門部》:“閑,隙也,從門,從月。”本義為空隙。上述的“玄関”也是“間”的很好體現。“玄陰”既不屬於房屋的“內”也不屬於“外”,而是“內”與“外”的“間”。“玄陰”給主人和客人壹個回旋的余地,主人可以在“玄関”判斷是否請客人進屋。即使不請客人進屋,因為已經在“玄陰”接待了,所以也不算把客人拒之門外。日本人之所以很註重“玄陰”,留心把它搞得整潔明亮,就是因為“玄陰”是生活中重要的“間”。“間”是壹種情境,壹種氛圍,它給人留有充分的想象、判斷的余地,而這種“余地”是日本文化特別註重和推崇的。如果用“日”代表日本民族,用“門”代表社會環境或規則,那麽,“間”字形就恰是日本的人際關系圖。從外面的“門”到內部的“日”,中間存有空間,下邊留有開口。這空間不是物理上的隔斷,而是自己給自己定位並與外界保持聯系;這開口是給人留有思考或回旋的余地,以便求得調和。即使是朋友,也要保持壹定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美”。所以日本人在表示時空意義上的範圍時,更註重把它作為壹個空白區的墊在意義。甚至幹脆把“人”稱作“人間”;夥伴兒稱作“仲間”;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上的子、笨蛋)”。不管與誰交往都要註意“間柄(關系)”。有人把日本文化稱為“間人文化”(《間的日本文化》,劍持武彥著,日本朝文社)或“間人主義”(由日本著名教授濱口惠俊提出,相對於歐美國家的個人主義而言),意思就是行動時充分考慮他人或所屬組織的立場、心情及相互間的關系,強調相互間的依存和尊重。日本人覺得“同”是壹種平衡的感覺,無論對人還是對事,都可以通過其來介入,使原本不平衡的東西變得平衡起來,這裏面深藏著日本人對人或事的壹種調和感,並反映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日本人很少用握手來表示致意,而壹般會和對方保持壹段距離,用點頭、彎腰鞠躬直至雙膝跪下、上身伏地來表示。又如:俳句是日本文化獨有的壹種詩歌形式,有人說它是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詩歌,壹***只有17個音符。日本人認為好的俳句,並不要求它表達什麽思想、主張、情感,更不允許出現什麽議論、評判,而是能用語言描繪壹個情境,給讀者壹個廣闊的想象空間。即能創造令人產生種種遐想的“同”。江戶時代的著名俳人地用壹個“跳”字傳神地聯結在壹起,構成了壹幅時空相交,天地渾然的立體畫面。而且它所描繪的那種空涼、寂寥的情境十分符合日本人遐想聯翩的審美意境。日本的國技——相撲比賽也極好地體現出“同”的文化。每場比賽之間總穿插發懸賞金、喝大力水、撒鹽凈化土臺等內容,用“間”把緊張的比賽分開,使比賽既緊張又輕松。觀眾置身於時間和空間相互交替的間隔中,盡情欣賞心、技、體融為壹體的古老競技。而參加比賽的運動員也在有意無意地磨練自己的“間”意識和“仲間”(夥伴兒)精神。日語裏采用“兜圈子”式或婉轉的否定式的中性、曖昧的語言也特別多。孕育出這種“間”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二:壹是自古以來的農耕作業要求眾人的協調、配合和耐心。同時,年復壹年發生的種種自然災害使他們習以為常並采取積極對待的態度,人們學會了從變化中體會“美”的存在,對於壹種狀態向壹種狀態的轉變即“間”倍加欣賞。二是日本幾乎可以算是壹個單壹民族的國家,人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十分接近,所以意識形態也相對穩定,相互間有很強的文化認同感。日本人之間的人際交往中往往可以心照不宣地表達感情,“心有靈犀壹點通”,而無須多費口舌。還有壹個“閑”字,《說文,陰部》:“閑,闌也,從門中有木。”本義為柵欄。後來借作“閑”,由空隙引申為閑寂,這也可以說是日本人的另壹種審美追求。由於日本的氣候四季分明,日本人對大自然的變遷十分敏感,常常流露出與自然融為壹體的感覺,這種“感性”的特征,使得日本人產生了“物哀、幽玄、閑寂”的美學理念。稱作“和室”的日式房子幹凈整潔,在不奢侈的質樸中,給人壹種回歸自然的古雅和閑寂的美,從字形上看,日本人不願意把含有自然之物的“木”(日本人更願意理解成樹木)的“閑”字進行簡化,我們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在“門”旁漢字中,不僅蘊涵了日本民族居住空間的審美意識,而且透示出他們對“距離產生美”的審美意識。
(2)“気”字短語壹自然與人和諧統壹的體現。我國簡作“氣”,象形字,甲骨文像雲層形,因與數字“三”形近易混,金文與篆文稍加彎曲,以像雲氣升騰流動之狀,隸變後楷書寫作“氣”。《說文,氣部》:“氣,雲氣也。象形。”本義為雲氣。後來做了偏旁,“雲氣”之意便借用“氣”來表示,日本簡作“気”,即下半部多了個“乂”。《康熙字典》:“五”,古文為“乂”或於上下各加壹平橫。《漢字源流字典》:“五”,象形字,甲骨文本像兩物交叉形,或於上下各加壹平橫,以突出縱橫交錯之意,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五”。《說文,五部》:“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這是就當時的社會思想所作的附會,本義當為縱橫交錯。而日本根據《說文》的解釋,以與本義密切相關的現象來表示本義為取字意圖:“気”實為五行之氣,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王充曾在《論衡》中說過,五行之氣生萬物,人用萬物做萬事,如果五行之間不能相制,則不能相使,不相克則不能為用。諸物之間相害相利,動物之間相勝相食,都是五行之氣在起作用。指出了五行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相互排斥、相互克制的關系。正是這種關系的協調、結合,才使宇宙萬物經常處於平衡的狀態。日本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僅尊重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而且非常註重人的心靈感受,良好地保持著和他人的和諧關系,在引進“氣”的同時,根據自己本國的生活習慣、思維等對“氣”的意義作了進壹步的延伸和擴展,使得日語中的“気”更具有壹種形象的、生動的色彩。“気”的意義隨搭配詞及使用場合的不同而不同,不僅能表達變化、流動的自然現象,而且更鐘
結語
中日簡體字的字形差異主要表現在結構方面,日本的取字原則不僅兼顧“初形本義”,即所謂“傳統字理”,而且更體現了以民族文化為本位的思想意識。另外,日本對會意字的保留情有獨鐘。所謂會意,就是字形構成、形義聯系比較松散,需要借助某種程度的聯想來領會其理據。這種性質決定了由會意方法構成的漢字有較多機會傳載有價值的文化信息。而且從另壹個角度也說明了凡是構成理據所蘊涵的取字或用字思維不符合異國人的思維規律或難以理解和接受的會意字,壹般都有某種獨特的有價值的異域文化信息蘊涵其中。反之,其構成理據只反映了***同思維規律、普遍觀念意識的會意字則壹般無跨國文化蘊涵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