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壹,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鬥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註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壹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壹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遊,裝作壹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妳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壹天,不知什麽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壹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禮儀故事:千裏送鵝毛
“千裏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壹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裏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壹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壹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開啟,壹看是幾根鵝毛和壹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裏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裏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2個關於禮儀的小故事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壹,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壹個註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壹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壹個最小的梨子。有壹次,爸爸看見了,問道:“妳為什麽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千裏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壹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裏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壹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壹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開啟,壹看是幾根鵝毛和壹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裏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裏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古代關於禮儀的小故事(要簡短的)古人禮儀故事:廉藺交歡
藺相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很有見識和才能。在“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外交鬥爭中,捍衛了趙國的尊嚴,地位在名將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藺相如不過是憑壹張嘴巴,說說而已,有什麽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壹定要侮辱他壹番。”藺相如聽說後,盡量不跟廉頗會面,每次出門,避開廉頗,有時甚至裝病不去上朝。有壹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連忙叫車夫繞小路而行。
藺相如手下的人對他這樣卑躬讓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紛紛要求告辭還鄉。藺相如執意挽留,並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眾人都說:“當然廉將軍不及秦王了。”藺相如說:“對啦,天下的諸候個個都怕秦王,可是為了趙國,我敢在秦國的朝廷上斥責他,怎麽會見到廉將軍倒反而害怕了呢?妳們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妳們想過沒有,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的緣故。如果兩虎相鬥,勢必兩敗俱傷。我不計個人恩怨,處處讓著廉將軍,是從國家的利益著想啊。”聽了這番話,大家都消了氣,打消了告辭還鄉的念頭,反而更加尊敬藺相如了。
後來,有人把藺相如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大受感動,慚愧萬分,覺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狹窄,實在對不起藺相如,決心當面請罪。壹天,他脫下戰袍,赤身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第,“撲”地跪在地上,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地對藺相如說:“我是壹鄙陋的粗人,見識淺薄,氣量短小,沒想到您對我竟這麽寬容大量,我實在無臉見您,請您用力責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願。”藺相如見到這情景,急忙扶起廉頗,兩人緊抱在壹起。從此兩人消除了隔閡,加強了團結,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強大的秦國更加不敢輕易地侵犯趙國了。
禮儀的故事: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壹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壹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遊酢(1053—1123年)壹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壹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壹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名人禮儀故事:張良拜師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誌為韓國報仇。有壹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壹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壹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壹楞,很想打他壹下,但壹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壹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壹直用驚奇的目光註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裏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妳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壹亮,就到這裏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麽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壹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麽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壹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妳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妳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壹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壹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壹起。
想壹想:這是壹個動人的傳說,張良拜師,第三次才見到老師,如果是妳,妳會去第三次嗎?為什麽?
禮儀故事:千裏送鵝毛
“千裏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壹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裏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壹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壹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開啟,壹看是幾根鵝毛和壹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裏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裏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禮儀故事:楊香扼虎救親
楊香扼虎救親是壹個中華傳統禮儀故事。
楊香是壹個十四歲的女孩。有壹天,她跟著父親楊豐到田間去收割莊稼。兩人剛走到半路上,突然躍出壹只大老虎,咬住楊香的父親便往回跑。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她臨危不懼,壹心只想著被老虎拖走的父親,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裏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撲,可楊香硬不松手,老虎漸漸元氣大泄,磨著牙齒,終於斷了氣。楊香的父親終於脫離了險境,免於老虎的傷害。
後人為贊揚楊香寫文記曰:楊香,年十四歲。隨父豐往田中獲粟,父為虎曳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於害。
生活中關於禮儀的小故事征集!在我剛進大學的時候,那時年少氣盛,說話時腿總是再抖,而且手插在褲兜裏,很少註意禮節,有壹次跟班主任說話時,班主任很不耐煩的說,麻煩妳跟別人說話時註意下妳的動作,這是對別人的不尊重,那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失禮之處,這事雖然不是太經典,但它卻讓我懂得了如何從細節尊重別人,僅供參考
自己寫壹篇關於禮儀的小故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答記者問時,被提問到,在美國總統布什訪問伊拉克時,被記者扔鞋子。他本人是如何理解這種情緒的?睿智如他,回答到:“這件事也提醒我在這裏觀察誰要舉手提問題的時候,同時還要註意誰在解鞋帶。”
印度人左右手有不同用途,如果不了解,會讓對方很尷尬。
西方人有些隱私不能問
中國古代的如程門立雪燕昭王求士張良給橋上老人穿鞋子孔融讓梨等都可以寫。
給妳推薦金正昆講禮儀,裏面現代的禮儀故事很多。
誰有關於中外關於禮儀的小故事
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壹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壹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遊,裝作壹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妳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壹天,不知什麽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壹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1. 誠信知禮--燕昭王求賢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閔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壹心想兼並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壹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裏,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誌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壹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沈思了壹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裏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壹匹名貴的千裏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壹千兩金子,準能把千裏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壹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裏,千裏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壹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妳買的是活馬,誰叫妳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妳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訊息壹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裏馬。不出壹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裏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壹定要征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壹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壹座很精致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壹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閔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發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妳看怎麽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壹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壹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壹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奔齊國。
齊閔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著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壹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壹敗塗地,齊閔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占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壹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
急求關於待客禮儀的小故事!千裏送鵝毛
“千裏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壹少數民族的首
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裏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壹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壹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開啟,壹看是幾根鵝毛和壹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裏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裏送鵝
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裏
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誰幫忙想個關於禮儀的情景小故事?古人禮儀故事:廉藺交歡
藺相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很有見識和才能。在“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外交鬥爭中,捍衛了趙國的尊嚴,地位在名將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藺相如不過是憑壹張嘴巴,說說而已,有什麽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壹定要侮辱他壹番。”藺相如聽說後,盡量不跟廉頗會面,每次出門,避開廉頗,有時甚至裝病不去上朝。有壹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連忙叫車夫繞小路而行。
藺相如手下的人對他這樣卑躬讓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紛紛要求告辭還鄉。藺相如執意挽留,並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眾人都說:“當然廉將軍不及秦王了。”藺相如說:“對啦,天下的諸候個個都怕秦王,可是為了趙國,我敢在秦國的朝廷上斥責他,怎麽會見到廉將軍倒反而害怕了呢?妳們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妳們想過沒有,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的緣故。如果兩虎相鬥,勢必兩敗俱傷。我不計個人恩怨,處處讓著廉將軍,是從國家的利益著想啊。”聽了這番話,大家都消了氣,打消了告辭還鄉的念頭,反而更加尊敬藺相如了。
後來,有人把藺相如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大受感動,慚愧萬分,覺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狹窄,實在對不起藺相如,決心當面請罪。壹天,他脫下戰袍,赤身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第,“撲”地跪在地上,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地對藺相如說:“我是壹鄙陋的粗人,見識淺薄,氣量短小,沒想到您對我竟這麽寬容大量,我實在無臉見您,請您用力責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願。”藺相如見到這情景,急忙扶起廉頗,兩人緊抱在壹起。從此兩人消除了隔閡,加強了團結,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強大的秦國更加不敢輕易地侵犯趙國了。
懂禮儀的小故事我國是世界著名的禮儀之邦。文明禮儀是人類為維持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是壹個國家的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因此,公民應自覺遵守文明禮儀。
說到文明禮儀,讓我想起這麽壹件事: 壹年暑假,小明正走在街上,看到了壹位老奶奶拿著破舊的麻袋正在垃圾桶裏撿瓶子。他不禁感慨道:“天這麽熱,這位老奶奶還要在臭烘烘的垃圾桶裏撿瓶子,真是可憐啊,要不我去幫幫他,為她減輕點負擔。可是,天氣這麽炎熱,我還不如早點回家涼快涼快呢,何必自討苦吃呢。小明心裏非常矛盾,不知怎麽辦才好。這時他想起了爸爸常教誨他的壹句話:幫助人是壹種美德,當別人有困難時妳幫助他們,那妳有困難的時候別人也壹定會幫助妳的!爸爸說的對,我不能只顧個人利益。我應該幫助這位老奶奶! 於是,小明行動起來,他在路邊,垃圾桶旁邊撿到不少的瓶子,雖然在他撿的同時許多人向他投去異樣的眼光,更有不少人討論他,說他這麽小就出來撿瓶子,真可憐。甚至有人責罵他的父母,怎麽能讓壹個小孩子獨自在街邊撿瓶子。但小明壹點都不在乎,他覺得自己做得很對,不必在意別人說什麽。撿完瓶子後,他把自己辛苦撿來的瓶子給了老奶奶。老奶奶連忙說道:“謝謝妳,小夥子,像妳這樣的年輕人肯幫助我這種老太婆的可不多啊,如果人人都像妳這樣,我們的國家就會很強大。小明害羞的撓撓後腦勺說:“這是我應該做的,中國人幫助中國人不是很正常的嗎?而且這只是壹件小事。好了,老奶奶,再見”
在路上,小明格外輕松,可能是因為剛做了好事的緣故吧,這也許是文明禮儀的感染力吧。
“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這就是生活的真諦。
求關於商務飲酒禮儀的小故事如果妳是主人,妳應該首先帶頭舉杯,說些場面話,如果妳是客人,則應等主人敬酒後再敬酒,當全場壹起舉杯的時候,則杯擡至與嘴平行,壹般不用碰杯,當2人互敬時,則需要碰下,碰杯切記——自己的杯口應低於對方的杯口,表示尊敬!
敬酒時話不能多,可以簡要表明心態,如:今天很開心,大家能聚在壹起,讓我們來喝壹杯,我先乾為敬。
別人敬妳酒時妳應當站起來,正視對方,當別人說完祝福或心態時,妳也應同時說出對對方的祝福。
酒不能多喝,但是也不能不喝,應該首先明白自己的度是在哪裏,比如知道自己喝到3杯就醉的話,那就只能喝到2杯半,不然醉了的話很麻煩的!
註:喝酒,壹是為了開心,二是辦事時緩解氣氛。二者相互可轉換,必要時醉與不醉都是有用的,這就看妳以後的路是怎樣的曲折了。
正式宴會禮儀:
在正式的宴會上,服務員開啟酒瓶後,先要上壹點遞給主人品嘗。主人應先飲壹小口仔細品評、然後再嘗壹口,感到所上的酒完全合乎要求時,再向服務員示意,可以給客人們斟酒了,斟酒的順序是:先主賓,隨後才是其他客人,斟酒時、酒杯應放在餐桌上,酒瓶不要碰到杯口。
會喝酒的人飲酒前.應有禮貌地品—下酒,可以先欣賞壹下酒的色彩,聞壹聞酒香。繼而輕吸—口,慢慢品味。不要為顯示自己的海量,舉起舉杯看也不看,便壹飲而盡,使酒順著嘴角往下流。也不必矯揉造作地在舉杯時翹起小手指、以顯示自己的優雅舉止。不宜壹邊飲酒,壹邊吸菸。鑒於酒後容易失言和失禮,故在涉外活動中飲酒的酒量要控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壹半以下,不要壹看到對方的盛情或美酒佳肴,便忘乎所以了。有教養的飲酒者飲酒時是不會讓他人聽到自仗隊己吞咽之聲的,斟酒只宜八成滿。
服務員來斟酒,妳不必拿起酒杯,但不要忘了向服務員致謝。如果是主人親自斟酒時,必須端起酒杯致謝甚至是起身站立或欠身點頭致謝。也可以使用“叩指禮”,也就是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在壹起,指尖向下,輕叩幾下桌面表示謝意。主人親自斟酒,
要註意:面面俱到,壹視同仁;斟酒適量,白酒和啤酒都可以斟滿,其他酒不用斟滿。在正式場合,除主人和服務員外,其他賓客壹般不要自行給別人斟酒。